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启心源,丹青绘藏域。4月2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中国画学会担任学术支持单位,甘肃画院、甘肃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心源·藏域——王万成从艺四十年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6月15日上午,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中国画学会担任学术支持单位,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甘肃画院、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协办的“心源·藏域——王万成从艺40年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暨中国画、彩陶捐赠仪式”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

开幕式发言撷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远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致辞

冯远谈到他对王万成在美术馆举办展览感到欣慰与高兴,多年来他常与王万成对某些作品草图进行沟通与探讨。藏族题材20年来被反复演绎,画坛很容易坠入一种格式化、概念化的状态。万成“咬定青山不放松”执着地表现这个题材,无数次带着他的学生、带着画院的同行们深入藏地,接触藏人,了解藏文化。打动万成的一定是藏民族在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变迁中,所展现的活力、乐观的精神状态。而后才有了这样心灵悟对的契合、才有了对藏地的联想。于是成就了万成他笔下宏大的场面和多人物的构图,这些主题大概都是这么来的。当然,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万成以藏人为中心,以藏同胞作为他40年来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要画出新意来是不易的。他展厅里的作品风格、手法、水墨、色彩多样齐全,他是想方设法盯住一个主题将这口井挖深,并为之付出心血。作为院校领导,基本功与写实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成就一件好作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谈以形写神、以神育形都是不可能的。万成心目中一直想表现多人物的宏大叙事,但确实是有难度。万成经过浙派的、央美等各种风格的淘洗,最终选择了他个人的表现方式,用大写意的笔法,用他驾驭人物形象扎实的基本功和生动的人物造型来组合这个画面。所以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展厅的某幅作品中读到一份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登渤

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王登渤致辞

王登渤谈到王万成先生作为一名甘肃画家,能够在这样的殿堂举办个人作品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走进这样一个殿堂。随着80年代以后的文化寻根,藏族题材艺术产生一定热潮,并走向表达雷同的的道路。而在万成的探索中,在他呈现整体民族的氛围,洋溢着一种与时代同步的乐观、鲜活、爽朗、欢乐的基调,这就有别于我们过去用这种东西去表现沉重、表现厚重乃至是落后的创作出发点,使得这一类题材有了一个新的时代化呈现。这几年特别是万成在冯远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很多创作是冯远老师亲自提了意见做了修改,在技法上、构成上都有自己的体悟和领会,在这个领域他有自已的风貌和样式,所以今天能够到中国美术馆展出,就教于北京的同行和全国的大家。并希望借此展览能够架起中国美术馆和甘肃美术界的桥梁和纽带,共同推动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义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代吴为山馆长致辞

潘义奎认为王万成先生40年来致力于中国画的教学、研究,此次展览是对王万成先生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和呈现,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感受王万成先生艺术魅力的机会。十年来甘肃画院持续开展“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系列工程,不断将甘肃本土美术资源,特别是敦煌壁画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创作当中。作为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先生的作品既有对古代人物画精华的萃取,还继承黄胄、李宝峰等西部人物画家的优良传统,又呈现了该系列工程的成功举办具有浓烈的甘肃地域文化风采。此次展览也将会成为次艺术交流的盛会,让各位嘉宾、艺术界同仁和广大观众在欣赏王万成先生作品的同时,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致辞

