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路

随着室町幕府权威动摇,日本战国时代的长时间乱战,令各大名集权程度比中世纪大大提高。但是,日本民间社会的力量强大,武士集团内部的合议传统也根深蒂固,大名无法对他们使用商鞅、韩非那种程度的下流手段。相反,大名集权虽然提升了军事效率,但却降低了家臣的忠诚度,在家臣和社会仍有力量的情况下,强大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也难免祸起萧墙,而核心人物一旦死亡,好不容易打造的集权体制就会分崩离析,最早,战国时代以德川幕府向合议制退让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日本史专题:

足利将军们把自己玩死后,日本便进入我们所熟知的战国时代。

室町幕府的分裂导致全国性政治秩序的轰然崩塌。失去幕府约束的各地大名开启野蛮生长模式,彼此惨烈攻杀。

随着内战的不断升级,不少大名为了提升战斗力,开始尝试转化为战国大名。而其中最为成功者,莫过于织田信长与其后继者丰臣秀吉。

他们不仅葬送了中世日本,也拉开了近世日本的帷幕。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呢?为何他们在权势登峰造极之后,又纷纷迅速败亡了呢?

什么叫“战国大名化”

要谈织丰集团的兴亡,一个绝对无法绕开的问题,便是战国大名化。

那么什么是战国大名化?

顾名思义自然就是转化为战国大名。

那么什么是战国大名?

关于战国大名的定义,别说日本,就是国内也有不少研究,甚至网上随便查一下都可以查出不少的说法。而且所有的说法都大同小异,无非是领地一元化呀,家臣集住化呀之类的玩意。一些专家学者还会扯扯分国法之类的高端玩意。

总而言之,要说清楚战国大名是个什么玩意,恐怕得出几本书才能搞定。

不过窝佬知道,看微信的人时间都是很宝贵的,没时间看什么长篇大论。更何况,费一大堆功夫把每一颗树都说清楚,也未必能描绘出树林全貌。

再加上窝佬也不是什么有文化的专家学者,所以这里简单粗暴的先给个结论。

所谓战国大名,说白了就是集权大名,因此所谓的战国大名化,自然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集权化。

这里先简单的来谈一谈,战国大名之前的日本各地的统治机制。

在之前说过的因后醍醐的骚操作,导致朝廷和公卿集团出局之后,由幕府通过朝廷任命的守护大名,成为了地方上的最高统治者。

前面我们说过,相对于幕府而言,守护有着极其广泛的权限,可以说幕府除了守护的任命权之外,无法干涉守护在领国的任何行为。

而当时的守护,除了诸如菊池、大友、岛津、大内等地头蛇外,绝大部分的守护,都是通过幕府的任命而上任的外来户。特别是作为室町幕府核心的三职四管更是如此。

这样一些外来户,虽然理论上被幕府赋予了极其广泛的统治权限,但由于其自身在领国没有多少根基,在南北朝那种战乱不断的局面下,又不可能学某国酷吏通过血洗把地头蛇一扫而光,所以必然只能依赖各地地头蛇的合作来推行自己的统治。

再加上大部分的守护大名都同时兼领几个守护,像三职四管这样的重要守护更是大忙人,要在京里主持大局,怎么有时间去治理一个一个的领国涅?

于是乎,最为理想的统治模式便莫过于通过任命一个代理人来帮助守护老爷们治理领国,这就是所谓的守护代。

比较有名的守护代,有斯波在越前的守护代朝仓氏、尾张的守护代织田氏、京极在出云的守护代尼子氏,上杉在越后的守护代长尾氏、细川在阿波的守护代三好氏等等。

这些守护代要么如朝仓氏,本身就是本地有名的地头蛇,要么如织田氏,虽然是外来户,但是经过世袭出任守护代,逐渐在地化成为当地有名的地头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织田家就是守护代出身

简而言之,此时守护大名所统治的领国,与其说是守护大名的领地,不如说是一个以守护大名为盟主,由在地武士集团加盟的武士团联合会。

守护大名的盟主地位通过室町将军的权威来保证,并常常会通过守护代这样的代理人来主持各项事务。而加盟的武士团,名义上是守护的家臣,但是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这样一个机制,在刚开始似乎没有太大问题。

