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反垄断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3)》透露:2023年全国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27件,罚没金额21.63亿元,涉及医药领域案件7件,所涉罚没金额约17.72亿元,占比超过8成,仅上药生化等四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就罚没超12亿元。这一案例堪称“经典”——其中一家企业以原料药垄断为起点,最终撬动整个药品生产、购销链条的巨额利润。

当前,以反垄断为抓手,有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广泛共识。然而,由于医药垄断因专业性较强而更为隐蔽,一般不容易被发现,不少人对医药垄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市场监管部门就此发布反垄断执法典型案例,有助于释放出“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的警示威慑导向作用,以案为鉴筑牢反医药垄断的法治“防火墙”。

在上药生化等四家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案中,武汉汇海抓住国内硫酸多黏菌素B只能依赖进口的“商机”,利用已获得的国内代理商优势地位,通过安排其他医药经销公司流转过票、层层加价、虚增成本等方式,与另外三家涉案医药企业精心构建起以原料药垄断为起点,最终形成整个药品生产、购销链条的垄断格局,致使国内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制剂销售价格相比国外市场飙升12-62倍,严重扰乱了医药市场秩序。

上述四家医药企业垄断原料药的行为,已踩踏了我国《反垄断法》的红线。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四家企业开出12亿元的高额罚单,体现了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医药垄断的坚强决心。此举不但可以以案释法地警示威慑医药垄断行为,提升反医药垄断的法治化水平,也有助于根治医药垄断背后的腐败问题,确保老百姓用得上价格合理的药品,减轻医疗消费负担。

长期以来,医药领域是垄断的“重灾区”,如影相随的吃回扣、药品价格虚高等腐败问题层出不穷,令人深恶痛绝。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反医药垄断的力度,但由于医药垄断的表现形式愈发多样化和隐蔽化,反医药垄断依然任重道远。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典型执法案例所释放的警示威慑“涟漪效应”,以案为鉴筑牢反医药垄断的法治“防火墙”,对推动形成依法反医药垄断的浓厚氛围最具现实针对性。

与抽象的法律条文相比,执法典型案例往往更能让公众认识到医药垄断对市场竞争秩序和老百姓就医用药造成的危害,有利于推动形成依法反医药垄断的法治共识。综观近年来反医药垄断的诸多执法典型案例,无不诠释了法治、公正、秩序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互补和利益平衡。一个个鲜活的执法典型案例,就是一部部生动的法律教材,既能倒逼滥用垄断地位的医药企业把执法典型案例作为对照检查自身行为的具体坐标,从而打消利用垄断地位非法牟利的歪念,主动遵循利益公平博弈的不二市场法则;又能引领形成对医药垄断“人人喊打”的浓厚法治氛围,从而有效实现对医药垄断的源头治理。

惩前才能毖后,激浊方能扬清。营造浓厚的反医药垄断法治氛围,需要执法典型案例发挥“风向标”作用。市场监管执法部门要强化担当作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执法典型案例,让医药垄断者受到严惩,并通过以案为鉴的威慑导向,推动依法反医药垄断不断提高水平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