徐涟谈到,从王万成先生“心源·藏域”展览能看出他对藏族人民的深沉的情感。自青年时代起,王万成即以藏族的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几十年来不下五六十次奔赴藏族地区,甚至于数次遇到危险,他不是仅仅去采风、去写生,更是去观察、去体验、去生活他将藏族人物转化为笔下的艺术形象,将艺术家眼睛所看到的藏族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乃至于藏族人民的精神内涵,西藏地区的精神特质提炼升华,并以艺术家个人感受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他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自己的主动追求。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善于处理大场面,也擅长画面的结构布局。《唐古拉风》《圣域阳光》《雪域欢歌》《吉祥的草原》等,都是人物群像的宏大场面,主体突出而显自然,画面丰富而不零乱,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可以看出王万成对历史画的深入研究与精彩表达,这样的能力也使得他在诸多主题性创作中驾轻就熟。从王万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不忘艺术探索的初心,并将工与写的结合、虚与实的处理作为中国画艺术形式去探索,形成个人面貌的突破口。《阳光下的眼神》系列,这一水墨晕染为主的画法尝试打破写实与写意的区隔,人物生动传神,中国画的韵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后祝愿他借此次展览而开启一个自我艺术创作的新高度,为时代、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万成

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致答谢词

最后,本次画展的艺术家、甘肃画院院长王万成致答谢词:

尊敬的齐续春主席、冯远老师、王明明主任、邓成城主任、连辑院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艺术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的个人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如期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我和我的家人,对各位领导和来宾在百忙之中拨冗光临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诚的谢意。

一路走来想说的话很多,要感激、感恩的人更多。首先我十分感谢我的导师冯远先生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关心和厚爱。其次我要真诚地感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文联作为我个人画展的主办单位,给予本次展览的诸多支持。

最后我还要衷心感谢为本次展览付出辛勤工作的各位朋友及关心支持我的同仁,给予本人的鼓励和帮助。此次展览是我从艺40年来的部分拙作,是我40年来走进藏域、开启心源,不断探索的一个小结,感谢各位领导在致辞中对我的肯定和期望,还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不吝赐教。非常感谢!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和来宾的光临和指导,祝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平安吉祥,谢谢大家!

研讨会发言撷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邵晓峰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邵晓峰谈到,藏族题材水墨人物画在近代中国是众多画家取材的热门话题,在新时代背景下藏族水墨人物画该如何表现、如何凸显出它的时代价值,是放在我们这一代美术家、创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话题。王万成先生所展出的36张作品,数量不多,却全面展示了其在藏族水墨人物画方面的探索。2011年《阳光下的眼神》系列应是他创作中由工致细腻到酣畅写意的转折点,人物形象、眼神的高度提炼都可算是神来之笔。近些年作品笔墨更显厚重、构图更加饱满。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十年都有他深入的领悟,这是王万成先生更新的艺术探索。阮荣春曾在2019年报道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内容,当时他只看中画展中的四件作品,其中一件就是王先生的《铃声摇响丰收歌》,后来将这幅作品刊登到《中国美术研究》封三的位置,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无形的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镛

《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

王镛认为,王万成先生在藏族题材上开拓了新境界画出了自己的风格,画出了藏域人民的精神面貌。他认为,《阳光下的眼神》每一个人物都达到了传神的境界,以笔墨营造出水的氤氲效果,刻画出藏域同胞的微妙表情。王老师以后的作品不一定非得画大场面,其实类似《阳光下的眼神》系列人物就可以继续深入钻研。因为如今展览上也有很多以单独人物头像组成一幅画面的,确很少这么深刻和感人。在大场景画面中将这些微妙动人的笔墨融入进去,那将是不朽的杰作。王万成作为冯远的学生,确实传承了冯远对藏域文化的理解。冯远笔墨的突出特征就是苍劲有力,他把素描造型和笔墨都融合在一起了,形成独特的画风。相比而言,王老师的更加秀美、唯美,而苍劲不足。比如对男性的用笔,不仅服饰要用粗粝的笔墨,而且手臂、面部等等的线条都可以粗一些,人物手臂不一定都要那么光滑、那么完美,也可以断开的、意笔不到的,冯远先生这点就达到了。期待王老师有更新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徐虹认为水墨画要表现现实,必须要在原有的水墨基础上加上很多新东西,比如要解决解剖、光影、大场面、结构、肌理等一系列问题。笔墨和这些元素如何结合,浙派水墨人物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徐虹谈到,王万成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现实情怀与写实手法的结合。他的画在唯美当中还有些端庄,画面的感情是温厚的,这就像甘肃的土地。他所表现的远古时期黄河岸边的先民生活是乐观的、活跃的,这是艺术家的浪漫想象。其中《阳光下的眼神》是对生活的提炼,是自然生活中人的亲切与朴实的天性,既不是仰视纪念碑式的歌颂,也不是俯视苍生疾苦的感慨,而是平视的叙述,是正常视线中普通人的叙事。第二,写意语言的情感表达,即技法上的用笔与情绪上的用墨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这些关系,历来是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核心。人们印象中的甘肃是干旱之地,地域文化特性如何用水墨表现是值得思考的。王先生作品中的水和墨都是非常饱满的,甚至超过了江南的水墨,而且在墨色中间有大气磅礴和苍茫视野的雄浑,少见西北有这样的气象,这是难能可贵的表达。第三,水墨趣味和现代审美的结合。他作品中对比强烈、块面和谐,突出了主观性,增强了表现的力量,笔势与墨色的结合,自有股完全沉浸于艺术探索之中的快乐和沉醉,让观者为之动容,这种艺术气质大概就是传统美学中的”写意斑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红梅

