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天刚微亮,路上挤满大大小小的电动车,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其中有赶着上班的,也有送娃读书的...无论作何用途,电动车都是老百姓最依赖的出行与谋生工具。

但即便如此,电动车也难避开各种“针对”。就比如,有专家拿电动车安全性说事,提议禁止电动车上路,引发舆论哗然。

电动车到底够不够安全?

回顾各种关于电动车的讨论,,“不够安全”已是老生常谈的论调,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那么,电动车真的不够安全吗?我们用数据说话。

据统计,2024年前5个月,全国因电动车引发的火灾是10051起,而全国电动车保有量约有4亿辆,相当于是万分之0.25的事故率。而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燃油车的事故量是18360起,按照燃油车3.36亿辆保有量来计算,火灾事故率是万分之0.58。再来看新能源汽车,2023年火灾事故率比2022年上升了30%,约为万分之9。

这些数据自带“攻击”属性,狠狠打了某些专家的脸。

如何评价全国夜查?

相比于专家言论“针对”,一轮又一轮的严查行动显然更具现实冲击力。众所周知,自5月开始,全国开展了电动车夜查行动,官方媒体对其的解释有如下几点:

第一,基于电动车庞大生产量与保有量,如果没有标准化治理,任其自由发展会出问题;第二,消除消防隐患,强化末端综合整治工作;第三,夏季将至,温度升高将迎来电动车事故高发期,夜查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全国夜查的出发点是保障电动车安全,初心没错,但笔者认为有些细节值得探讨。

如前文所述,在常用交通工具中电动车火灾事故率其实并不高,相关调查也指出,自燃事故通常由车子本身质量低下,违法改装与飞线充电等引发。换句话讲,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车子,科学充电是不可能引发电动车火灾事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查包含检查违法改装、违规充电行为等内容,这是利于电动车安全管理的,但小作坊、地下工厂也是事故的元凶之一,为什么不从源头进行清理整治?一辆电动车允许被生产、被销售,为什么最终受伤的却是老百姓?

希望后续有更多的溯源整治行动,标本兼治,筑实电动车安全防线!

从制度层面推动电动车管理

新国标背景下,锂电池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今年11月1日,锂电池国强标也将正式实施,这无疑将对电动车安全治理产生积极影响。笔者认为,抓好电动车安全管理工作,关键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建议有关部门完善相关电动车法律法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伸来看,为什么“违规车”屡禁不绝,为什么大家会冒着被扣车和引发火灾的风险去改装,核心原因在于“合规车”满足了专家对文明社会的构想,却与老百姓现实出行需要格格不入。

民生安全大于天!的确,保障电动车安全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工作更需照顾百姓的感受。一个城市不能只有灯红酒绿,豪车洋楼,也要有烟火气,让底层百姓能安居乐业,有尊严并且方便地活着。

所以,对电动车的态度与治理措施不止影响产业前途,也关乎民心向背,万不可轻率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