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地吉祥,凝云造梦。纪连彬先生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笔下的生灵具有雕塑般的崇高、壮美、朴实和粗犷,同时又饱含着丰厚的诗意。让我们一起走进纪连彬先生他的艺术世界,去体味他数十年来的艺术创作。笔墨绘天地,才思凝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术中国》采访纪连彬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黑土地之春》

《黑土地之春》,是纪连彬先生作为黑龙江人,进行的一张跟黑土地有关的创作。当时他在准备全国画院的一个展览作品,他想到画一张黑龙江的春天。画冰雪消融之后黑土地露出来它本来面目的时候,一个春姑娘,她脚踏五彩祥云,身上穿的衣服是典型的东北农村小花袄的色彩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祥云的符号是纪连彬先生画面构成中的重要符号因素。祥云,和飘荡在天地之间的人或者是物,是一个对比的关系。五彩祥云里面蕴含着都是东北农作物的种子和果实,象征春天萌动,万物复苏时春姑娘带来希望。它触动了我们自己对黑土地、对春天的理解,具有一种吉祥的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金山叠玉》

《金山叠玉》把藏族同胞里边的男女老少,包括母亲怀中的婴儿,表现得像山一样顶天立地。人山同体,是纪连彬先生绘画的另一个语言特征。这座山实际上是一座精神性的、象征性的、隐喻性的山,日照金山,是西藏的一个自然现象。画面把人物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赋予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高原夜空》

《高原夜空》创作于2003年,是纪连彬先生祥云系列作品里比较早期的作品。视角和别的作品截然不同,仿佛在云朵之上向大地俯瞰,和以往仰视群山仰视人物之间塑造的云和人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高原夜空》

这张完全是一种超现实的意象性表达,主要是祥云从画面的右侧流动到左侧,它既包括在框架之中,又要通过一种吉祥的瑞气来荡涤和充满夜空。这张画是一个漂浮的人物,但并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只是画了她们的动作、辫子,还有几只散花的手。纪连彬先生把云彩赋予了光明和生命力,表现希望在黑夜中看到光明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归云》

《归云》是纪连彬先生“云山”系列里的黑白水墨画,高三米三,宽一米四六,总共六张。这张画主要画的是老少的一个比较,一个是老年藏族的奶奶,和她的一个小孙女。岁月沧桑的老奶奶这张脸上有各种皱纹皱褶构成,但是她依然非常乐观,这张笑容是纪连彬先生在西藏绘画里边很少有的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术中国》采访纪连彬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祥云之十一》

《祥云之十一》主要是在于两位老年人形象的刻画。经过岁月的年轮,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这里面的丘壑、山体、山脉和人的岁月留痕的皱褶,也是一个象征和意象。纪连彬先生将老人的白发、白色的胡须,和老牛皮、羊皮藏袍的弯曲旋转,构成的各种褶皱,形成一种韵律,形成一座座老人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凝云造梦归去来,纪连彬先生突破既有的水墨程式语言,在六十岁迎来了新的突破。他的“凝云造梦”系列作品,从斑斓的色彩转变为黑白灰水墨,这种纯水墨画更显单纯、高雅和神秘,富于中国传统水墨画独特的审美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云行万里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行万里》,丝路是一段历史,它承载了各种文化、文明民族艺术的交流,是对世界文化交流起到巨大作为的一段路径。画中的这一组人物取自陕西博物馆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上所在博物馆里呈现的陶俑,他们是丝路漫漫的行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术中国》采访纪连彬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追云》

《追云》,这张画是纪连彬先生黑白水墨系列里面的丝路题材的第二张作品,这幅画所表达的依然是丝绸之路的一个视觉概念。画作上有一个老人的形象,后面有流沙、胡杨的枝干。笔触顺着云气,向画面上面升腾,形成由丝路里面地域、人物和云构成的一幅画面。纪连彬先生创作的是丝绸之路整个版图构成的文化现象,大胆进行中国画新水墨语言上的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国家画院主办了纪连彬个人系列展“大道不孤”,当时这个展览开幕的时候,参观的画家都很惊讶,觉得风格跨越和西藏祥云系列变化很大。这批作品是纪连彬先生近三十年来在黑白的水墨作品里形成的一批新作,和以前确确实实是有很大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云栖之地》

《云栖之地》主要是通过人物画、山水画的一种结合,表现天地自然和人的关系,依然是人山同体,天地人神共有的这样一个盛景。画面主要是画北方的冬天的山色,里边还有人体上面既有山的造型,同时又有水系,山泉的流淌,包括底下群山的山体结构和人体结构的衔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云栖之地》

不同于以往的写实主义,这幅画恰恰打碎了时空,变成一种多维时空的组合。同时画作打破了人的具体造型的完整性,实际上是把水流、群山、雪景、云朵,静态的和运动的放在一个画面,它是一种多维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山灵歌声》

《山灵歌声》,歌声是女孩子的形象,实际上是女神在林中歌唱生命、果实,生命的消失沉寂和苏醒再生孕育,画作并不是鲜明地把这些东西写在画中,而是把能够激发想象和思考的信息点链留在画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风格的创作,并不是刻意去变的,而是在自己的认识经历实践之后所派生出来一些新的想法,然后在实践中经过碰撞。风格即人,绘画风格与怎么学习、生活,人生是怎样的、艺术判断力是什么,都息息相关。作为一个艺术家,面对传统,纪连彬先生不断思考对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先生创作《雪域行旅图》

纪连彬先生创作的一幅《雪域行旅图》,以西藏具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和当地人及风景构成的一张具有写意性的作品。描绘了牦牛群满载而归,在雪域中负重前行的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BRTV纪实科教)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连彬,1960年11月生于哈尔滨。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毕业。曾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青联委员。2005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院委、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画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