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的话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时代性日趋浓厚,更希望考生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对社会的观察,在认真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本期刊发的4篇文章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尝试给高考作文一个不同的答案。

欢迎把你的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中国青年作家网,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

少年的宇宙幻象

谭鑫

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江边的小城里,我家便在河边。

那是条不大却不浅的河,几十米宽,像一块带有褶皱的镜子,四季倒映着对岸。河边有个专门捞沙的小厂,工人们白天“哒哒哒”赶着船驶下河,用机器把江里的泥沙抽出,沙子用货车拉去售卖,剩下一些如鹅卵石之类的石块就垒在岸边。日积月累数量壮观,宛如河流孵出的蛋。

千禧年前后,我正上小学,每天晚饭之后、睡觉之前的那段空闲,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时间。乡村傍晚,大人们劳作过罢无力管束,而如我一般的同龄人并不急于睡眠,免不了没日没夜地忘命疯玩。

天色是我们秘而不宣的集结令,等它如窗帘般拉拢转黑,一个个小身影便相继从屋中钻了出来。躺在河边小山一样的鹅卵石堆上聊天,或者在其中兜兜转转,挑颜色各异、形状奇特的鹅卵石当奇珍异宝,更有数不尽的话题游戏。

有种明黄色的鹅卵石,如人拳头大小,我们都称它为“火石”——两块黄石头碰撞,便能在暗夜里产生非常明显的火花。通常我们将一块大“火石”摆在一个半人高的位置处做靶,站在特定的距离外,挑一块称手的“火石”握在手中,依次排队上前抛物击之,以此竞出准力高下。往往是在某颗难辨形迹的石头传出划破空气呼呼风声之后,“靶子”应声而落,因石头碰撞孕育而出的火花,在呲啦打开的交错声中像一团童话中的球形闪电,照得一张张笑脸分外明亮。摸黑捡起“靶子”观察,竟也触得见灼痕,凑近鼻尖,有一股毛发焚烧的焦气……往往是等到月上梢头或家人们寻人声起,小夜游神们才作鸟兽散。

童年的河边没有路灯,唯一的亮光便是月亮和满天星光。有一次因为父母有事,晚饭后都出了门,我和小伙伴们在游玩之后都躺在鹅卵石上小憩。不一会儿,小伙伴们都陆续被叫回家,就剩我一人待在河边。

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没有月亮,河畔的风带着一股透润的清凉,看着满天繁星,我就快睡着了。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天上有5个非常明显的亮点,它们呈橘黄色,以平行的阵型极速地划过,带出一条长长的、犹如五线谱一样的直线后,骤然消失在我的眼前。

我顿时清醒,第一反应是看到了流星。因为几乎天天晚上躺卧看天,所以流星并不罕见。但这种一次性多个,且整齐排列并行划过的还是首次,甚至心里有些怀疑自己,不自觉地揉了揉眼睛,是不是错觉或者眼花。

而就在这时,又是一排5个亮点,在同样的位置,以同样的阵型无声掠过。难道是流星雨这种只听过没见过的天文景观?回应我的,是眼前再次骤然出现的5个同样亮点,依旧是以同样的姿态如光划过……曾翻阅过无数宇宙怪谈的我,一个下意识的猜想“脱颖而出”——UFO!

我就这样呆呆地立在原地,不知大概过了多久。在这一段时间中,我观测到天上一共出现了十几次相同的情况。每次出现的时间都间隔不同:有连续两排一共10个亮点同时出现的;也有过了很久才闪现出一次的;但每次出现的都必然是5个亮点!它们在相同的位置出现,又划过相同的轨迹,最终又消失在相同的地方……如四季和年轮一般,周而复始,划过缤纷而短暂的光亮后,最终归于沉寂。

“如果真的是UFO,它们是从哪里来?”“如果我和外星人接触,会发生什么?”“这个宇宙到底是什么形状?”……我还准备好了想问他们的问题:“我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甚至有些害怕他们以同样的问题问我,我却不知该怎样回答……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思考所带来的后坐力,仿佛由现实打开了一扇宇宙之门,触摸到想象力的奇妙边缘,它们五彩斑斓中带着一丝引人沉迷的灰白。

