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戴谦 王丽玮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舟山东海海面,一艘客轮缓缓驶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后人将白色花瓣洒向蔚蓝的大海。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伴随着汽笛长鸣,甲板上,来自英国的耄耋老人丹妮丝·维尼和同船的人们一道,将手里的白色花瓣洒向大海。

滚滚浪花,载着片片花瓣缓缓飘向远方,也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1942年。

当时,日本军队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极渔民就是划着这样的小船出海救人的。洪晓敏供图

存亡时刻,英军战俘纷纷跳海逃生。正当他们飘在茫茫大海中,命悬一线之际,附近东极岛的中国渔民们驾着一艘艘渔船,迎着日军扫射,赶来救援。最终,384名英军战俘获救。

丹妮丝·维尼的父亲丹尼斯·莫利,是384名获救英军战俘中最后一位幸存者,于3年前去世。前不久,丹妮丝·维尼参加完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映会后,与14位“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后人一同来到舟山东极岛沉船海域,缅怀父辈,并和那些素未谋面的舟山“亲人”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妮丝·维尼展示她的父亲丹尼斯·莫利年轻时的照片。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没有善良的舟山渔民救我的父亲,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次终于如愿了,如愿了。”丹妮丝·维尼红着眼眶喃喃道。这次,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她的父亲丹尼斯·莫利去世后,到舟山东极岛沉船地来看看,成了丹妮丝·维尼一直以来的心愿。

在父亲与舟山渔民们的频繁互动中,丹妮丝·维尼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民间纪念活动组织者吴似真相识。此后,她们也成了“亲人”,经常彼此跨洋问候,分享孩子成长照片,互赠生日礼物、新年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妮丝·维尼和吴似真互赠礼物。陈佩佩摄

“你在信里说你的曾孙子出生了,我又准备了一套中国传统的虎头帽虎头鞋,希望他能平安顺遂。”这次相见,吴似真把精心准备的礼物郑重地递给丹妮丝·维尼。

两位女士就像久别重逢一般,热情地拥抱在一起。脸上带着笑意,眼中含着泪光。

2022年,丹妮丝·维尼特意致信国家主席习近平,感念中方救援恩情,坚定支持英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习近平复信指出,1942年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我对这段历史很熟悉,2015年我访问英国时专门讲了这个故事。希望“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继续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此后,丹妮丝·维尼一直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奔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内,英军战俘后人看着“里斯本丸”沉船模型,内心百感交集。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为了让后人能更好地记住这段历史与两国人民的友谊,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在二楼专门建了一个面积近200平方米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展厅内,“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临走时留下的瓷砖、木梯都被精心保存下来。

“这是送饭菜的篮子。当时,三名英军战俘被渔民藏在‘小孩洞’,躲过了日军地毯式的搜捕。其间,村民就是拎着这个菜篮子每天偷偷往返送饭……”东极镇文化站站长、“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讲解员梁银娣讲得仔细,英军战俘后人也听得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解员梁银娣(左一)正在讲述舟山渔民拯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故事。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其实在东极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个故事。”梁银娣表示,她的外公曾参与海上救援,“特别是夏天晚上纳凉,大人们就会讲此故事,他们讲了很多遍,我们也听了很多遍。”

这些年来,纪念“里斯本丸”号船营救事件的相关活动在中英两地不断举办,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纪念“里斯本丸”号的行列中来。

2015年,时任舟山市普陀区政协委员的胡牧和时任东极镇党委书记的杨文忠在东极采集了一块石头,辗转将石头送到“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查尔斯·佐敦的妻子多琳·佐敦的手中;2021年,“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碑在英国国家纪念植物园落成,大理石纪念碑正面刻画了“里斯本丸”号船沉没场景,背面详细介绍了沉船经过以及舟山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英勇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与救援的东极渔民后代吴小飞邀请“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后人一起参与渔民画创作。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中英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是最牢固和最宝贵的。”梁银娣说。如今,这份情谊,也在一代代人的纪念和交往中生出新的枝蔓。

“给,送你一个礼物!”得知此次跨越万里而来的“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后人中有一名14岁的小朋友乔治·奥斯卡·佩尼卡特,12岁的东极渔民后代俞璐璐动手做了一个海螺哨子,并亲手将礼物送出。

两位少年的手紧紧牵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手挽着手,自发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人民网记者 王丽玮摄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怎能忘记旧日朋友……”他俩身后,传来阵阵歌声——交流会现场,东极岛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代多人与英俘后人十余人,共同唱起《友谊地久天长》。那悠扬婉转的中英文合唱,在大厅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