人民日报美术编辑室主任

徐红梅认为王老师的作品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其艺术作品的面貌、表现的手法都是多元的;二是创作态度、艺术造型都是非常严谨的。尤其写生作品《村民魁崇岳》用笔非常放松自由,甚至有种观者与模特直接互动的感觉,如果将这种“现场感”带入到大创作,那一定有更佳的效果。展厅里很多观者驻足在作品《希望》面前,这是一种情感的对话。本以为《高原的行走》是近些年的创作,没想到是1997年所作,在造型和水墨的结合上、在意境的表达上都能给人以诗意的感觉,也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梅

光明日报美术编辑室主任

张玉梅谈到,此次展览给予她一种时空上的交感,方增先在多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也办过一个藏族人物画题材的展览,感叹他瘦小的身体里迸发出的创作力与生命力,冯远先生的展览给她的感觉亦是如此,这是一脉相承的。王老师的这些作品中,都给人一种非常温暖、阳光的感觉,常年的采风经历让王老师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其中一幅作品中的藏族小男孩的眼神中透漏出阳光而又叛逆的气息,甘南的小孩的确就是这样的。《唐古拉风》这幅作品展现了平面构图下的结构美其不仅是人物造型、画面的结构达到很和谐的地步,这也是作品传神的前提。画面留白和布置达到了和谐的韵律,在这幅画前,人们一定愿意用更多时间去体会每个人的表情,能让观者走进画里去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张鹏认为,王先生的作品中首先值得探讨的是作品的主题与人民性,他几十年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时空氛围里呈现出艺术的力量。王老师曾写过《转益多师是吾师》一文,他说:人生路上有很多老师来帮助他,而最受益的一位老师是生活,所以他会义无反顾地去投入生活怀抱。他没灵感的时候,索性扔下画笔去抛掉旁观者审视一切的姿态,直接参与到藏民朋友的劳作和日常生活中。因为和他们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一起劳作,带来了艺术思路的拓展。这次所展出的作品,也是王万成先生的艺术历程、探索过程,一幅作品一种人生、一段生命历程,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回想。其次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王老师早先强调徐蒋体系是对文化的延续,这也是对当代水墨人物画探索的根本。他还借鉴了西北区域文化的面貌,比如敦煌石窟艺术、陕甘汉唐艺术的成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探索。王老师很强调人物造型和笔墨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是矛盾和对立的,他说对造型深刻的理解其实是有助于笔墨的释放,对笔墨的娴熟驾驭又帮助造型得到升华。其实,美术的本体当然离不开风格形式,但还有更多它的思维、它的精神包括媒材、品质和语言特色。今天看到这些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创作,其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包括坚持人民性,包括坚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当然还有坚特现场写生,深人生活,激活创造力等等。这都是我们今天文化底气的一个很重要的内涵,也是今天中国能不断引领风气之先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卫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杨卫认为,王先生的藏族题材人物画首先呈现出种阳光、乐观的面貌,有别于过去沉重的表达;其次是他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去表现民族题材,这种从人民性到日常性的结合,使得现实主义跟西北题材在王先生的作品里面结合得非常贴切;第三是笔墨语言是开放的,从徐蒋体系出来走向小写意的过程,表现出如此生动的人物眼神,并且这些人物都是充满希望的,这也是王先生独特的艺术表达。总体来说,他的作品有着极为乐观的基调,构成了他笔墨语言的开放性,并试图寻求新的语言表达,这个展览也正逢其时,也是艺术家的黄金年龄,这也意味着一个重新的开始,希望王老师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阳阳

