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由江苏省收藏家协会、江苏华夏三农基金会主办,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承办的“心相——赵启斌书画、理论研究成果展”在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开幕,该展览为南邮艺术馆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深耕艺术研究20多年的赵启斌,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南邮学子及社会大众带来一场书画艺术学术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启斌(左)向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暨李味青艺术馆捐赠书法作品,馆长冯震接受捐赠

赵启斌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00年就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书画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24年来,他先后参与及独自完成《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其他地区画像砖》《中国历代绘画鉴赏》《美术巨省:江苏历代绘画流派研究》《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明末清初金陵绘画》《折冲东西:吕凤子艺术研究》等40多部画集、著作等,完成专题文章、研究论文数百篇次。此外,他还不断从古代艺术中吸取养分,创作了大量充满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本次展览展出了赵启斌书画作品、文学著作等,形成了丰富立体的展陈风格。以草书为主展出的50多件书画作品,表现出收放自如、清新洒脱、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在书法创作中,赵启斌将传统人文理念与现代文化观念融合,将其认识、感受、体验到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象发之于笔下,传达出恢弘、壮阔、深邃、丰富、细密、微妙、幽深的艺术美感。

“24年,约1000万字的文学成果,这个数字不是那么容易的,由此可见赵启斌的刻苦与勤奋。”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徐湖平在开幕式致辞中肯定了赵启斌在艺术研究道路上的努力。

15岁爱上读书,已记不清研读了多少本书的赵启斌,在谈及自己的所感所获时,感慨万千。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研究学者,我深知打好学术基础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赵启斌说。他告诉记者,无论是张旭、米芾、苏轼、徐渭,还是赵孟頫、董其昌、黄庭坚……在多年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中,他从不同的艺术家身上寻找精神所需,将多种风格要素汇聚在一起,形成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以此创作出能够与自己精神相吻合的作品。

“赵启斌将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并重,彼此印证,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其创作思维的形成与拓展。能将自己的工作、志趣、事业结合起来并且坚持不退,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机遇,我为他能形成这样的艺术格局而感到高兴。”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灿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认为,赵启斌既是研究傅抱石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是卓有建树的书法家,他有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也有艺术创作的性情抒发。作为学者型书法家,走入大学校园,为广大南邮师生展现、传播传统文化、高雅艺术,是一件非常欣喜而令人振奋的事情。

江苏省直书协主席、南京大学教授黄正明认为,赵启斌深耕书坛多年,成绩斐然,在书法理论与创作上成果丰硕,余时诗词歌赋的创作极佳,且多有金句,为我辈书家中俊杰也。

开幕式上,赵启斌向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捐赠了书法作品,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暨李味青艺术馆馆长、艺术家冯震向赵启斌颁发收藏证书。据冯震介绍,南京邮电大学艺术馆自2018年启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已举办了多场文化艺术展览。“作为一个工科类院校,有这样一个艺术场所很难得。我们积极举办多种文化活动,希望广大学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在校园里找到一个放松心情、接受文化熏陶的场所。”冯震说。

在开幕式致辞中,赵启斌以简单质朴的言语,深深地感谢了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博物院多年来对他的栽培与帮助。“好的艺术创作是以深厚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的,通过多年的积淀,在我即将开启自己人生下半场的节点上,这场展览或许就是一个起点,我也将继续不断向前,为文化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赵启斌说。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