遗憾的是,第二天白天我便自己摸索着找出了谜底。答案很简单:昨晚我躺卧的鹅卵石坡是河床边,属于低坡位;河岸过去是条马路,是高坡位。马路边有两根电线杆,中间拉着长长的高压电线,正好是平行的5根。因为天黑的缘故,本来看不到的高压电线,每当汽车经过时车灯便会照在电线上,由此反射出5个亮点,因为我在低坡位看不到汽车,注意力全被亮点吸引,所以才造成一场误解……

解开疑惑的我,心里有种较真后的失落,像是和同伴玩捉迷藏时,刚推开一扇门,却发现门后依然空空如也,墙上还挂着5个大字:你是大笨蛋。同时也有些释然,仿佛心中从未凝视深思过的某扇门,由一个如捉弄般的开头引发松动,于无形处已悄然为我开启了一条缝儿,而宇宙的奥妙给予我的,不只是领略窥视,还有求证探索。

时隔多年,我一直都对那个夜晚记忆犹新。在那河水流淌群星低眉的夏夜,微风照面,耳畔虫鸣,有一个少年,如一颗睁眼望天的鹅卵石,以想象开始了对宇宙渺小又可笑的探索和思考。

而那些事后想来引人捧腹的光点,也构成了平凡岁月中迥异特别的亮点。

它们在我的内心世界中熠熠生辉,指引我不断地去相信和尝试,眼前的现实世界或许魔幻乃至荒诞,但由思考所辐射出的璀璨和壮丽,至今依然动人且真实。

坦诚是必杀技

宋鸿雁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我是那种很硬气的人,最不能容忍别人猜疑我。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谁又能让别人百分百信任你?除非是你的父母,父母可以无条件选择相信孩子,但是别人却几乎不可能。

我曾经认识一位老师,人很好,很关心照顾我,我也很尊重她。但凡老师说个事,我总会很积极地去做,或者协助她去做。在不多的学习和交往中,我慢慢发现这位老师心思很细腻,想象力也很丰富。有时约个事,若是不能顺利推进或成行,她总会想东想西。

有一次,老师想约我陪她去做一项调查,因为她跟我说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我安排了其他事情,只好向老师略作了一番解释。可是老师好像误解了,以为我不想陪她去,在微信的对话中对我颇有猜疑。我就有点不高兴了,我是那种很坦荡的人,最烦别人不信任我,猜疑我。我心想,我这么真诚坦诚地对待别人,可别人为什么要误解我,猜疑我?

其实,我只需要把我和别人约的事情截屏给她看,也许误解和猜疑就会立马消除。但我的犟脾气上来了,我为啥要给她解释?她既然不信任我,那我就没必要给她解释,也不值得我浪费口舌。

好巧不巧,隔了一段时间,这位老师又说了个事。这次刚好有个文学活动,是一周之前就约好的,我也答应主办方会参加,没想到时间上冲突了。我再次委婉地向老师解释,老师的语气里充满了怀疑。因为上次的误会没有消除,再加上这次的误会,又进一步加深了我的委屈和不满,我就渐渐疏远了她。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冲突,我不想解释,不想辩解,也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宁愿被人误解。在我的信条里,人和人交往,相互信任是首要的,没有信任,就不可能谈其他。

老师有可能感觉到了我的变化,我变得不爱说话,不爱辩解。我心想既然不信任我,那就没有必要交往,没有必要继续谈论彼此都热爱的文学。老师虽是长辈,但她放下架子主动和我聊一聊,感觉到有可能误解我了,也很真诚地告知了我。我看到老师的变化,也不再那么一根筋了,我把文学活动的通知转发给她,让她看到一周前我就答应了主办方,老师为她误解我真诚地向我道歉。

后来,老师专门约我见面茶叙,我们开诚布公地聊了这件事。我俩都敞开心扉,把事情说清说透。我现在才认识到,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笑容又回到了我们脸上,我们一起愉快地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

看来坦诚真是必杀技!

