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正在失去加沙?以色列和沙特建交被重新提上日程?

上述两个问题是关联的,其回答绕不开最新的战况:以色列能否成功拿下哈马斯武装的最后集结地——拉法?

5月6日晚,拉法战役打响。以军首先控制拉法口岸,切断了哈马斯逃往埃及的通道,接着精确打击拉法东部的哈马斯武装,希望消灭其在加沙的最高头目、据说身边围满以色列人质的辛瓦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不只是军事仗,更是人道问题大考验。早在2月9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磨刀霍霍”扬言出兵拉法,并指示以军将拉法平民撤至安全区;之所以拖了三个月才动手,不得不说与法国的反对、美国的袖手旁观,以及拉法平民撤离的进程迟滞有关。

尽管今年4月美国在安理会否决了巴勒斯坦入联提案,但5月10日联合国大会还是以143票赞成、9票反对、2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该案(没有法律效力),证明了因加沙战争同情巴勒斯坦人境遇的国家在增加,现在恐非以色列和沙特恢复建交谈判的良时。

哈马斯难阻以军兵锋

这场战事已经持续了7个多月。以色列按照从北到南的战略,对北加沙、加沙城和南部汗尤尼斯的哈马斯武装进行了清剿。居住在加沙北部的大批巴勒斯坦人,被迫迁徙至加沙南端的拉法避难。由于担心附带伤亡巨大,国际社会主流声音并不支持以色列攻打拉法。

在今年5月9日谈判破裂前,以色列和哈马斯一直在埃及等国斡旋下进行谈判。由于“以色列不和恐怖组织谈判”的政治约束,以哈谈判实际上是通过中间人传话进行的。5月6日,哈马斯表示接受了埃及和卡塔尔作为斡旋人提出的停火方案。加沙民众闻讯欣喜若狂,纷纷上街庆祝。但是好景不长,当日以军便实施了对拉法的空袭,且当天晚间以军便开始进入费城走廊。

哈马斯接受停火,何以以色列大举进军拉法?原来,哈马斯接受的停火协议是中间人埃及和卡塔尔对谈判内容进行整理后的结果;对以色列来说,协议文本提到的“永久停火”根本不是以色列想要的。

早前举行的开罗和多哈谈判,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哈马斯的首要诉求是全面停火以便让自身的力量得到保全,释放人质实际上是全面停火的筹码;以色列的首要条件是全部人质获释,临时停火只是为了保证人质安全获释,之后以色列仍旧坚持消灭哈马斯。而作为谈判最大幕后力量的美国,提出的是“六周临时停火”方案,并未想给哈马斯“免死金牌”。

最新的促和版本,主张分三阶段实施停火。第一阶段,哈马斯释放33名人质(含人质遗体),包括妇女、老人和未成年人,以色列则按照1比30的比例释放巴勒斯坦囚犯,并且战机和无人机每天停飞10小时;第二阶段,哈马斯释放男性人质,哈以双方讨论“永久停火”,释放人员比例待定;第三阶段,哈马斯释放全部人质,以色列解除对加沙的封锁。

以色列除了不答应“永久停火”外,对首批释放的33名人质“含人质遗体”这一关键变量也颇不满意。以色列联合政府中,极右翼的国土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和文化遗产部长埃利亚胡,都主张一直打下去,直到消灭哈马斯为止。

在以色列国内要求“就哈马斯10月7日袭击问责”的强大声浪作用下,继续完成拉法战役也成为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唯一选择。毕竟,答应了哈马斯的“永久停火”虽然有可能换取全部人质获释,但是意味着“向恐怖组织投降”,这是以色列政府和议会的当权者难以接受的。

改变“游戏规则”

以色列执意攻打拉法,显示这轮哈以冲突的“游戏规则”已发生重大变化。哈马斯的袭击打破规则在先,以色列“侵掠如火”的复仇之战改变规则在后。

过去,哈以加沙冲突遵循“袭击——报复——再袭击——再报复”模式。哈马斯和杰哈德等巴激进武装利用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南部城镇,以色列出动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报复性打击。当初以色列对加沙的“铸铅行动”“护刃行动”都是典型的报复性军事行动。这种行动持续时间不会很长,所造成的伤亡也相对有限,比如2014年的“护刃行动”持续50天,巴方至少2251人死亡,以军有67人丧生。因此从本质上看,过去以军对加沙的打击属于“震慑”哈马斯而非消灭哈马斯。

哈马斯2023年10月袭击以色列南部,标志着“游戏规则”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哈马斯方面将火箭弹“弹幕袭击”作为地面进攻的掩护,而之前哈马斯只动用火箭弹而不出动地面部队。哈马斯地面部队的进攻,占领了多个以色列城镇和定居点,被以色列认为是哈马斯妄图动摇犹太国家的根基,而非过去“小打小闹”的骚扰。

其次,哈马斯在以色列南部城镇大肆杀害、绑架以色列平民,这激起了以色列左右翼各政党的“同仇敌忾”。在以色列主流媒体上,同情巴勒斯坦人的声音基本消失了,代之而起的都是主张“报复”甚至“占领加沙”的激进言论。

由于要从根本上消除哈马斯对以色列本土的威胁,以色列本次进攻加沙已累计动员不下30万人,士兵阵亡620人,警察死亡62人,辛贝特(以色列国家安全局)死亡10人。以色列之所以不计动员成本和伤亡代价也要将战争打下去,从根本上说,是以色列不想继续被哈马斯威胁,希望“一劳永逸”摧毁哈马斯。

至于自媒体上很多人认为是内塔尼亚胡希望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而将战争长期化,这一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内塔尼亚胡作为战时总理不能被问责,而战争结束难免不被赶下台。但这只是次要原因。换了其他人做以色列总理,都会选择在这次战争中“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统治。

赢了武仗,输了仗?

