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成都市美术馆看《目光所及—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小都被西方人物绘画的精妙绝伦震撼得天旋地转。

后来,一阵恍惚中,小都抱着“来都来了”的心理走进楼下的《守常达变—朱理存·马振声艺术文献研究展》。本来这场展览不在预料中,但是,看完后令人忘不了。

这场展览展出了中国当代工笔画家朱理存和其丈夫马振声的艺术作品、文献资料,涵盖了各个时间阶段,共150余件。

20世纪50至60年代,朱理存和马振声在中央美术学院度过了附中、本科、研究生阶段,他们同窗共学,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门下深入学习中国书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朱理存和马振声先后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工作,不断走访巴蜀地区以及参与基层工作、生活,挖掘了大量的现实题材进行创作。这个阶段算是夫妇俩创作生命力的高峰,两人萌生出不同的创作理念:

朱理存坚持“向下扎根”,
深度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用发现美的眼光去描绘现实。

马振声坚持“向上升华”,
更强调所创作的人物的精神内核,为笔墨人物注入灵魂。

两人迥异的创作理念使得攫取创作灵感的源头不同,也能帮助作为观者的我们更好观看、理解夫妇俩作品风格的差异。比如:

马振声更聚焦反映历史主题、民族情感的人物故事。再者,他用传统笔墨进行创作,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凛然的气节,它跟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人的品格相关,一切指向“崇高”。

朱理存关注真实的自然、生活,外出采风会携带速写本,快递、简单记录有趣的细节、场景,细节的充盈使得她的作品情感细腻。再加上,“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主张,又赋予创作出来的作品天真、淳朴的色彩。

美。这种美不是抽象的,是真实的、自然的,却又超脱现实本身。她的作品有许多值得细看、玩味的细节,看完心里会感觉到朴实的温暖。

这是小都看展来,很久没有过的一种微妙感受。想哭。

另外,两位老先生的作品,有许多大体量的作品,很震撼。

两位老先生的作品让人倍感熟悉,相信“80后”“90后”的观者有同样的感受——他们的作品像从语文课本、历史课本里走出来似的。

看过西方人物绘画以及现当代艺术,再回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以及工笔画,一种最质朴、最简单的记忆、情感就会朝你涌来。

时间:4月25日——
地址:成都市美术馆A区(一楼A1-A4展厅)
票价:免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