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推广部主任

程阳阳认为,其主题中的“藏域”比起藏地更有感情色彩,就像王老师作品一样。主要有三点感触:一是深入传统,立象以尽意;二是心系人民,将眼光紧紧放在普通民众身上;三是抓住时代的眼神,表现了众多新时代人民的新气象,表现的是自己熟知的人和事。他作品中的虚和实、情和理的有机交融,不生硬,因为他创作的冲动是不吐不快的,表达出为人民写照,为人民抒怀的情感在里头。所以他的作品更为形神兼备主次分明。近些年王老师的作品越画越简,尤其背景更为简化,更加透明,着重表达精神气,有种空灵透明的感觉,最后落在眼神上,将一种欢欣、一种亮度直抵人心。通过人物画创作表现出西藏人民的精神面貌,民族区域的发展、稳定、和谐,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都是井然有序的,充满着乐观向上、为梦想打拼、为幸福奋斗、去创造美好生活的状态。在眼神里这一切都细致入微地体现了出来,让观者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剑

中国美术馆征集部主任

朱剑谈到王先生此次展出的作品风格多样,尤其是从质朴的装饰性向自由的水墨灵动发转变。的确写意画是从内心流露出的艺术,它是从心而写,从心而做,心是根本,心是源头。西藏是很纯粹的、简单的有着浓烈信仰的地区,其中蕴含的情感也非常纯粹王先生作品风格属于徐蒋体系,同时还有鲜明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创作理念,他的表达既有西方绘画造型的严谨,也有传统笔墨的趣味。尤其《宿愿》这幅作品干、湿、浓、淡、焦、宿墨、渍墨等全部都有体现,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千变万化越看觉得越有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明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

陈明首先谈到近百年水墨人物画中写实造型与传统笔墨之间的关系问题。王院长的探索也是在周昌谷石鲁、方增先、冯远等前辈的艺术脉络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首先,他认为王老师的作品有着很强的学院功底,造型与笔墨语言已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画什么、如何画更不是问题。一笔下去能解决造型和笔墨之间的柔和问题,这就是非常有高度的了。除此之外他还关注到王老师风格的转变,2010年之前他的作品路带变形、色彩沉重、人物苦涩,2010年至今的作品更具美感、理想化,对于色墨的把控更加自如。近些年的作品逐渐呈现出堂皇正大的气象,不论构图还是色彩都是如此,人物组合非常具有民族绘画的特点,又具有时代的新气象。这也是非常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也可以看作是新时代艺术的表征与精神面貌。2022年创作的《牧歌》,其中老藏民脸部结构的结实感、皮肤的黝黑感、服饰的轻松感,比过去更加明显和突出2012年的作品《冬》,表现了一个大的秃鹫和裸体的藏民,这种带有象征性、超现实的作品是很少见的,这种作品可以多加尝试,脱离开现实主义的束缚,以一种写实的造型,但用超现实的构图方式,或者是象征性地表达一些超出现实之外的观念或是主题。王院长现在正值创作的盛年,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期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大作呈现给大家,也祝贺展览圆满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军伟

