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王桂珍坐在医学培训班中,看着手里发下来的油印课本,又看着讲台上说着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的老师,恍若隔梦。

几天前,正在纺织工厂做工的王桂珍突然收到村支部的通知,说要送她去学医,这可让她好一阵错愕。

在她的认知里,“医”可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能当医生的都得是正儿八经的大知识分子,而自己呢?

仅仅小学毕业,斗大的字尚且不认识多少,哪能是学医的料?

但村支部的人却拍着胸脯保证:

“你就放心好了,国家派了专业指导员来,包教包会,不出半年,你就能去当医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王桂珍来到培训班接受教育。

经过几天的学习,她惊喜地发现,培训班虽然条件简陋,但确实是在教治病救人的本事,于是放下心来,铆足了劲儿学习。

此时的王桂珍还不知道,日后她将成为载入我国医学史册的医生,而她所参与的培训,正改变着中国医学的命运。

这看似“奇特”的一幕,起源于毛主席的一次发怒。

农村医疗沉疴难起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工业、农业、商业发展如火如荼,全国上下都洋溢着枯枝抽芽的新气象,但有一行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

那就是农村医疗。

一想到那个年代的农村,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又穷又脏”,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意味着治病的不愿来,求医的出不去。

“脏”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蚊虫肆虐,疟疾相继,意味着“死”比活着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如今,我们只要没个天灾人祸,活到七八十司空见惯,但在那个年代,全国平均寿命才35岁,也就是人生刚刚锦簇,就已经匆匆凋零。

平均寿命之所以这么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医疗太差。要知道,那时全国7.2亿人口,农村人占5.9亿。

在当时,医院一般只有县城里有,农村人想看个病,就得往县里赶,遇到情况严重些的,人还没赶到,命就没了。

能去医院的还是条件好的,而更多农村人,根本付不起去医院的费用,遇到伤寒感冒,就吃点祖传土方,然后蒙头睡几觉,至于能不能好,就全看运气了。

有些实在不甘心的,就叫来一些江湖“大师”,念念咒、驱驱邪,让大师替自己祈福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