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毛主席在与军内徐特立、周世创等领导干部座谈时,得知自己曾经的老师张干自从1915年离开湖南第一师范后,辗转于长沙的多所中学任教,现在已是66岁的高龄,身体状况欠佳。

张干目前在妙高峰中学当老师,主要教算术,家里有6口人,生活十分拮据。听到这个消息后的毛主席内心颇受触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座谈会结束后不久,毛主席专门致函给湖南省主席王首道了解张干的情况,信中毛主席希望当地政府能够给张干生活上给予相应的优待,缓解其生活上的压力。

王首道接到毛主席的信函后,命令下属前后分两次将1200斤大米和50万元(旧币)送到了张干家中。

毛主席和张干有着怎么样的渊源?毛主席又为何会给予其特殊优待呢?

毛主席的惦念

1950年国庆节前夕,现任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也是张干曾经的学生,毛主席的同班同学周世钊,专程来到张干目前所供职的妙高峰中学,去看望曾经的老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世钊一见到张干,就亲切地叫他“张校长。”

两人简单寒暄几句后,周世钊就跟张干说:“老师,润之给我来信,说请我去北京看国庆典礼。”张干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是震惊,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多年了,毛主席居然还能记得周世钊。

周世钊淡然的说:“我们之间经常通信,张校长,您是否需要我带话给他。”张干听到这句话顿时语塞,这么多年,他心里有一肚子话想要对这位国家主席说,但是毛主席能不能原谅他这个曾经想要开除他的老校长呢?

张干眼神复杂的看向周世钊,缓慢开口说:“烦你代我向他问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5日,北京丰泽园的餐厅里热闹非凡,毛主席在这里举办着家宴,招待着前来赴宴的客人,这里就有着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兼好友周世钊。

毛主席和前来赴宴的老师,旧友们一面开心的饮酒、吃菜,一面回忆着曾经在学校读书的岁月,好不快活。毛主席突然想到了曾经读书时期的校长,于是他找到周世钊,问道:“我读书时候的那个老校长张干,他现在做什么呢,身体怎么样。”

周世钊与主席坐到一处,向主席娓娓道来张干的近况,说他目前就在妙高峰中学教书。毛主席听到这里,放下手中的筷子,打断了周世钊的话说:“张干是个有才学的人,年纪轻轻就能当上校长了,绝对是个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毛主席看来,张干能够一直坚持在教育岗位,其精神着实难能可贵。他毫不吝啬对这位曾经自己的老师和校长的赞美,其言论也得到了参加宴会的一些老同学的赞同。他们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毛主席当时带头“闹事”拒交学杂费的往事。

王季范接过话茬说:“上学的时候,主席您与萧三在学校的君子亭,愤而起草让张干下台的宣言。张干知道后非常愤怒,想要开除你们。在我看来,这件事上你们确实让张干在学校里没了尊严。你说他那时候哪能预想到主席您现在的状态,倒也不至于故意刁难你的。”

毛主席听后,默默点头。他非常认可王季范的言论,内心对年轻时候的莽撞深感愧疚。在毛主席看来,学校让学生多交学杂费这件事,确实不能完全让张干来承担这个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没有这个事,他可能还会在学校里多读半年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宴会上的那几个毛主席恩师,看到毛主席认真思考的模样,都欣慰的笑了起来。

周世钊听后内心非常复杂,要知道目前张干一家六口生活在湖南,条件十分艰苦。他的身体状况很差,一家老小还要靠着张干的工资来维持生计,有的时候吃饭都成问题。

毛主席听周世钊说完,显然有些焦急,他用责备的眼光看着周世钊说:“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跟我说。”在毛主席看来,像张干这样兢兢业业的教育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1日,毛主席亲自致信给时任湖南省主席王首道。王首道接到毛主席的信件后,第一时间阅读了信件。在了解到张干家的情况后,他第一时间给张干家送去了1200斤大米和50万元(旧币)救济金。

毛主席和张干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这么多年的时光里,张干的内心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固执的文人

1915年,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主席为了反对学校无故增收学生学杂费的问题,带领在校学生发动了驱赶校长张干的运动,事态一度严重到不可控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张干听后非常愤怒,当即表态要开除以毛主席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后来经杨昌济等人的多次劝说,张干才勉强同意不再处理毛主席。

时间来到抗战胜利前夕,这天,长沙的天气格外燥热。老校长张干在学校里步履匆忙,心事重重。他将学校里的几位老师喊到自己家中,狭小的屋子根本装不下这么多人,很多老师都站着等待张干说话。

张干看人到齐了,他拿出当天的报纸,一如平常上课一样,给各位老师朗读起报纸中的内容来,这是一段蒋介石发给毛主席的电文。电文里表达了蒋介石想要与毛主席和谈,共商国事的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干念完电文,对众位老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说蒋介石的这份电文意义重大,对中国未来发展甚是有益,想着要不要起草一份电文,劝说毛主席早日去重庆同蒋介石和谈。

说到这,张干拿起一张空白的电文纸,提笔写下一篇电文,随后他又对屋内的一个年轻老师说:“缙如,毛主席是你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大师兄。现在抗战胜利,正是建国立业的好时机,关于这封电文,你们来帮我看看如何撰写。”

他将这份自己亲自撰写的电文交到苏缙如的手里,对他不吝赞许道:“你可是当时国文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这份电文的起草对你来说,不是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缙如接过张干撰写的电文,看了一遍后,在屋子里小声读了起来。他深知老师的脾气,自己不敢提出什么修改意见。

就这样,张干给毛主席的电文可以说是没有经过任何修改就敲定了下来。他心满意足的拿着电报,找到一个工友,连夜赶到蓝田电报局,把这份电报发了出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格外激动,终于不用经历战争,好好过日子了。但是张干的情绪很是复杂,内心颇多顾虑。

此时的张干已经有66岁的高龄,一直未摆脱贫农身份,他坚持教书40余年才勉强维持家中日常生活。好不容易兜里有了点积蓄后,他满是欢喜的购置了一份农田,没想到在当地却被判为地主,这让张干有苦难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