但是随着室町幕府的分裂,室町将军所赋予的权威,不再构成守护们统治合法性的根本来源。

而随着武士集团之间相互攻伐的烈度的不断升级,这种主要依赖加盟合作来运作的组织机制,越来越难以提供高烈度、长时间战争所需求的人力物力资源。

既然由幕府所提供的合法性不再管用,那么确保自身的军事力量与当地武士集团的支持便成为了确保统治的根基。

而长期持续的高烈度战争,又制造出一种紧急状态,逼迫有势力的大名优先强化自身的军事力量,并以此为基础来获取本地武士集团的忠诚。

这一切,都迫使各地大名不约而同的选择通过推行集权化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推行各种政策强化对领地的控制,大名作为立法者制定法律规定领地内的统治秩序、通过收编其他武士集团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夺取新的领地来扩大自己地盘,并且为被编为自己家臣的武士们提供分肥来提升忠诚度等等。

故而,所谓的战国大名化,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即以强化领地支配及家臣控制为手段,以战争为目的的中央集权化。

而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之所以能够在诸多的战国大名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人,除了尾浓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外,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他们是走上中央集权化这条道路的诸战国大名中走的最远的一个。

中央集权与织丰集团的崛起

提到织丰集团的崛起,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织田信长一手打造的职业常备军。

根据现在的研究,信长在统一尾张的过程中,其周围一直有一只700~800人左右的职业战斗集团。

不要小看这支规模不大的职业常备军。

要知道,当时一般的战国大名,其武装力量一般依赖从附属的国人领主或家臣中进行动员,有着极其浓厚的封建色彩。

这些被动员的武士虽然有着极强的战斗素养,但并非完全脱离领地的职业军事,所以在使用上有着各种限制。

打个比方,就是这些被动员的武士,作为领主有着保护领地的职责。所以即便被老大动员出去砍人,总要留点人看家吧?在砍人的过程中,总的惦记一下会不会有仇家来偷家啥的吧。还有装备和组织问题。

借这个机会稍微科普一下日本武士的标准配备和战斗方式。

现实中一个标准的武士配备包括连脸都包起来的铁制重甲,日本刀、长枪、和弓、以及马匹。

而武士的最主要的杀伤手段,其实根本不是国内网文八卦的什么步行砍人,而是弓箭。

是的,你没看错,虽然这些武士老爷们身披重甲,手提大刀长枪,但是他们根本不像西洋的同行那么讲究武德,非常喜欢使用能够射出破甲重箭的和弓。

武士老爷们喜欢玩和弓,可谓是平安末期以来的老传统了。从早期的镇西八郎源为朝,在坛之浦射扇子的那须与一,到后来的花将军北畠显家,无一不是使弓的名手。甚至到后来还出现小笠原氏和佐佐木六角氏这种靠弓术吃饭的名门。

可以说,从平安末期一直到战国时代,武士老爷们对和弓的偏爱可谓是从未改变。

至于步行提刀近战肉搏,也不是没有,但这一般是最后的手段。通常情况下一个武士老爷标准的战术是骑在马上风骚的射出一支又一支的破甲重箭,或者下马和小弟们一起集团盲射。

除非被对手近身或者追逃的时候,才会轮到日本刀或是长枪上场。但一般到这种时候,战斗其实早就进行的差不多了。

实际上,根据后来的研究表明,虽然用刀或者枪的高手不少,但战国时代的武士之间混战的主要死伤,基本上都是由弓箭之类的投射类武器造成的。

所以如果要在游戏里还原一下武士这个兵种的的话,其对标的并非帝国时代2中的重步兵,而应该是全面战争中的装备了破甲重弓和长枪大刀,即能骑射放风筝,又能近战肉搏,还能下马步战的近战重装弓骑兵。

而且武士并非单打独斗,而是率领一门郎党组成一个完整的战斗单位来投入战斗。由于都是长年在一起家人,无论是默契度还是组织性都非常强悍。

不过武士的战斗力虽然强悍,但也有硬伤。那就是无论武士的装备还是武士所率领的战斗力的规模,都受武士自身的经济条件限制,而产生各种差异。

而虽然单个的战斗群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但不同的战斗群之间的差异,却使得要将这些战斗群整合起来的尝试面临着巨大困难。