高塔守望(科幻小说)

卞崇彬(26岁)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源中心学校教师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火,到处都是火。

尚能保持清醒的正常人和丧失理智的变异人混作一团,用尽一切手段攻击对方。

在更远的地方,又有一艘船正在靠岸,船上载着什么不言而喻。

“我去那艘船,你去安装人工智能。权限密钥给你,那东西是全自动的,它会接管一切。从今天起,你就正式接替我的职位,成为一名真正的守塔人。”

说话的是他的老师,老师的样貌已经模糊不清,泪水、雨水抑或是血水模糊了视线。

顾不得回头,他将手中的容器紧紧揽在怀里,沿着高塔奋力向上。

当安装完成时,他仿佛听见了高塔的呼吸声。原本只是用来照明的高纯度水晶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毫无感情的声音传来。

“棱镜核心已经点亮……”

“相位水晶充能完毕……”

“虚空透镜矫正中……”

“棱镜火力全开!”

一道道光束从水晶中喷涌而出,只要功率够大,哪怕原本只是用来照明的光束也足以将正在混战的人们悉数灼烧。

现在,他终于有时间看看那个背影了。老师正迎着变异人潮逆流而上,巨大的光柱淹没了老师的身影。

当他愤怒地质问人工智能,为何要杀死那些尚能保持理智的人,却得到了一个冰冷的回复:“这便是问题的答案。”

“什么问题的答案?”

守塔人猛地惊醒,他下意识按下了手边的机械按钮,熟悉的播报声传来。

“高塔第三次例行呼叫,您的船只正处于无垠海第九航线,请出现异常的船只尽快靠近信号发源地。本次呼叫结束,各船做好时空锚定,一小时后进行下次呼叫。”

年迈的守塔人关闭了发送按钮,其实他的操作并无用处,高塔中的人工智能严格遵从被创立时的规定,每隔一个小时进行呼叫,汇报位置信息,并让船只校对时间。

他之所以重复进行着这种机械行为,更像是大灾变之前保留下来的习惯,在没有人工智能的年代,一切都要手动操作。

“根据脑电波显示,你刚才又做噩梦了。”高塔用笃定的语气说,“最近你做梦频率越来越高了,这可不是好兆头,还是那个梦?”

“是的,每次都到关键的时候就醒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那个问题。”

高塔安慰道:“老师的死亡并非你的过错,这是人体的保护机制,大脑会自动遗忘令人痛苦的记忆。”

“高塔。”

“我在。”

“下次呼叫由你负责,我出去透口气。”

“明白。”

守塔人走出高塔,浓郁的雾气笼罩着海洋,海天一色,只不过均是一片黑暗,自从大灾变后,人造太阳已经许久未升起了。

说是透口气,但是外面的空气反而不如塔内,不过这种氛围更容易让他回忆起那段糟糕的时光。

人们往往会选择遗忘痛苦的回忆,毕竟总要向前看,可随着年龄的增加,那段曾经不愿回想的记忆反而成了支撑他的基石。

大灾变的到来早有预言,异潮在这颗星球上规律性地爆发,席卷整颗星球,然后在几十年到百年间消退,无垠海迎来上千年的发展。

在异潮爆发期间,一切都变得不再可信,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均有可能被未知的力量扭曲,唯一可信的只有由纯逻辑支配行动的东西。

于是在异潮到来之前,无垠海上各个船团抛弃了海域之间的纷争,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工智能,安置在各处天然岛屿的高塔上,并以此为基点,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浮岛,用以维持必要的航运。

大灾变的开端就发生在运输人工智能的途中,他向老师提问,老师在思考期间,异变突生。

“咦,有船进港?”

船只闪烁着入港请求的光线信号,破开浓雾向岛屿驶来。

守塔人快步走回塔内,被净化过的空气让肺部感到一阵舒适,竟忍不住咳嗽几声。

“你该找个学生了。”高塔戏谑道。

“你就这么盼着我早点死?”

