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医院的问诊室中,医生面色沉重地对凌志军说道:

“你患上的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发生了转移,最多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面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凌志军最终选择了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几年过去了,凌志军打破了“三个月魔咒”,依然好好地活在世上。

那么,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他到底做了什么?

这位“抗癌成功第一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厄运来临

1963年,凌志军出生在上海一户高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新华日报》的总编辑,家里的条件还是比较不错的。

他的哥哥搞科研,妹妹在比利时学医,唯有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成了记者。

2007年2月份,凌志军在家中写作时,突然感到眼前天晕地旋。

随即,“轰”的一声,他重重地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可吓坏了凌志军的妻子,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去书房。

不一会儿,凌志军恢复了意识,他揉着摔疼了的胳膊,艰难地站起来。

起初,他只觉得是自己最近太劳累导致的,并没有过于放在心上。

然而,之后的一段时间,凌志军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头晕的状况也是越发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识到事情不对劲的他,在妻子的陪伴下去了医院。

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医生对他说道:

“肺癌晚期,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脑中,现在治疗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性,最多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闻医生的话,夫妻俩彻底懵住了,他们一度怀疑是医院误诊了。

因此,他们辗转了多家医院,可惜结果还是一如既往。

明明自己的身体一向很健康,一年当中就连感冒这种小病都没几次。

怎么好端端的就患上癌症了?而且还是无药可救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妻子反应过来后,已经哭成了泪人,凌志军的心也好似落入冰窟般绝望。

再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在面对自己生命倒计时的这一刻,自然都会感到悲观。

此刻的他仿佛被命运扼住了喉咙,想要拼命挣扎,却没有一点儿结果。

那段时间,凌志军的世界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绝望之际,他甚至动过写下遗书,自己了却生命的念头。

然而,自己还有家人牵挂在心,他根本没有勇气就这样离开。

医生对于凌志军的病情提出了两种治疗的方案,一种保守治疗,一种手术并化疗。

听着医生的话,凌志军只觉得耳熟,过往的记忆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原来,凌志军的父亲也是因为癌症去世的,那是他心中一直存在的伤疤。

1978年,凌志军初中毕业后,就来到社会上闯荡,尝尽了人间的疾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他19岁的时候去参军,在部队里潜心学习,刻苦训练。

起初,他的梦想是像哥哥一样,成为一名科研人员。

然而,一场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成为新华社记者。

1985年,凌志军的父亲被诊断出肝癌,医生当时也同样提供了两种方案。

那时的凌志军,对于癌症的概念还很模糊,他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于是,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带着父亲找到了全国最权威的肝胆科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看了一眼他父亲的病历单,摇摇头说道:

“病人的病没有做手术的必要了,手术过程不仅痛苦,而且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不如回家享受最后的日子吧。”

凌志军思索了片刻,又询问了父亲的意见,父亲说:

“我不愿躺在病床上痛苦地死去,咱们回家吧。”

凌志军内心痛苦而挣扎,但最终还是决定尊重父亲的意愿。

就这样,父亲在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中最后半年多的时光。

在父亲的葬礼上,凌志军的眼泪如决堤般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为后悔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不已,时常在想:

“如果坚持让父亲接受手术治疗,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他发现了父亲留下的一箱书稿,里面还有一封写给自己的信。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学会享受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凌志军的心,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如果可以,他也希望父亲享受人生,自己作为儿女再堂前尽孝一次。

可惜,这一切都成为虚妄的想法,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父亲留下的这句话,也的确极大地鼓舞了凌志军。

从那之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并且自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

在空闲的时间里,凌志军也会锻炼身体,从事自己热爱的运动。

滑雪、爬山、旅游等等,他在真真切切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人生在世,生离死别时常在上演。

2005年,凌志军的一个亲戚也患上了肝癌,医生同样给出两种方案。

亲戚的家人选择了手术治疗,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痛苦的化疗。

好在后来肝部的肿瘤被顺利切除掉,全家人在手术室前相拥而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三个月,亲戚的病情复发,人直接就走了。

这件事给凌志军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一切都不真实得可怕。

似乎上一秒还在与他欢笑的人,下一秒就成了一座冰冷的墓碑。

而如今,自己也面临着抉择的分岔路口,又该如何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癌之路

病魔来得猝不及防,凌志军起初也感到慌张,他想尽一切办法拯救自己的性命,直到那一次的专家会诊,他彻底改变了想法。

凌志军确诊肺癌后,他的妻子似乎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但她还是迫使自己坚强。

她四处托人寻医,得知北京天坛医院有一位老专家,在癌症方面颇有研究。

妻子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带着凌志军就去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专家号也不是那么容易挂上的,又是预约,又是排队的,这才瞧上了病。

医生拿起他的光片,仔仔细细看了一番,随后和旁边的医生开始探讨起来。

凌志军许久之后,开口问道:

“医生,你看,我这情况是扩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推了推眼镜,缓缓说道:“不好说,情况有些复杂。”

经过了几十分钟,夫妻俩走出了专家问诊室。

只是,他们并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好似白忙活了一场。

当医生将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时,他有了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知道癌症并非不治之症,也明白手术并非唯一的治疗手段。

在面对自己的癌症晚期病情时,他开始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

借助远在比利时的妹妹提供的资料,他积极地研究相关文献,了解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

他知道了手术存在风险,后续的化疗、抗癌药等等,都是具有局限性的。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像父亲那样,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因此,面对医生给出的建议,凌志军的选择是:只进行肿瘤切除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手术顺利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他果断决定出院。

不接受放疗,也不接受高昂的抗癌药来维持性命。

凌志军回到了家,似乎感受到自己一身的轻松,仿佛从没有生病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想到了父亲所说的“享受人生”,现在不享受,还要待到何时呢?

于是,凌志军向单位请了长假,将每一天安排得充实而快乐。

不会在夜深人静时写稿子,也不会在一大早靠着咖啡“续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志军把自己还给了自己,也还给了大自然。

散散步、看看书,偶尔再爬爬山,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凌志军依然坚持写作,还会将旅途分享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凌志军去医院复查,发现肿瘤标志物下降,身体各项指标都趋于正常。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超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魔咒”。

一年、两年、三年……时间一天天过去,凌志军的身体反倒是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他出版了创作的《重生手记》,这是他基于自己的经历创作而成的。

他的故事,鼓舞了无数的癌症患者,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回首自己的抗癌之路,凌志军感慨万分。

他不愿把自己战胜癌症的故事称为“奇迹”,因为这本就不是奇迹。

而是自己在家人关怀下、医生的努力下,与病魔抗争的结果。

若问有什么抗癌经验可以分享,他说:“战胜疾病,靠的是脑子,而不是腰包!”#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