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汽车终于走到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地位——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近期,在华传统豪华品牌开始了大幅优惠,甚至有五折宝马、降价60多万的EQS。另一边,中国车出口迎来了欧美等地区的汽车加税。谓欲戴王冠,必受其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韩国《朝鲜日报》曾这样写道:十几年前,中国汽车还只是廉价的山寨汽车......但中国汽车出口在2021年首次超过了韩国,2022年又超越德国成为第二大出口国,今年居然要超越日本了。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暴涨至526万辆,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量累计132.2万辆,同比增长23.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面的事情我们知道了,欧美对华汽车关税提高。

5月14日,美国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100%;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拟从7月4日起对中国进口电池电动车征收临时关税。

不同车企的具体比例为:上汽集团38.1%,奇瑞21%,吉利20%,比亚迪1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出海模式与关税

贸易壁垒从不新鲜。中国车当下的遭遇让我想到雷克萨斯的诞生。上世纪参数图片)80年代,受两次石油危机影响,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打得美国车节节败退,由此爆发美日汽车贸易战,继纺织、钢铁后,汽车也成为了日本的“自愿限制出口”行业,每年出口量上限为168万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在一场由印第安纳州钢铁工人发起的抗议活动中,美国民众砸烂一台日本汽车,抗议日本车。

为此,日本车企一方面赴美建厂,一方面开始设计利润更高的豪华车,倒逼丰田推出了雷克萨斯。本田讴歌、日产英菲尼迪也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克萨斯研发团队

中国汽车的出口早已有之,多年来在出口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开始了从贸易出口向技术出海的转变。但 “高端化”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仍是一道难题。

2023年的中国乘用车车企出口量排行榜,中国品牌前三依次是奇瑞、上汽乘用车、吉利,比亚迪总排名第五,但新能源车出口量第一。几家车企在出海方面,风格有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区域结构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奇瑞

奇瑞2023年出口量93.7万辆,而在2021年,这个数字只有26.9万辆,同比增长 101%。此外,奇瑞也是首个海外销量占比超过5成的中国品牌。奇瑞出口地区以俄罗斯、拉美以及中东地区为主,当地汽车产业不发达,依赖进口车。所以,奇瑞的出口主力车型是燃油车,瑞虎系列是主销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将对奇瑞汽车征收21%的关税,而奇瑞则已经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收购了一座工厂,这是奇瑞的首个欧洲工厂,预计今年底将开始成产电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奇瑞与西班牙品牌埃布罗汽车设立合资公司

比亚迪

比亚迪2023年总出口量24.3万辆,均为新能源车,同比增长334%。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120.3万辆,比亚迪是中国品牌第一,全品牌第二(第一是特斯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的新能源出海已有十余年,早期主要是电动大巴、出租车等商用车。在2021 年比亚迪宣布“乘用车出海”后,新能源乘用车的足迹已经遍布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阿联酋等 57个国家及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双层巴士BD11伦敦首发

BYD ATTO 3(国内称:元PLUS)是其首款全球车,在瑞典、新加坡、以色列、新西兰、泰国、哥伦比亚等国家都曾获得过阶段性纯电车销量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泰国纯电动车销量排行

海外生产也有巨大进展,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已投产,辐射东盟将有泰国、印尼工厂,辐射南美的巴西工厂、欧洲的匈牙利工厂以及或许剑指北美的墨西哥工厂都在规划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汽乘用车

被欧盟加征关税最高(38.1%)的上汽乘用车,主要出口MG品牌,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销售占比近55%,2023年上汽MG欧洲交付23万辆。挂着英国国民品牌MG进入欧洲,这样的姿势痛感不那么强烈,欧洲民众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些。当年收购英国品牌的种子,如今开始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汽MG针对欧洲用户的路况,设计了符合用户喜好的小型车,其首款全球车MG4 EV的海外销量高达14万辆,成为新能源出口车型冠军。面对欧盟的贸易壁垒,上汽显然也早有预期,主打英伦运动传承的纯电动跑车MG Cyberster已经发往欧洲,将于今年7月在英国上市。下半年会在欧洲多国陆续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G4 EV在2024日内瓦车展

吉利

吉利的出海的方式在海外用户看来,或许比上汽更为温柔。吉利收购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公司、路特斯、smart、宝腾,早期吸收技术进行消化,如今将新能源技术架构输出,除了面向欧洲的沃尔沃、smart等品牌,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股份,然后导入吉利车型,立足东南亚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最近,吉利还与雷诺成立了新的动力合资公司,双方将在技术和渠道方面进行合作。

拉着当地的企业一起赚钱,友好的“伙伴”会很多。

二、出海,主导新能源时代审美的挑战与机会

可以预见,政策贸易壁垒无法长期持续,海外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整车的出口可以加税阻拦,对优势技术出口的阻力相对小得多。那么,新能源车的这场内卷风暴,可能在几年后就要卷到全世界了。技术趋同导致的设计同质化潮流,毫无疑问将会在更大范围风行。

技术话语权的争夺,中国汽车已经获得了成效。高度影响豪华品牌建立的审美话语权争夺,才刚刚开始。奢侈的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豪华的保时捷、奔驰、宝马等,其百年来浓厚的历史文化与审美积淀,是一座可怖的护城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88年8月,由伯莎·本茨(Bertha Benz)驾驶进行的史上第一次汽车长途旅行

