一位浙江钓友意外钓获一条1.4米多长,重达75斤的大鱼,也许是心生怜悯,垂钓者将钓到的大鱼放生,没想到却引来了争议,不少人认为钓友的做法并不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浙江湖州一位路亚垂钓爱好者@大大雷,夜间在苕溪垂钓时竟然钓获了一条想都不敢想的大鱼,经过测量之后体长达到1.45m,体重75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条大鱼看上去像一头小猪,男子一个人抱起来甚至有些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这是一条大鱤鱼,属于大型淡水鱼类,最大可以长到200多斤,男子钓获的这条应该算是“青年”状态。钓获巨物之后,难掩兴奋的钓友称:解锁了人生中第一条“米级”,拉力你不敢想象,半个小时才拉起来。

钓获巨物之后,钓友突然发现这条鱼肚子鼓鼓的,好像处于“孕期”,在思索再三后,男子选择将这条鱤鱼放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他在同伴的陪同下,小心翼翼地将这条大鱼抬起来,然后轻轻放回河中,为了防止它缺氧,钓鱼男子还抓住这条鱼的尾巴,在水中来回推送几下,好让它的鳃部过滤更多的氧气。

垂钓者钓到这样的大鱼,能够选择放生实属不易。网络上钓获巨型鱤鱼的人比比皆是,他们选择的处理方法无外乎是各种“花式秀渔获”,将大鱼扛在肩膀上背回家,或者是直接拴在汽车后面拉回去,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将这样的大鱼放生的人少之又少!但这位钓友的做法,好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断有网友在评论区质疑,称:这样的鱼不该放生。

甚至有网友称:像你(指放生的钓友)这种人太少了!这话不知道是在夸奖还是在埋怨。

看到钓友把大鱼放生的画面后,评论区质疑声不断。“这么大的鱤鱼放生,对其他鱼类是灭顶之灾,建议放葱姜蒜……(意思是吃掉它)”有网友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鱤鱼放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很多网友想不通,纷纷询问这位钓友为何要把它放掉。

在大多数垂钓者看来,鱤鱼是淡水鱼之王,有“水老虎”的称号,十分凶猛。像这条重达75斤的鱤鱼,每天最多可能要吃掉10斤左右的小鱼,一年下来就是起码要吃掉上千斤鱼,把这种凶猛的鱼放掉,无疑是放虎归山。

“有籽。所以放了……”钓鱼男子解释道。

不过在很多钓鱼爱好者看来,钓获鱤鱼不“放油”而选择放生,实在不能理解。因为鱤鱼的厉害之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它们确实会对其它鱼类造成致命威胁,鱤鱼也一度被视为害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有网友认为,鱤鱼本就属于本土鱼类,不算外来入侵物种,放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更多人仍旧认为放生的做法不妥,表示无法理解。

在本人看来,鱤鱼属于本土鱼类不假,但它们是不是属于入侵鱼类,并不能如此简单低断定。举个例子,翘嘴鱼属于本土鱼类,但在一些它们之前没出现过的水域突然放流这种鱼,也可能导致生态灾害。比如四川邛海,因为翘嘴鱼泛滥的问题,当地一直很头疼,甚至不得不号召垂钓爱好者前来钓捕它们。

鱤鱼同样如此,如果放生到它们不该出现的地方,就是“入侵鱼类”。此次浙江这位垂钓者钓获鱤鱼的位置是苕溪,属于太湖的支流。在2023年3月,苕溪曾出现鱤鱼、翘嘴集体跳跃的现象,引发不少人担忧,这些掠食鱼类如果大量繁殖,会不会导致生态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原因很简单,自2020年开始,太湖已经全面禁止捕捞,为期十年,连钓鱼也不行。这个空档期无疑是给翘嘴鱼、鱤鱼留下了绝佳的繁殖空间。没有天敌的它们,很可能大量吞食太湖中的其他鱼类。

同时,翘嘴、鱤鱼的排泄物中含有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当水体中氮的含量超过0.2~0.33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鱼类死亡等一些生态问题。太湖此前也曾发生过蓝藻爆发的现象,就是生态失衡的一种写照。

苕溪是太湖支流,这些鱼如果大量涌入太湖,会不会乱成一锅粥?网友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钓获鱤鱼等掠食鱼类之后,网友们立马会想到“放油”这两个字,因为鱤鱼实在太厉害了,禁渔仅仅几年的功夫,各地的鱤鱼数量就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不少垂钓爱好者也感受到其它鱼类的数量反而变少了,这是不是掠食鱼类大增增长所导致的结果,仍待进行进一步观察。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担忧,网友们才会对浙江这位钓友放生的做法表示质疑。不过,掠食性鱼类大量出现,也是禁渔成效的体现,只不过在强势的人为干预之下,掠食鱼类数量会不会失控?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许在“十年禁渔”之后。

对于男子放生鱤鱼的做法,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