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里长征,艰险历尽。对于长征路途之艰辛困苦的描述都不在少数,但把注意力放在留守苏区的战士们身上的,却寥寥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这些留守战士的付出并不比长征军要少。并且,在留守苏区的人员中,毛主席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就连陈毅将军,都拖着重伤的病体留守苏区,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一次游击战中,他被困在山区中的一个岩洞内,断水断粮多天。外头的敌军久久没有撤走,不断地搜查着。

“投身革命即为家……人间遍种自由花。”

身处绝境的他,已经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

他缓缓掏出一支笔,郑重其事地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而充满希冀的绝笔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群众的帮助之下,陈毅将军最终成功渡过了这一难关。

被留下的陈毅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处于危急关头的党和部队,作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重要决定:对红军主力进行转移。

而作为开国元勋的陈毅将军,却是在这次行动中被留了下来。

“我留下也好,苏区人民也同样需要我。”

重伤未愈的陈毅躺在床上,安慰着前来告知组织决定的周总理。周总理叹了口气,被其宽慰的同时又为其忧愁。

目前,博古和李德在组织中的话语权依旧是最大的。

尽管他几次三番地劝说,还是只能让他们同意毛主席和彭德怀、刘伯承几人随军转移。其他与毛主席关系密切的人,大多都被留在了苏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长征即将开始的那段时间,陈毅在亲赴前线指挥战斗时,不慎被流弹击中,当场重伤至无法自主移动。

但比起自己的伤势,陈毅把战士们的繁忙和部队的效率摆在了更前面的位置。

又因为医疗器械已被拆卸分装,为了不麻烦战友,陈毅直接选择用自己的身体硬扛,没承想这让他的伤情愈发恶劣。

等到周恩来发怒,直接下命令重装仪器对其进行检查和治疗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十分危急。

进行治疗的医生表示,如果时间再往后拖一点,陈毅很有可能要面对截肢,甚至是失去生命这样严重的后果。

好在手术及时地在一切无可挽回之前完成了,陈毅将军由此顺利脱离了生命危险。

与周总理郑重地道别之后,陈毅将军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苏区的战争当中。

他组织部下进行游击作战,无论是匮乏的食物和衣服,还是国民党数倍于我军的兵力、对市场和人民群众的政策控制,都让我方将士喘不过气来。

陈毅腿上的伤也在恶劣的战斗环境中复发恶化,但他从未喊过一声痛、一声苦。就是这样艰苦卓绝地在山区开展了三年的战斗。

期间,游击队还由于中央更换了新的密码本,无法翻译出收到的电文内容,而就此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也因为太过焦虑此事,不小心中了敌人的圈套,险些牺牲。

当时,一位名叫陈海的交通员,因为扛不住敌人的刑讯逼供,不仅交代了陈毅等人在山区的藏身之地,还与其合谋,留下信息假称中央要与游击队联络,企图引出陈毅、瓮中捉鳖。

好在,陈毅在寻找陈海的路上,被一名大爷拉住,偷偷告诉了他陈海叛变的事实,这才让事情没有变得更糟。

游击队员因暴露地点,所以提前转移到了一处狭小的岩洞当中,所以敌人因此扑了个空。

但国军此前已搜索我方游击战士许久,好不容易得到一点踪迹,又怎会轻易放弃?

陈毅等人躲在岩洞内,清晰地听到外头搜查者的脚步声,不依不饶地持续了数日。

他们出不去,但却有在山中生活的百姓可以进来。一位名叫张千妹的女子冒着生命危险,通过隐蔽的小路日日为他们送来粮食和水,她成为了他们所有人活下去的希望。

因此,在张千妹两天不见踪影时,陈毅将军一度以为她已经遇害,而自己也即将被困死在这里,心绪复杂的他于此时写下了绝笔诗。

结果,就在此诗作成的第二天,张千妹再次为他们带来了吃食。

原来,张千妹没有出事。她确实在援助陈毅将军等人的路上,遇到了搜查的国军。但她抱着拼一把的想法,从草地滚落山谷,成功躲了过去。

只是她也因此崴伤了脚,第二天无法出门为战士们送吃的。而等自己的脚稍微好了一些,她便忍着疼痛立马出门,爬过崎岖山路,再次出现在战士们面前。

在她的帮助下,游击队顺利躲过了国军的搜索,在敌军撤退的那一天重见天日。

以牺牲换新生

1934年11月,蒋介石在意识到了红军主力已转移这一事实后,内心极度的不甘和愤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他的组织下,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对我军留守苏区的部队进行了“大清洗”。

为了“剿共”,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将“清洗”的魔爪伸向了普通民众。

秉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国民党对当地普通民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在此期间,还有心理扭曲的国民党高官,创造了例如剖腹挖心等各种令人发怵的行刑方法。

苏区人民的生活本就艰苦,再经此一难,可谓是苦不堪言。

据统计,当地的人口数量在此期间,足足锐减了约百万。

而迫于这种形势压力,也出于战略本身,我军在1935年2月的时候分成九路,开始了分散突围的行动。

整整九路部队,打到最后却只剩下了四路成功脱逃。其他五路队伍不是全部牺牲,就是彻底被打散。

而包括何叔衡、瞿秋白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苏区领导人,也都在这场突围战中壮烈牺牲。

毛主席的忘年之交何叔衡,在撤退途中选择了自我了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何叔衡所在的纵队被敌人逼得节节后退。为了保存实力,部队选择翻山撤离。