信长所打造职业战斗集团,却与这种传统的武士集团有着很大的差异。

其成员或从其手下的领主或家臣家中没有继承权的子弟中挑选,或是征集来自各地的浪人。信长将这些人组织成一支彻底脱离生产的职业军队,并自己掏腰包来供养这支军队。

给信长打工也不是什么很轻松的事情。

参加这支职业军队的不仅要随时准备相应信长的征召,而且自从加入这支军队的那一刻起,便要搬离或是破坏自己的故居,集中到信长居城周围居住,并且只要信长转移自己的居城,这些人也必须跟着转移。以便能够随时响应信长的征召。

此外为强化对领地与手下武士的控制,信长不仅禁止领民任意移动,甚至对武士所持有的领地上限也作出具体规定。

当织田家的势力随着信长的征伐而壮大后,所有被分封或臣服于信长的大名或军团长,都必须按照信长所打造的这套集权机制来打造自己的家臣团与领地支配模式。

是不是觉得这套搞法有一点眼熟?

其实,当时的日本列岛其实面临着类似于我国战国初期的情况。

随着室町将军权威的衰落,封建大名间的战争不断升级,谁能够打造出更强的军队,建立更为高效的动员机制,谁就能够在这场激烈的内战中存活下来,甚至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天下人。

如果我们不去对信长所打造的这套军事动员机制进行价值判断,而是从效率上去看的话。那么这套动员机制无疑是极其高效且极富战斗力的。

比如在有名的桶狭间奇袭战中,信长不过占据尾张半国之地,却能在短短的一个周内动员出至少3000人以上的部队,并且对这支部队保持极高的控制力,能够完成分兵奇袭今川义元的本阵这样的骚操作。

再比如说日后丰臣秀中国大折返,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便从与毛利对峙的中国前线回师近畿,并集结其一支数万人的大军。

这一切,无疑都与织田信长所打造的这套高效的动员机制与职业化军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信长之所以能够以尾张半国之地起家,在短短十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取代室町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下人,其所依靠的除了高效的动员机制与职业军队外,还有织田家具有其他大名所不具有的开放性。

如果会谁有心去查一查织田家的家臣团的构成,或许会发现到了本能寺前夜,织田家中挑大梁的重臣中,除了柴田胜家、丹羽长秀等少数人外,几乎都不是织田家的老臣。

其他人要么是丰臣秀吉这样草根出身的寒门子弟,要么就是明治光秀、泷川一益这样的外来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臣秀吉就是信长“贱人政治”的受益者

实际上,织田信长的用人策略与曹操有几分相似,即唯才是举。只要对他有用,不论是草根寒门,还是外来浪人都可以破格任用,而且还能使这些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功勋,出人头地,位极人臣。

这在极其讲究门第血统的中世日本,其实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而且这种任人唯才的策略,还被其创造性的用来扩张织田家的势力。

在征服近畿的过程中,不少投靠信长的地头蛇都被迅速委以重任,比如荒木村重,刚刚投靠信长没几天就被委任为一国之主。再比如和田惟盛,投靠信长之后被委以统治京都的重任,甚至被耶稣会传教士称呼为京都的副王。

织田家就好比是一个上市公司,只要你加盟到本公司,并且宣誓效忠织田会长。马上就有好处分红,看业绩还能进入董事会混个常务啥的当当。

各地的地头蛇自然是趋之若鹜,也难怪织田株式会社在信长会长的经营下,业绩蒸蒸日上,能够在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完成从一个尾张的地方中型企业到一个地盘横跨半个日本的全国性大财团的惊人转变。

这可是其他大名花了几代人都没能够做到的事情。

不过这里问题来了,既然信长的策略如此的成功,为何他居然会在统一天下的前夜突然被手下干掉呢?

为何织田家在信长及其长子信忠被干掉之后,迅速被丰臣秀吉这么一个常务给下克上了呢?

再进一步,为何丰臣秀吉在篡夺了织田会社,将之改组为织丰集团后。虽然进一步的将织丰集团做大做强,横扫六合一统日本。但也难逃身死家灭的下场呢?

