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以及基金会将收藏的百余件作品捐赠给缅因州波特兰艺术博物馆和该州其他机构,以表达对缅因州的喜爱与欣赏。

在浙江金华,70多岁的画家张海天作品展“山中日常”在浦江博物馆对外展出。在上海,,“文墨顺心——大羊书画展”在闵行区大零号湾图书馆对外展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第十年,王骁勇、任越的“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和李晓晴、周楚的“小节线内的抽屉”落地呈现。宝龙美术馆推出汉斯·欧普·德·贝克和汤曙两个展览,看艺术家对艺术的不同诠释。

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

百余件作品捐赠给缅因州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等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历克斯·卡茨

美国知名画家亚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 自1949年获得奖学金前往斯科希根绘画与雕塑学院 (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urgical) 就读以来,一直与缅因州保持着深厚的联系,他也是海滨小镇林肯维尔 (Lincolnville) 的终身夏季居民。近期,其基金会收藏的百余件作品捐赠给缅因州波特兰艺术博物馆和该州其他机构。

卡茨经常在作品中展现他对缅因州的喜爱——他的林肯维尔住宅和缅因州的风景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他也通过对当地艺术机构的贡献表达了对缅因州的欣赏。自2004年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以来,他已经向波特兰艺术博物馆 (PMA) 捐赠了150多件跨学科的艺术品,从绘画和素描到雕塑和版画,这些作品均由基金会数十年来支持和收藏的艺术家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菲利普·加斯顿的《日出》(1979 年)和玛莎·戴蒙德的《中心人物》(1983 年),现藏于波特兰艺术博物馆

这些藏品以定期轮换的形式在博物馆展出,包括劳申伯格的《无题,早期埃及》(1973年)、玛莎·戴蒙德的建筑三联画《中心人物》(1983年)以及菲利普·加斯顿的沉思风景肖像《日出》(1979年)。此外,波特兰艺术博物馆还举办了为期近一年的展览《亚历克斯·卡茨:婚纱》,展出了一系列大型绘画作品,聚焦艺术家对时尚的兴趣。该展览的策展团队包括了卡茨本人,强调了他与缅因州最大、最古老的公共艺术机构之间的长期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历克斯·卡茨:婚纱 "在波特兰艺术博物馆展出

卡茨基金会向博物馆捐赠的当代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也延续了这一主题。卡茨的文化捐赠范围不仅仅限于波特兰艺术博物馆,还扩展到该州的其他艺术机构。卡茨和他的基金会向沃特维尔的科尔比学院、罗克兰的法恩斯沃思艺术博物馆和布伦瑞克的鲍登学院捐赠了近千件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者包括埃尔斯沃斯·凯、和贾斯珀·琼斯等战后现代主义者,以及不少中生代艺术家。

他还向缅因州的机构捐赠了数百幅自己的画作:1996年,科尔比学院艺术博物馆专门开辟了一整展览卡茨的作品。随着艺术家国际声誉不断扩大,鲍登学院和法恩斯沃思学院等机构多年来也在多场展览中展出过他的作品。(编译/黄松)

浙江|画家张海天

“山中日常”在浦江博物馆展出

6月22日, “山中日常”——张海天作品展”在浙江浦江博物馆对外展出,展出作品时间跨度很大,新作旧作并呈,山水、人物、花卉均有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海天(右)贺小珠伉俪在展览现场

70多岁的张海天1951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浦江礼张,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首届国画研究班成员、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外聘教师。张海天是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女婿,中共早期特科张纪恩的儿子,近现代知名画家张书旂的侄子。浦江近代人才辈出,最为人熟知即是书画之乡,张海天近年来多居于故乡浦江。此次展出的作品既有1990年代的部分画作,包括拟梅清画意的山水册,方增先等题跋的《古本变笔》人物册页等,更有近年来以家乡山水为蓝本创作的山水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海天《抚梅瞿山画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海天 《古本变笔》册页之三

张海天说:“开个画展,意在回顾行迹,捡点长短。早点知道哪里不对,来得及后悔,有时间改过。倘有些好,当然是开心自得,鼓舞人生。平时多作小画。自以为小画不必深思熟虑,不须立意宏大,随手涂写,随手废弃,一天一堆废纸,亦然一天不白过。”“他的夫人贺小珠则说:“不做作、不聒噪、不卖瓜、不‘嘎闹猛’,是他的风格。”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5日。(宗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出现场

上海 | 画家朱忠民

“文墨顺心”画展呈现于大零号湾图书馆

6月18日,“文墨顺心——大羊书画展”在闵行江川的大零号湾图书馆二楼“阅·见”展区开展。

朱忠民,又名大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画师,浦东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上海南山画院院长。

此次展览共精选大羊近五年精心创作的近70幅作品。他的书法作品既有清新雅致,亦有明快奔放;而绘画作品则以传统山水为主,画面上云山烟树,横岭侧峰,溪桥亭屋,意境清远,呈现他对笔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他的花鸟作品,所绘形象,细腻明净,颇有宋人意意蕴;画竹更是顺心挥洒,摇曳生姿。