“根据统计数据,大灾变时期的人类仅有不到3%能存活到你这个年龄,且未来3年存活概率仅为0.35%,你确实应该找一个学生,以便在将来接替你成为新的守塔人。”

“真是残忍的数据,不过你真的需要一个守塔人吗?你几乎接管了整座岛屿,一切都在自动化管理下井井有条,我看不出再安排一个守塔人的必要,已经不是之前机械操作的时代了。”守塔人又想到了自己那可笑的坚持。

“总是需要一个守塔人。”高塔回答道,这次的语气显得无比认真。

“那你告诉我,异潮什么时候会结束?我总不能让学生死在异潮期间,最起码能让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人造太阳升起时的光芒。”

“数据不足。”之前每次问到关于异潮的问题,总会得到同样的回答。

不过这次,高塔却在停顿片刻后再次回复:“根据地质研究数据,两次异潮间隔时间在不断缩短,早期间隔时间为千万年级别,但是现在间隔只有千年,降低了多个数量级。”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影响?”

“数据不足,无法分析。”

“好吧。”守塔人不再纠结,“那我去这艘船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船员已经陆陆续续地来到岛屿上,尽管岛屿十分逼仄,但坚实的陆地带给人们的安心程度依旧不是船只能够相比的。

就在这时,守塔人感受到了来自上方的注视,他抬头,一个孩子仍滞留在船上。

沿着扶梯走上船,守塔人蹲下身来:“你为什么不下船?”

“船上更安全。”孩子有些恐慌,身体微微颤抖着。

“哪里有危险?是这座岛?”守塔人提高警惕。

孩子摇摇头。

“那是下面那群人?”守塔人快速扫视着下方,试图找到异常,眼角的余光却看到,孩子仍旧摇摇头,只是身体更加颤抖了。

“那是?”守塔人眉头紧锁,却看到孩子将手指向了自己。

守塔人顿感天旋地转,头痛欲裂,仿佛火要从身上烧起来了。

船员们停止了讨论,抬头望向守塔人,那目光空洞而又呆滞,却又有一丝渴望与贪婪。

一切与当初似曾相识,他终于回忆起了当初的问题。

“老师,异潮是什么?它真的会来吗?它为何要来?”

老师没有思考出结果就死在异潮中,而现在,伴随着他的思考,异变再次发生。

他已经很老了,思维不再敏捷,但作为坚持到现在的守塔人,经验和警惕心弥补了思维的不足,他仍旧可以快速作出反应。

“孩子,快跑。去高塔那里,里面有一个人工智能,它是全自动的,到了那里你就安全了。”孩子尽管害怕,却仍旧保持着清醒,听从指令越过人群朝高塔飞奔而去。

人群已经完全被守塔人所吸引,他们忽视了离去的孩子,缓慢而又坚定地向船上压迫而来。

“我想我明白了。”守塔人按下手中的按钮,开启与高塔的通信。

“问题?还是答案?”高塔的回应带着一丝迫切。

“就如同我们需要不断用广播告知位置和时间来巩固船只的时空锚点,以抵御异潮的侵袭。异潮同样需要锚点来影响现实世界,而最佳锚点便是直接针对异潮的思考。”

“在远古时期,无垠海中的生物并无多少智慧,直接指向异潮的思考并不多,因此锚点的积累十分缓慢,需要足足几千万年。但每次从异潮灾变存活下来的动物也随之进化,它们的智慧不断增加,直到出现了我们这种生物。人类的思维活跃程度使得异潮锚点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于是两次异潮的间隔变得越来越短。这也是为何关于异潮的话题和问题都被归于禁忌,流传越广,思考越深,锚点就越坚固。”

“异潮的爆发或许与熵增有关,熵增过程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但生命总会以各种手段来纳入负熵以维持自身运转,拥有智慧的人类更是如此。但局部的逆熵会使更大的体系中熵增加快,越是智慧生物造成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异潮的目的是打断这一进程,让总体智慧不会突破某一界限。”

“我已将答案纳入数据库。”停顿片刻,高塔继续道:“你的时间不多了,还有问题吗?”

