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日照正聚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史家民摄(人民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照世帆赛基地四号码头,游客乘坐快艇游玩。刘玉才摄(人民图片)

从高空俯瞰,在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东南部,有一座背山面海的城市——日照。山与海,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理特征,也赋予它独特的气质。

日照很年轻,建市至今共35年,是山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日照又很古老,自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便开启了此地以“日照”之名传天下的历史。

红日出海

万平口,第一缕阳光从海天相接处射向大地,仅一瞬,一轮红日跳出海面,日照新的一天开始了。

沙滩上等候已久的人们爆发出欢呼声。在万平口看海上日出,早已是到日照不可错过的体验项目,还有许多人将这里作为了解日照的第一站。事实上,早在古代,它就已经是日照的著名景观。

为了看海,远道而来的人们还走进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他们来到海边,脱鞋赤脚踩在沙滩上,足底传来细腻的触感,蹲下身捧起沙,才发现这里的沙子竟“像面粉一样细”,还闪着银白色的光泽。

渔民们也正迎着初升的太阳,驾着渔船从渔港码头驶出,奔向“海上牧场”,进行新一天的“耕作”。此刻,海面上浮光跃金,海面下,各式鱼、虾、蟹、贝类等正在大海的喂养下渐渐长大。不久前,岚山海域,财金“海上粮仓壹号”首座网箱内,一尾尾肥硕的三文鱼,顺着吸鱼管道被传送至养殖工船加工车间,随后“游”上人们的餐桌,为今夏增添“又一鲜”。

日照地处黄海之滨,海水温度适宜,在距岸130海里处,分布有5000亿立方米的黄海冷水团,让三文鱼在这里安家有了可能。多年来,日照不停地探索,今年起,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网箱陆续下水,它包含6个单个有效水体约6万立方米的智能养殖网箱,抗风浪性能高,可有效降低人工喂养成本、提高养殖作业效率,全部投用后,这片海洋“沃土”可年产三文鱼6000余吨。三文鱼养殖成为日照海洋渔业养殖生产集约化、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渔业生产迈向现代化,传统“渔文化”也并未远去。

“哎哟,梳过来吧——”的曲调响起,杨洪永高亢的声音悠扬轻快,似是看见数不清的鱼虾已入网,即将提出水面装入船舱。他和同伴们喊起溜网号,尽情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成缆号、箍桩号、拿船号、推关号、张篷号、撑篙号、棹棹号、打护号、悬斗号、溜网号、掏鱼号、点水号,这是数百年来岚山渔民在耕海牧渔中创造出的劳动号子,也是渔民们的“信天游”。这些号子或欢快,或轻缓,或激昂,或低沉,时长时短,时紧时松,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搏击海洋的力量和对鱼儿满舱的憧憬。

如今,杨洪永带着岚山号子传承人的身份,和同伴们或在“山东手造·岚山风物”展示体验馆里,或走进学校,或登上舞台,再现岚山号子,让更多人借此了解日照海洋文化。

山孕灵秀

日照境内有4300多座大小山头,目力所及皆有山。浮来山,是其中几座名头较响的山之一。

浮来山位于莒县城西,又名浮丘,由飞来、佛来、浮来三峰鼎足而成,形似卧龙,清雅灵秀。山虽不大,却是当之无愧的名山。这份名气与撰写《文心雕龙》的刘勰有着莫大的关系。浮来山三峰环抱处有一座古刹,门额处悬有“定林寺”巨匾。在门左的石碑上,镌刻着“刘勰故居”四个字。《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自诞生以来,吸引了一批批研究者,并形成“龙学”。众多文人墨客因刘勰和《文心雕龙》之名来到浮来山,又为它的秀美风光与厚重人文所折服,在此留下诸多华美篇章。

在定林寺的前院,生长着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不久前,它以四千年树龄被认定为“树龄最长的圆铃银杏树”。

入夏以来,这棵银杏树愈发枝繁叶茂,硕大的树冠覆盖数十米区域,树荫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皆惊叹于它的壮观。大树前有一块立于清顺治甲午年(公元1654年)的石碑,据碑文记载,春秋时期,莒、鲁两国不和,纪国国君从中调解,莒、鲁两国国君于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会盟于这株大银杏树下——那时这株银杏便已是参天大树。莒州太守陈全国立此碑时,此树“至今三千余年”。当年,刘勰一定也曾无数次在这棵树下徘徊、思索过。

如今,这棵“四千年古树”还是莒县着力打造的城市品牌之一,成为这座城市历史和底蕴的鲜明符号。

山是厚重的,也是年轻的。在日照,大大小小的山头里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开车沿着平坦的公路在山区穿行,路两侧的茶园一个接一个闪过。1956年,日照县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县。“南茶北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冻害”和“干旱”。当地人想尽一切办法,在一次次实践中寻找应对方案。1966年,日照县试种茶田8.7亩,翌年成活5亩。如今,日照茶园面积已达30万亩,年产干毛茶2.1万吨,总产值40亿元,日照已发展成为优质茶产区,日照绿茶是名副其实的日照“金名片”。越来越多的人到日照,不仅为看海,也为“来喝茶”。

惬意之城

夜抵日照,高铁站外仍旧热闹,一句句日照方言飘进耳朵,虽只能听懂大概,却让我感到几分熟悉和亲切。日照处在胶辽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江淮官话区的交界处,而我老家的方言正属于江淮官话。原来如此。当地一位朋友的比喻让我觉得颇为贴切与浪漫:当地人说话,“犹如舌尖上卷起浪花”。

卷起的浪花,多么惬意而有活力。可不是嘛,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光照充足,2009年,便因出色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规划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殊荣。在社交平台上,日照被称为“一座能让人获得松弛感”的城市:赶海的人,拎着小桶,握着铲子,带着孩子,在滩涂上寻“宝”而不在意收获多少;在阳光海岸绿道上骑行,可快可慢,一路与大海、绿树相伴。最不可错过的要数吃海鲜,无论你哪个季节到日照,日照人总能用时令海鲜做出美味,海沙子面、辣炒蛤蜊、煎饼卷黄尖子鱼、海凉粉、鲅鱼水饺……

逛海鲜市场能更好地体验“当一天日照人”。正值休渔期,虾类、贝壳类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人们挤挤挨挨地在摊位间穿行,螃蟹、鲅鱼、黄尖子鱼、北美虾、海蛎子、西施舌……一一看过去,买到心仪食材后心满意足地拎回家,烹出一桌“海的味道”。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再一次默念“日照”这个名字,那轮跳出海面的红日如在眼前。金色的光芒点亮大海、高山,温暖着奋斗的人们,也照耀着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之路。(尹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24日 第12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