从军事角度来说,目前哈马斯在拉法有组织的兵力只有大约四个营。以每营1000人计算,哈马斯这些营即使满编也只有4000人。况且在过去三个月中,以军不断空袭,大大削弱了哈马斯部队的实力。因此以军攻打拉法,在军事上胜负没有悬念。

以军从5月6日晚间开始行动,至次日黎明便拿下了拉法口岸,说明在实力上以军是完全碾压哈马斯的。目前双方的交火主要在拉法市的东部地区进行,并有向拉法中部和南部扩展的迹象。以军面临的挑战,一是如何将战区的巴民众转移至安全地方,二是如何应对哈马斯分子通过地道向北加沙渗透。

以军在战前的5月5日便开始用传单和电话等方式,劝导巴民众向汗尤尼斯和马瓦西的安全地点撤退。已有超过30万拉法民众撤往安全区。

从5月中旬的战局来看,以哈双方除了在拉法东部持续交火以外,在北部的加沙市宰通地区也在交火。以色列最早攻打的,就是以加沙市为中心的加沙北部,现在加沙市的宰通出现哈马斯人员,一是以军并未真正肃清加沙市的哈马斯人员,二是加沙地区错综复杂的地道系统并未被以军彻底摧毁,哈马斯仍能通过地道向加沙北部的加沙市输送人员和武器弹药。在拉法击败哈马斯残存的4个营对以色列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彻底消灭地道的哈马斯分子需要长时间的排查和战斗。

在军事上以色列基本稳操胜券,对于辛瓦尔及其部属而言,能够像1982年法塔赫战士从贝鲁特“光荣流亡”那样撤出加沙,应该是最佳结局。

哈马斯力主“全面停火”,其实主要就是为了保全哈马斯高级成员的性命。不过,对于在去年10月7日遭到入侵、杀戮和绑架的以色列来说,除非有外部强有力的干预,不然不可能放过辛瓦尔等“10·7事件”的制造者。

拉法地区哈马斯成员的命运,要么是在地堡中被以军击毙或活捉,要么是在外部的干预下以“终身流亡”为条件离开加沙。以色列就辛瓦尔的个人命运做出让步的可能性非常低,极有可能是他被击毙或被抓捕后送以色列法庭受审。加沙战争结束后,哈马斯可能会从本土军事组织转变为海外流亡政党。

7个多月的长期战事之后,以色列基本赢了武仗,而政治上的“文仗”远比武仗复杂。判断文仗的成败,首先要分析以色列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是否达成了政治目标;其次,以色列在这次战争后是巩固还是疏远了盟友关系。

虽然以色列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是以色列的政治目标并未全部实现,可谓有得有失。从近期目标来看,以色列解除了哈马斯对南部边境的威胁,从而粉碎了伊朗为首的抵抗阵线的围攻,可谓“大获全胜”。但以色列的长远挑战是如何应对巴勒斯坦建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色列的成绩并不理想。

对以色列右翼政府来说,建立一个以1967年停火线为边界的巴勒斯坦国,是对以色列安全的一种威胁。因此,内塔尼亚胡的“最优解”是巴勒斯坦不建国,继续作为一个《奥斯陆协议》下的自治区;“次优解”是建立一个安全和经济受以色列控制的“失能”的巴勒斯坦国。但是,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胜利,很难从根本上动摇巴勒斯坦的建国进程。

美以因加沙战事延宕屡现裂痕,但大局仍能维持,以色列可谓“得失相当”。拜登政府一方面帮助以色列拦截伊朗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兑现“保障以色列自卫权”的承诺,一方面又不支持以色列攻打哈马斯最后的“庇护所”拉法。美国国防部已经推迟了向以色列交付部分弹药。虽然不能确定美国政府会否继续这样做,但这是美国当局近年来首次打破“口头谴责、实际默认”的惯例,对以色列的行动从军备上进行限制。

美国总统拜登不支持以色列攻打拉法,主要是迫于选情摇摆州阿拉伯裔选民和美国高校抗议者的压力。近日美国各大高校亲巴勒斯坦的学生组织的抗议活动,虽然遭到校方和警方的强力打压,但由于事发选举年,给拜登争取连任带来很大的压力。拜登政府试图用“两面讨好”的策略稳住民主党的犹太和阿拉伯选民,故而一边为以色列的自卫权背书,以取悦国内犹太选民和财团,另一边以美式人权价值观为准绳,制裁侵犯巴勒斯坦人人权的犹太定居者,甚至拟制裁以军“耶胡达胜利营”。

拜登“两面讨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推迟向以色列交付弹药也无法改变以军进攻拉法的既定方针。内塔尼亚胡誓言“即便用指甲也要继续战斗”,发誓要彻底消灭“哈马斯恐怖分子”。因为内塔尼亚胡非常清楚,美国无论哪个党上台,都不可能改变“保障以色列自卫权”的基本国策。拜登即便对阿拉伯裔选民有所倾斜,也不可能完全不顾犹太选民的观感。毕竟在美国,犹太选民无论在财力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都远大于阿拉伯裔选民。以军进攻拉法从而终结加沙战事,可能会引发美国国内“进步派”、极左人士的进一步强烈反弹,但是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美以特殊关系。

顾坚,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东国际关系研究。)

来源:《南风窗》,2024年第11期。

责任编辑:周军

关注我们一一扬大苏丹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