不过,争夺新能源时代的汽车设计主导权,中国车还有机会。据业内人士透露,在电动车渗透率低的国家和地区,当地用户对于电车的审美标准仍是空白,用户并不会觉得新品牌的电动车设计比传统老牌的电动车差。

另有主攻东南亚市场的新能源品牌透露,在东南亚市场中国新能源车的设计与智能化水平,给当地用户的印象是科技感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2月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奔驰EQG的原地旋转表演,反而被网友吐槽四轮独立电驱技术落后于比亚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插混皮卡SHARK在墨西哥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G Cyberster纯电小跑车的野望:复兴英伦跑车

在中国市场,传统豪华品牌新能源车的遇冷,在2024年,老牌车企开始感受到了明显的寒意。

豪华品牌的在华高端形象,开始松动。保时捷遭到经销商“逼宫”,根源在于销量下滑(2024第一季度中国销量同比下滑25%)。近期,奔驰、宝马、奥迪、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也纷纷推出了前所未有的优惠,尤其是新能源车型,例如奔驰EQS的最高降价额度达到了惊人的66.9万元。究其根源,同样是被中国新能源车蚕食中高端市场,从而导致销量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贸易出海、资本出海、技术出海,终于到了设计出海,追求文化胜利的阶段。

前面说过,论历史文化与审美积淀,中国品牌拍马也赶不上老牌车企。那么设计审美除了借助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换道战略,自身的设计效率提速也同样重要。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车企,为整个世界的汽车产业带来了亿点点设计提效与模式改革的震撼。

中国汽车设计的第一阶段是建立人才体系。2000年后开始到欧洲雇佣独立设计公司,或雇佣设计洋教头。吉利属于较早引进洋教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邀请原沃尔沃执行副总裁彼得·霍布里负责吉利集团的设计工作,建立了涟漪家族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约瑟夫·艾格,2016年加入。‍

随后中国品牌实力逐渐雄厚后,开始逐步在欧、美、日建立海外设计研发中心,吸纳全球设计人才和资源。最初主要为中国市场服务,在如今的出海大潮中,对出口目的地的市场需求的洞察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汽伦敦设计中心的兔年春节祝福

第二阶段,则是开始建立新的设计模式,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设计与研发的节奏开始加快。传统车企一款全新车的设计研发周期一般是4-5年,欧洲一些老牌车企甚至要7-8年。中国品牌却把这个节奏一再加快,把设计周期缩短到了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上海车展,第二代路虎揽胜极光发布。第一代在2011年发布。

在今年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主管设计的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表示,现在设计语言的保鲜度降低了,以前保持4年算还不错,现在半年,消费者基本上就忘了,因为新车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隔3年再聚2023年上海车展,中国车的变化已让外国车企感觉陌生。

既然历史积淀不足,那就用更快的节奏来追赶,甚至超越。

或许也正是这种超快节奏,一些中国车企如今越来越少做用于预告下一代设计语言的概念车了,而是做更接近量产的原型车。概念车一般作为超前设计和技术的展示,有宣传和前期调研作用,一般前瞻4-5年,路线调研甚至会前瞻7-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奥迪TTS Concept

三、速度是如何提起来的?

答案是进行全球设计中心24小时协同合作。吉利的设计中心遍布中国上海、中国宁波、意大利米兰、意大利都灵、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等全球多地,结合全球各地中心的特点,利用云端平台技术,不同国家的顶尖设计人才,可以跨越时差,并肩作战。在同一个项目,合作居多,例如一份三维模型,可以由全球的数模设计师接力工作。在不同的项目中,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汽车设计团队

AI的加入也极大缩短了前期创意阶段的效率。传统的草图创意阶段,高度依赖设计师的天才灵感,这也是车企全球举行设计大赛的原因,既选拔人才,也能以低廉的成本获取创意。

但现在,设计师团队使用吉利自建大模型AI,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创作出得以百份为单位的概念草图,经过部门总监初筛,最后到达陈政桌面待审的可达200份。这样的数量,在传统流程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人员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银河星舰的第一张“水舟岸”灵感sketch由AI与设计师共创

于是,在吉利品牌的整个设计研发周期中,前期概念阶段的时间占比,已经被压缩到近乎可以忽略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设计评审

四、中国设计是人民史观

提速是吉利汽车乃至中国汽车设计的表象,骨子里其实是“去中心化”模式。传统汽车品牌的设计往往拥有一个设计灵魂人物,如中国车迷熟知的为宝马带来颠覆性设计的克里斯·班戈、让起亚设计腾飞的彼得·希瑞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里斯·班戈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表示,在吉利品牌,设计是缜密逻辑与战略选择。吉利的原创设计,进行了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内观文化、人群、审美,挖掘不同代际、地域、性别、社会背景的用户,通过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观察与调查,对于全球用户审美趋势的分析与判断,来主导自身的设计方向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节奏与模式,也开始被海外品牌学习。有业内人士透露,某欧洲车企已经在研究和学习中国汽车设计研发流程,顺利的话,预计在2-3年后完成架构和流程调整,追平节奏。

编辑观点:

中国,或者说中式汽车审美与设计,一定是要走向世界的,但这种风格的底层逻辑,我想不会某种民族文化浓郁的图腾、元素或色彩。

中式审美,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全球共创、包容并蓄,是高度尊重当地风土文化,来自人民需要与喜好的设计。

笔者相信,中国也不会进行霸道的贸易压迫,但也不会像日本那样无力进行全球自由贸易。

像当年改革开放那样打开门交朋友,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文/汽车之家 卫江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