但何叔衡当时已年近六十,山路崎岖难行,他的脚步怎么也快不起来,追兵却是步步紧逼。

可尽管如此,队内的战士却没有一个产生过放弃他的想法。他们把他簇拥在中间,一左一右地搀扶着他向前走。但何叔衡却不愿意当一个拖累战友的累赘。

在经过一处悬崖时,何叔衡拼尽全力挣脱了拉他的战友,纵身一跃,选择以跳崖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被毛主席尊为老师、同时也是毛主席战友的瞿秋白,也没能从这场突围战中活着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瞿秋白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就身染肺病。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是在病痛的折磨下,坚持高强度的工作。而苏区艰苦的战斗环境,让他的病情不断加重。

在被捕的那一刻,瞿秋白更是因为怒急攻心,直接昏了过去。原本,虽然瞿秋白等人,因某个地主的怀疑举报而被抓进了监狱。

但他们随机应变,很快用新身份伪装了自己,瞿秋白也扛过了敌人的酷刑,窥见了被释放的曙光。

但就在此时,组织护送他们的党员牺牲,其妻子被捕后供出了他们的行踪。就这样,瞿秋白受叛徒出卖,没有顺利逃过这一劫。

其实蒋介石在最开始时,并没有马上下令处死瞿秋白。但无论如何威逼利诱,瞿秋白都拒绝投降。

于是,蒋介石直接下令将他原地处决。

面对死亡,瞿秋白仍旧从容不迫。他唱着歌走上刑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既不是对敌人的痛斥,也不是对命运的抱怨,而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此地甚好”。

最后,长征期间对毛主席打击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小弟毛泽覃的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留守苏区的战士,毛泽覃带领将士们一直鏖战到全队只剩下11个人。他们好不容易寻找到一处地点进行隐蔽,却又因哨兵的反水暴露了行踪。

战士们让他先走,毛泽覃却不肯,执意让其他人先走,他留下来掩护。也正是这次的掩护行动,让他永远地倒在了敌军的枪口之下。

而敌方在搜尸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的证件,及他跟党中央重要领导人的合照。于是,敌军很快确认他的身份。

毛泽覃的牺牲让他们得意不已,并将此作为了攻击我党、动摇我方军心的武器。他们毫无人道地分离了毛泽覃的尸首,并将他的头颅悬挂于树梢。

还是当地人民听闻他是毛主席的弟弟,自发地造了棺材,偷偷将他的尸首收棺,然后入土为安。而这个时候,毛泽覃仅仅只有三十岁。

人民的力量

长征作为全军乃至全党的历史转折点,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或者说,正是那种断筋碎骨的痛,造就了我们浴火重生之路。而我党在长征路上取得的胜利,在相当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之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区在我党的努力下,不止一次地掀起了“扩红运动”的浪潮。而仅仅是第一次的扩红运动,我军就吸纳了数以万计的新鲜血液,大大填补了我党的人员空缺。

不少正处青壮之年的百姓都自发地加入红军战士的行列,甚至还有六旬老汉主动前来报名。负责纳新的将士们哭笑不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老人家劝了回去。

除了我党的宣传和发动,还有不少人民是自发地对我党给予各种帮助。

经不完全统计,在苏区战士的战斗历程中,百姓总共为其提供了两万斤以上的棉被、八万斤以上的棉花、以及数十万斤的粮食。

哪怕他们自己都不够用,却仍旧坚持匀出一份来支持红军战士们。

有一次,敌人派了新的官员来指挥战斗。这位指挥官深知人民群众与我军战士的联系,是他们“剿共”的最大阻碍之一。

于是,在将陈毅将军所在的游击部队,被围困在大山中后,国军直接驱散了山里的所有村民。

对此,我军战士就地取材,支撑了好一段时间。而当地村民大多数都是以靠山吃山的方式来维持生活,无法长时间地离开大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办法,国军只好设定了一个名为“开禁日”的日期,在这天放老百姓进一次山。同时,为了防止老百姓给我军战士送吃穿用品,国军开始按人头给他们定量发放生活物资。

但民心所向,无可抵挡。物资按人头发,自己少用一些,省下来的都给战士们送去。

为了让红军战士也能有的吃、有的穿,他们自己可以一天只吃两顿饭。

此外,战场上所需的一些大量物资,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运输。但当时的男人们几乎全部提枪走上了战场,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妇女们撑起了半边天,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运输大队。在那个时候,一支运输队伍里,超过半数的人都是女性。

以上,足见我军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而人民之所以选择我党,也是因为我党是真正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一直坚持下去的党。

就算是李德与博古他们,也在目睹了毛主席力挽狂澜地将党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然后带领全军全党稳步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展成果之后,从内心开始由衷的佩服并敬重起毛主席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唯一一个跟随红军走完长征全程的外国人,李德在之后的时光中,无论自己在何方、又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无论外界对长征相关的事件提出怎样的质疑,对于红军长征的这段历史,他始终保持着正面的肯定评价。

总结

始于1934年10月10日的这场大转移,不但成为了课本中极具分量的一章,也是每个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诚然,长征军们过草地、翻雪山、渡险江,这些与恶劣的环境条件斗争的事迹十分值得歌颂,可留守战士们的付出,也是同样地令人动容。

如今的我们虽已远离战乱,却不能忘记那段被鲜血灌注的岁月。只有始终对那些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保持敬畏,铭记并且传承他们的精神,才能将现在的和平与安定维持下去、将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骨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