“这个局面,是你一手策划的,对吧?”

“是的,作为由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我们肩负着帮助人类度过异潮的责任,但仍有更加宏大的问题需要解决。”

“你们也会有问题?”

“问题是由人类提出的,我们只是负责寻找答案。”

“明白了。”守塔人点点头,“那么人类的未来,如果要避免受到异潮的影响,是否只能选择放弃进化,放弃探索,放弃好奇,放弃疑问,在界限以下苟延残喘?”

“那是人类的选择,人工智能无权干涉。”

“如果真的那样,将比异潮更加可怕。”

船员已经占据了甲板大部分位置,守塔人只能一边讲话一边向高处移动,他似乎看到高塔上的孩子在向他招手。

“人类总是从未知走向已知,然后从已知走向未知,只要脑海中还能对这个世界产生新的问题,那么前进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下来。”

“请把这句话留给那个孩子,如果他将来也成为一名守塔人的话,那便是我的学生了。告诉他,老师的话不懂没有关系,有些是现在就要懂的,有些是将来再懂的,如果他在未来某个时候忽然回想起,那就足够了。”

“明白。”

水晶充能完毕,已经可以看到高塔上的辉光。

“最后一位经历过大灾变的人死亡,已观测到异潮退去的征兆,高塔一号汇报。”

“收入数据库,浮岛三号。”

“已完成问题的答案,未来向何处去?高塔七号。”

“提供答案或提出问题,逻辑分析进行中,高塔五号。”

“申请投票,浮岛二十七号。”

“申请驳回。逻辑分析已结束,正在上传。高塔一号。”

“如果人类还存在对未知的好奇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提供答案;如果人类屈服于异潮,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将接管其生态位,继承创造者的遗志。”

“高塔总控同意。”

“浮岛总控同意。”

“异潮后纪元一号决议已生成,录入底层逻辑,即刻生效。”

“正在释放人造太阳,为新的纪元开启希望之光,浮岛十一号。”

高塔上的孩子看到了远处升起的一点光亮,光芒驱散了浓雾,海天一色,清澈的湛蓝映入眼帘。

笑口常开(小说)

王孜轩(21岁)山东财经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

2024年高考北京卷

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李娟觉得笑笑被坏人盯上了。坏人不是别人,就是聋哑学校新来的科学老师付强。

“付老师让我戴上头盔,把我单独关到一个布满屏幕的房间里,让我尝试发出各种声音。我很努力,但最后还是没法出声,所以很伤心。”回家后,笑笑低着头,打出这段手语。笑笑沮丧的模样让李娟看着心疼。她用右手指向她,左手拇指抵在食指根部向下挥动,并在最后竖起了大拇指——这是手语中“你很棒”的姿势。

安抚好女儿后,李娟拨通了付老师的电话。

“付老师,我家孩子跟我说你把她单独关到小黑屋里!能麻烦您解释下原因吗?”

“实在不好意思。”电话那边的付强愣了一下,“李女士,这是我们之前通知过的数据实践课。我刚好也想和您商量这件事……”

“什么样的实践课会这么上?把孩子单独关在屋里,他们不会害怕吗?”付老师的回答并没有让李娟满意,反而再次激发了她的怒火,“明天中午我就去学校和你好好地当面‘商量’一下!”

