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文猛

养老是民生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养老服务事业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这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97亿。再创新高的老年人口规模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26条措施,更为我国养老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银发经济关注的七项“急难愁盼”问题

养老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是解决居民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近些年,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养老服务业在2013年后进入发展快车道。当前,养老服务已涵盖衣食住行、医康养护、文娱休闲、老有所为等多个方面,为居民老年阶段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但与此同时,与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规模和日益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短板,需要聚焦养老领域中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在“发展民生事业,解决急难愁盼”部分明确了七方面重点任务,为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点明了方向。

满足基本需求,扩大老年助餐服务。吃饭是老年人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虽然吃饭对大多数人不是问题,但对身体行动能力下降且处于独居或者空巢状态的老年人家庭而言,按时“吃上饭”却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还会面临一些因营养不良引发的健康问题。在确保“吃上饭”的基础上,让老年人“吃好饭”,需要依托多元化主体介入助餐、多种方式进行配餐、多样化方式进行筹资,在城乡积极扩大面向老年人的助餐服务。

瞄准主要场景,拓展居家助老服务。在多年探索基础上,我国确定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模式。机构养老在中国养老服务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养老机构成为养老服务知识积累、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居住场所来看,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比例近些年一直维持在99%左右,居家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景。由此,进一步丰富面向居家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养老服务建设中亟待发展的内容。要实现居家养老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各类主体的居家服务探索,鼓励多种业态的积极发展。

注重可及便捷,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对有需求的家庭来说,养老服务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的内容,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关乎养老服务的实际使用状况。在打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社区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单元和各类服务获取的主要场所。立足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的现实,要解决养老服务可及性和便捷性,社区布局配套为老设施,扩大面向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十分重要。

解决核心关切,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健康是老年人减少对家庭和社会依赖、提升自我生活质量的前提。随着年龄增长,各类健康问题频发是一种自然状态,慢病流行和共病多发导致健康服务成为老年人生活中最关切的问题。我国近些年在推动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建设和医养康养结合发展中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仍需从推动老年医学科建设、加强健康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丰富健康服务模式等方面多措并举。

瞄准重点人群,完善养老照护服务。从身体状况来判断,处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状态的老年人是最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000多万人,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长和高龄化的发展,未来预期将有更多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出现。这些人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需要提供内容多且强度高的照料服务。要满足这一人群的需求,需要通过机构建设和改造提升相关服务供给、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依老年人身体状况建立居家社区机构间的顺畅服务衔接机制。

关注不同需求,丰富老年文体服务。当前,我国老年人口中有约一半是处于70岁以下的活力老人,不少人对社会参与有着强烈需求。随着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中处于独居或空巢的比例在2015年达到一半以上,近些年这一比例还在持续走高。在满足衣食住行和就医等基本需求的同时,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多渠道提升养老服务中的文体服务供给,通过强化老年大学建设、充实老年教育资源和师资库、发展面向老年人的各类文体内容,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

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家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这导致农村当前的老龄化水平大大高于城镇,第七次人口普查时两者相差约8个百分点,农村面临的养老压力大。但受发展基础薄弱、收入水平不高、居民分布分散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总体明显滞后于城镇地区,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亟待补齐的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需要强化既有设施服务能力、扩大养老服务内容、充分发掘各类内生资源、发展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

综合施策推动养老服务更好发展

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凸显的七项“急难愁盼”问题,需多方施策,落实好配套措施。《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了六方面具体措施,均需高度重视。

以科技创新推动养老服务中的人工替代。2023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比达到21.1%,预期这一比例在未来会进一步增长,到2050年增至40%左右。面对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持续增加,仅依靠人工提供满足需求的老年服务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新一代技术革命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养老服务也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近些年,养老领域的科技创新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未来的养老服务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在加强相关科技攻关、培育新兴产业、扩大智慧产品和服务供给多方面作出努力。

以人才培养夯实养老服务的发展基础。面对规模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当前无论是一线养老护理员工还是运营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都面临人才不足的突出问题。推动养老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扩大养老人才供给,既需要在院校增加相关专业设置推动相关人才培养,也需要涵养老年人力资源,为参与相关事业创造条件。

在强化科技应用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完善用地用房保障、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健全数据要素支撑也是推动养老服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针对近些年不断增加的面向老年人的各类诈骗活动,需要做好专项活动,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只有全方位施策形成合力,才能更好推动养老服务发展,居民养老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才能更好解决。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