当然,这里头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一点,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成也集权,败也集权。

集权政治与织丰集团的覆灭

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日本独特的政治模式。

日本政治,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从根本来说其实就是不同的社会集团根据相同的利害关系而自发结成的政治集团。

正因为日本的政治集团是由不同社会集团基于自身利益而自发结成的,所以当家人才没办法吃独食,必须竟可能的照顾到其他人的利益。

所以日本政治的模式,无论是过去的大和朝廷、平安朝廷,还是后来的寺社、武家,都比较推崇合议制,而不是依赖统治者的个人意志。

比如当时有名的武士家规《菊池家宪》中就明确规定,家中一切事务都必须合议决定,合议可决或否决之事,无论家主的意向如何,也必须遵从合议的结论。

所以我们之前在考察日本政治的演化时,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那就是破坏合议政治的人,基本上都会迅速仆街。

而极度依赖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织丰集团,也难逃这种命运。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看出,织田信长所推行的这一连串集权政策,虽然提拔了不少有才华的新人,并能在征服战争的过程中,迅速收编愿意投效他的武士集团。但这一切却是以牺牲家中古参老臣为代价的。

所以到本能寺前夜,织田家的重臣中,可以称得上古参老臣的人,其实也就柴田胜家、丹羽长秀这么少数几个,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信长时代才提拔起来的新人。

信长正是通过排挤打压佐久间、林这些老臣,来为新人腾出了晋升空间。

按照中国人的想法,或许觉得这种任人唯才的做法没什么不好。而且从现实来说,这套做法确实也获得很大的成效。

但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日本大名家本质上并非是大名个人的私人产业,而是不同利益集团整合而成的政治集团。

这也就意味这些古参老臣,并非是可任由他信长会长随意解雇的打工人,而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

因此信长会长通过撤换老人来给新人腾位置的做法,并不仅仅是因为老人无能,更重要的是借由处罚老人来完成家中势力的整合,使织田家从一个尾张豪族共同出资的合资企业,转化为他信长会长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资企业。

而且,不仅对尾张豪族这样,对于新进纳入麾下的美浓豪族与近畿豪族也是如此。

这套集权策略虽然极大的提升了织田家对领地的控制和动员能力,但另一方面,却很难保持这些新参家臣的忠诚度。

很简单的道理,过去的织田家是一个尾张豪族们共同出资的合资会社,所以豪族们与织田家的关系其实荣辱与共,不存在当主完蛋就各奔东西的说法。

而且在织田家内,各个家族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相对固定的,也不存在太多的非分之想。哪怕是下克上把家主干了,总还是要找人来维持家名的。

但是现在,随着信长会长的一连串改革,织田家不再是大家的合资会社,而是织田信长会长一个人的独资公司。

大家都是信长会长手下的打工人,只是因为信长会长开工资,而且砍人又厉害,所以才给你织田家打工。

一旦所有的荣辱得失完全系于信长一人,而信长本人也没有回复到过去那种合资参股的经营模式,那么伴随着信长父子的暴毙,所有的人都在琢磨换老板,没有几个人真心想为织田家尽忠节。

可以说,当佐久间父子被流放的那一刻起,织田家的命运或许便已经注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织田信长实际上已成为独夫

所以他一死

缺少稳固家臣团的织田家就分崩离析

至于继承了信长会长基业的丰臣秀吉,其实也没多少好说的。说到底还是和信长会长一个毛病,手下一大堆给力的打工人,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到头来也就几个在政权中枢操盘的文官肯为丰臣家尽忠节。

我这里倒是没有吐槽治部少石田三成人品的意思,只不过治部少的权势完全依赖于丰臣家,有丰臣家才有他治部少,哪怕改投内府,也没有混进政权中枢的可能性。

而且以他那位置,被改易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于情于理没有理由不去博一把。

至于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人,虽然人品确实不咋滴,但也不能光怪人家二五仔。

大家都是打工人,又不是治部少这种在政权中枢操盘的高管,跟谁不是当打工人,哪有吊死在丰臣家这棵树上的道理呢?

结语

《笑傲江湖》中有一门神功叫葵花宝典。一旦练成,可天下无敌。然而要练成这门神功,却必须先挥刀自宫。

而织丰集团的成败,其实就如同练了葵花宝典一样,虽然天下无敌,但也断了自己的后路,最终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

或许正是鉴于织丰集团这种下场,所以德川氏并未采取织丰集团这种倚重游士的做法,而是以谱代亲藩为核心来打造利益共同体。当然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川家康虽略显猥琐

却是三个天下人里最不像独夫的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织丰集团的政策其实是失败的,他们的运营模式,在后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否定了。

那么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说他们终结了中世,开启了近世的大门呢?

接下来我们将会进入另一个中世世界,向诸君介绍中世日本真正的魅力所在。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