《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

任军伟谈到,王万成先生作为画院院长,又是高校教师,这使得他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会更为系统与完备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作品和文章当中。展厅里的作品给人的震撼不仅停留在水墨技法层面,而且体现在他个人情绪和气质方面。这些作品的确是写意的,也是一种不失法度的笔墨宣泄,有点像徐渭和傅抱石路的大写意,这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是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艺术宣示。王先生的人物画工艺互用,妙在工写结合之间,这是他人物画最大的特色。工和艺原本就是两个极端,如果我们结合不当势必会两败俱伤,但在王先生的作品中,工艺互用的画法是他在反复试验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他自己的创作方法,也就是说工艺的两个极端都不去靠,而是去做减法,取其适中,保留两者之长。正是因为他坚持以西画写实为基础,并且能够结合中国古人的勾描、晕染等方法,就使得他的画面能焕发出一种新的光彩,他的成功也正得益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亦工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大型展览部主任

陈亦工说到他与王万成先生是近二十年的朋友王老师对藏域的地理、历史、人文等都是非常执着。他认为这个年龄段已经完全可以自我了,艺术的本质就是人性和诗性,这都是直达生命隐喻的途径,而这种途径也不光是书写性或写意性,除了程式化、格式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心灵,其实就像贡布里希说的“本来也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作品当中应该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心性将笔墨萃炼出一种郁浓、老辣、沉稳的面貌,从社会的磨炼中重新打造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正大的气象。这种正大的气象既是历史时代的契合,也是自己精神的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徐涟谈到,从上午开幕式的隆重以及展厅内的人头攒动,都能看出此次展览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第个成功在于以少见多,虽然展览作品数量有限,但已经全面展示了王万成先生从艺40年来的艺术面貌与艺术探索;第二个成功在于此次画展引发了大家对于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进一步思考。当然,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将我们的创作放在中国绘画史中,尤其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剧变中,这就关系到学养方面。在这种语境下如何展示当代藏族人的精神风貌以自己的内心建构一个精神世界?6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批艺术家,未来一定会大浪淘沙,留下一批代表性的作品,这还需要大家再进一步努力。王先生已经在技法上炉火纯青,下一步可以尝试丢掉技巧、丢掉观念、追随内心,再回到艺术的初心,为何这么画?为何画藏域人民?这个问题可以不断追问与反思。正如王先生之前写过的一段文字:画画没有灵感与想法的时候,就和他们一块去生活。在生活的状态中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建构,这种瞬间就是永恒,把藏域人民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气质凝固在画面当中,那就不仅仅是王先生艺术道路的高峰,也会是时代形象的高峰,如此才会在艺术上留下传世之作,期待王老师有更好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万成

甘肃画院院长

王万成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的点评,并谈到他在创作中始终在思考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如何处理好“自由的笔墨”和“严谨的造型”之间的关系,试图调和好其中的矛盾。曾经在2011年前后尝试画了一批头像,即今天在展厅看到的《阳光下的眼神》系列,那个探索对自己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没有完全坚持下来。当时与学生们去陕北写生,自己在窑洞里拿出一尺大的宣纸去尝试和体会,当时在水平的平面上用水墨和造型结合,水能留得住,墨能晕得开,但如果要画大型作品时,水墨就留不住了,这也是难点所在。今天各位专家也谈到了,之后会继续探索下去,延伸下去,做好取舍做好对比,争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再次感谢!

(来源:兰州大雅文化)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万成,现为甘肃画院院长、二级教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画院美术馆联盟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全国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甘肃省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作品入选全国十届、十二届、十三届美展;获文化部、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国家级展览银奖一次、铜奖四次、优秀奖二次、优秀作品多次,入选十余次;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甘肃美术金驼奖金奖二次。作品《收获》、《迎接曙光》等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现代美术馆、甘肃省博物馆及民间机构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