朱忠民的老师,80岁的知名画家萧海春与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等专程赶到现场观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出现场,朱忠民(左1)与萧海春(左3)

朱忠民说,展览标题所言的“文墨顺心”,其义大抵有二:一是书画创作是顺乎内心,用中国画的笔墨来抒发所感所思;一是艺术有力量,人与文墨相依相随,令人精神愉悦,使生命体验更趋完美。“展出的作品,有山水,有花卉,都是不同心境下的创作。每个人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希望都能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那一部分。“

这一展览所在的大零号湾图书馆是一座网红图书馆,地处闵行区江川街道,在2023年上海全市街镇级公共图书馆的年终评定中,大零号湾图书馆从217家图书馆里脱颖而出,排名第一,并荣获“市级示范馆”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出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出现场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政协书画院指导,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展览将延续至8月18日。

上海 | 汉斯·欧普·德·贝克&汤曙

宝龙美术馆双展:沉浸式装置到日常描绘

近日,上海宝龙美术馆呈现双展——“汉斯·欧普·德·贝克:游离”与“汤曙:凝视”,分别展现了比利时视觉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与中国艺术家汤曙对艺术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斯·欧普·德·贝克

其中,比利时视觉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1969年出生在特恩豪特市,当前在布鲁塞尔生活和工作。其作品多种多样,包括巨形雕塑装置、影像、动画影片、雕塑、绘画、摄影、短篇小说、舞台设计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斯作品,珍奇屋(11),综合材料,2020

汉斯最为人熟知的是体量宏大的沉浸式装置。他打造出仿佛冻结时间的神秘场景,邀请观众步入沉默的冥想空间激发出奇妙的感官体验。此次展览“游离(Drifting)”概括了心理和身体的漂浮,以及屈服于命运和自然等不可控制力量的主题。展览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影像放映室,另一个是传统的绘画室。影像放映厅展出他的最新动画电影《灭点(Vanishing Poin)》(2023-2024),观众将被带入汉斯所创造的富有感染力和沉浸感的世界;绘画室则展出艺术家一系列近期创作的雕塑和水彩作品,为观众呈现出他作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其中,作品《塔提亚娜(蝴蝶)Tatiana (butterfly)》(2017)中出现的真人大小的灰色单色人物,是艺术家的创作从过去关注空旷空间转变为细致的人物形象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曙

艺术家汤曙,1976年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展览呈现了汤曙过去十年的创作历程。

汤曙个展“凝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过去一两年里的新作,以日常的花卉、静物和自然场景为主;第二部分是2018-2021年的作品,包含了在斯沃琪艺术中心驻地创作的海滩系列和在此前后创作的泳池和沙滩上的人,以及大海系列;而第三部分则以2013-2015年前后的创作为主,同样是自然景观和树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曙作品

在今天各种新的被称为原创或国际流行的风格、主题和理念层出不穷的艺术世界里,汤曙一直坚持从对于生活本身的体验和思考出发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展开创作。他的创作是一种向外和向内的结合,向外投去诚恳的目光,向内谦和地打开自我,让对象进入内心,并在绘画的平面上将内心和现实交融在一起。(文/陆林汉)

上海|青策计划2024:王骁勇、任越&李晓晴、周楚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 ”与“小节线内的抽屉”

6月21日,“青策计划2024”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两组获胜方案“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 ”(策展团队:王骁勇、任越)与“小节线内的抽屉”(策展团队:李晓晴、周楚)历经数月的深化与落地,最终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展览现场

王骁勇、任越团队带来的“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是一场关注日常并讨论如何超越日常的展览,展览从网络热梗“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获得灵感,旨在通过“辨”戏法之症结,来“辩”戏法之辩证,重新审视和解构“仿真世界”的原始材料,展现“后台表演”的真实面貌,揭示被遮蔽和隐藏的社会实质,以此关照充满共同话语的生活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变戏法:仿真世界的后台表演”展览现场

王骁勇、任越的本科、硕士均读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除了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外,还是野身WildBody主理人,他们关注后现代社会的“公众性”议题与“戏剧性”问题,在行为与表演、视觉与编辑、内容与策展等领域进行跨媒介研究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节线内的抽屉”展览现场

李晓晴、周楚团队的“小节线内的抽屉”以“失踪”为探源,“寻”为牵引,设想空间为安放未卜之物的匣子,邀请观众潜入屉内,跟随“寻”的步伐,在幽闭之处重新思考“寻”的主体与意义。展览试图勾勒失踪的轮廓,从概念本体、时间困局、一体两面的矛盾、遗留痕迹等角度切入,逐层抽丝剥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节线内的抽屉”展览现场

李晓晴和周楚目前就读于伦敦金史密斯大学策展硕士,分别关注个体及社会,以及民族构建,声波与噪音。

据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策展人计划”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发掘和培育华人青年策展力量,至今已推出五十余位年轻策展人,实现了二十一场实体展览和两场线上展览,“青策计划2024”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10月8日。(文/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