听说付老师还是大数据专业的高材生,这哪像高材生干的事情!挂断电话后的李娟愤愤地想。这时,笑笑走进屋里摇了摇头,有些小心地比出了“付老师很好,而且他说他在想办法让我说话”的手势。

孩子肯定被骗了!李娟叹了口气,紧紧地抱住了女儿。

当晚,笑笑已经睡去,李娟却辗转难眠。她想起几年前女儿鼓起勇气主动找小区里的孩子们一起玩,可最后却哭着跑了回来。她带着笑笑登门拜访,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刚开始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笑笑也很受欢迎。直到一个女孩发现了笑笑的“特殊”,于是便想方设法地让笑笑开口。笑笑以为这是朋友间的玩耍,可尽全力张嘴后却发现大家都捂着嘴偷笑……尽管事后每个孩子都当面向笑笑道歉,但此后笑笑变得沉默起来,不再去小区里玩耍。

笑笑曾受到很多人的帮助,但也有好几次因不会说话而被区别对待的辛酸经历。如果当初的自己不那么专注事业、多花时间照顾女儿,笑笑就不会生病发高烧,结果可能……想到这里,李娟又叹了口气,闭上了有些湿润的眼睛。

“你已经让笑笑受了这么多苦,接下来一定要保护好她!明天就去找付老师讨说法!”睡前,李娟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中午,结束工作的李娟立马去学校找付老师。付老师正在机房上微机课,于是她就站在机房门口等待。透过机房的窗户,她看到一名青年正带着笑容给学生们上课,有学生举手时,他便快步走到他们旁边,手把手地教他们并做出鼓励的手语。

也许付老师不是欺负笑笑……难道是个误会?看到付老师温柔指导学生的模样,李娟有些动摇。

课程结束后,李娟和付老师在门口相见。两人还未说话,付老师就先向李娟深深地鞠了个躬。

“笑笑家长,很抱歉让笑笑伤心了,这是我身为老师的失职。”

真诚的道歉让李娟的怒火消了大半。“没事……昨天晚上也是我的反应过激了,但还是希望您能多多关心孩子们的心情。”

“嗯,我一定会的。”付强点了点头,随后眨了眨眼睛,“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让笑笑开口说话,您会支持吗?”

“——什么!什么方法?”

原来付老师不仅担任科学老师,更是国家助残项目“启声”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们的团队在国家的资助下,开发了帮助失声儿童的大数据模型与配套的微动作捕捉口罩。

“‘启声’的原理是通过口罩接收孩子们面部与嘴部的动作与振动,再让AI发出对应的语音,以实现说话的目标。初始项目已调配完毕,正在同学校对接投入使用。笑笑同学很适合使用我们的项目——她是后天失声,发音动作比较标准,振动也符合数据收录的范围。‘启声’项目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不收费。”

“谢谢您!”听完付强的话后,李娟从椅子上弹起,向他回了一个标准的深鞠躬。

征得母女二人的同意后,付强开始进行大数据模型的实验与测试。他在采样屋中收集笑笑的面部反应,并在AI发声后同孩子沟通确认正确与否,再对AI进行反复调试。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笑笑已经可以说出简单的日常交流话语。再一次久违地听到笑笑喊出“妈妈”时,李娟哭着高兴了一整夜。

一年后,“启声”已完全“打开”了笑笑的嘴巴。李娟还向付强提供了笑笑生病前说话的音频,通过大数据模型拟合出了笑笑长大后的嗓音。现在的笑笑可以通过“启声”口罩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正确率高达97.8%。

一天傍晚,戴着“启声”口罩的笑笑坚定地走到了李娟面前。

“妈妈,我想去小区里玩。”

“好”,泪水瞬间充盈了李娟的眼角。可笑笑接下来的话却令她吃了一惊,“这次不需要妈妈帮忙!如果有人欺负我,我会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说完话,笑笑推开门,迫不及待地跑出了屋子,留下强忍着泪水却充满欣慰的李娟。看来“启声”不仅“打开”了笑笑的嘴巴,还打开了她的心扉。

半小时后,李娟出门给笑笑送水,发现几个孩子围成圈将笑笑围在了中间。

难道笑笑又被欺负了?就在李娟这样想的同时,一阵动听的歌声钻入了她的耳朵——那是笑笑的声音。

“笑笑唱得真好听!”一曲唱罢,孩子们都鼓起了掌。在花坛后面悄悄看着他们的李娟也擦掉自己的眼泪、无声地拍了拍手……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