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暑期来临,相信家长们都对孩子的“假期书单”感到头疼:既要有各类知识点,又得确保孩子有兴趣、看的进去,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别慌!阅读第一编辑部精挑细选,给大家带来了这套“语文”领域的暑期必备图书——《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其他学科的推荐书籍后续会陆续推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书和市面上大多数文化类图书都不同,比起干巴巴地灌输知识,它采用了孩子们超爱的“探险故事”,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

孩子们在探险小队的带领下组成“时空探险队”,穿梭时空,在各个朝代旅行,体验各式各样的古人生活,学习古代文化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家长可能会疑问:了解古代常识有啥用?

这是因为古代文化底蕴丰富,涵盖各类知识点,非常符合当下跨学科学习的教育趋势。

以《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这套书为例,探险队将从下面十个角度,全方位带孩子了解古人生活,玩转历史:(全书共十册)

服饰、饮食、

住宅、交通、

战争、科学、

王朝、社会、

典籍、日用品。

全书融合了穿越、魔法、冒险等孩子们喜欢的文学元素,辅以“故事+图画”的高理解阅读方式,把古人的生活变成触手可见的场景故事,孩子读着读着,就能轻松玩熟历史、了解古代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

能有多好玩?

如果有细心的家长看过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就不难发现:现在的教育目标正从传统的死读书,转换到多学科联合渗透,“3+2+N”全科覆盖。

在这样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而是延展到了文学、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地理等多学科知识。

简单来说,如今的语文学习,不只是考某篇文章,还囊括了从历史背景、作者创作心境延伸而出的更多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泛阅读势在必行,而阅读量越大,对书的「易读性」也就要求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套书的作者,北大中文系的古典文献硕士、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组成员李天飞看来,让孩子感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讲他们爱看的好玩的故事。

在这方面,《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做的非常好。

1.孩子不懂的知识点?

时空探险队来解忧

比如在《饮食》册里,时空探险队参加一场古代家宴,对方端上来一个“小板凳”。

探险队的韩言言问出孩子们关心的问题:这是什么啊?是小板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俎”,切肉的小板子。

为什么要认识这个东西呢?《鸿门宴》里提到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一句重要的典故,也是常考的成语

又比如,韩言言他们穿越到原始社会,必须自己织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又好奇了:布是怎么织出来的呢?

原来,织布要先确定“经线”和“纬线”,“经”是一块布上最基础、最重要的线,所以后代基础的、重要的书,也叫“经”,比如四书五经、《道德经》、经典名著等。

所以,这不仅仅是讲织布,而是从织布引申而来的文化常识。

是什么?怎么了?为什么?三个问题契合了如今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时空探险队出发!

个人视角揭秘古人生活

“个人视角”也是这册书的特色之一,通过探险团内部的对话和行动,为孩子们生动地传递知识点。

比如说,韩言言他们在鲁国的兵器库选兵器。

大家选来选去,挑花了眼,最后凑齐了“五兵”,其中包括“干”和“戈”。

这两件古代常用的兵器,正是“战争”的代名词。“大动干戈”就是这么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探险队要造房子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古代的房子要有“间”、“架”、“结构”

“间”用来衡量房子的宽度,

“架”用来衡量房子的深度,

而“结构”就是用木头造房子的意思。

所以我们写字好比盖房子,讲究“间架”;写作文也好比盖房子,也要讲究“结构”。

这就是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小小的场景和对话,都引人入胜,不自觉地进入故事情节里,与时空探险团一起探索古人的生活中各种有趣的事,就如同发生在身边一样。

3.精巧的内容设计

知识自然吸收

内容设计关系到以什么样的逻辑来讲好一个知识,这样才能让知识的呈现不干巴也不尴尬。

以这套书为例,在《社会》册有这样的内容设定:

韩言言他们参加了一场历代文人活动,但是入场前,要求每个人要提供姓、名、字、号、室名、乡贯,才能进场。

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情节呢?因为这是重要的文化常识。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表字、室名别号。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李白号青莲居士,蒲松龄的书斋名叫聊斋。

探险队没有这些可怎么办?只好现取!于是,三个现代小孩按古人习惯,临时取了一大堆字号,这才把登记表填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把枯燥的名、字文化常识,化入了一个巧妙的故事。

所以文化常识只能死记硬背吗?不用!只要知道了规则,这些就完全不陌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里都有!

毫不夸张地讲,孩子打开这套书能看一个晚上。因为知识密度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内容有趣得停不下来。

十册书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日用品、战争、科学、社会、王朝、典籍等方方面面,连科普的知识点,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

比如:

古时候没有卫生纸,拉便便怎么办?

小木棍,啊不,厕筹来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比如,大家都懂的Tony老师梗,在这里也有:

历史上唯一一个非人类Tony老师——灵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古代文人的“书包”都有什么呢?

东西还不少——笏(备忘录)、麈尾(像扇子一样的东西)、簪笔(能作簪子能作笔)、夹囊(公文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识点都超有意思,而且内容量丰富。

整套书读下来,就一个感受,这绝对是一套大语文的知识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不用死记硬背

知识轻松就能进脑

很多时候,孩子理解不了古代诗歌与文章,不是他们的词汇不过关,而是因为缺乏文化常识。

比如,小学必背诗词里有一首《长歌行》,朗朗上口,但令人汗颜的是,很多孩子都没质疑过“为什么是‘青青园中葵’?葵是青的吗?”

实际上,这里的葵是指古人吃的葵菜,而汉代也并没有向日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中学时必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其中“谢公屐”到底是什么呢?居然可以穿着登山?

书里告诉我们,谢公屐是一双设计巧妙的木屐,可以通过去掉前后齿,保证上山下山时都能如履平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这套书的解决方案,让古诗、成语、知识全都主动刻到脑子里。

以《服饰篇》的唐朝为例。

这篇讲述一个书生的奋斗故事,时空探险队遇到一位书生雨中求助,于是请他吃了饭,给他送了防雨蓑笠。后来书生中了进士,成功“释褐”,再来找时空探险队订做新衣服。

故事中,从书生的身份变化,作者自然地引出各种知识:

何为白丁?白丁就是指没有功名的平民。在唐代,读书人获得功名之前,衣服都是白色的;古代官到了服劳役年龄的人叫“丁”,所以没有官职在身的老百姓就叫“白丁”,也叫白衣或白身。

于是,在孩子的印象里,白丁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注释,而是那位在书中求助的白衣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科普古人乞旧衣的习俗时,作者还带出了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句——“后来争取旧衣裳”,下次孩子学到这首诗,不用再费力学,自然而然就背下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套讲古代文化的书,并没有忽视文化之外的意义。

除了文化知识,书中还有许多物理学、数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等知识,它让我们看到,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觑。

再比如历史上的“郡县制”,如今的中学历史常考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套书中,也是主角团们经历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也提醒了我们很多人,孩子的学习节奏并不是“到什么年龄就学什么科目”,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时候,尽量让他们广泛接触。

《一看就懂的古代文化常识》就是这样一套精选了各大领域知识,非常符合跨学科学习理念的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