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历史上名将的结局,无出其外是两个,一个是被打压,丢官都是小事,丢命的不在少数,被猜忌至死的人非常多;另一个是谋朝篡位,起兵造反。名将似乎与一个王朝的未来是不共存的,但打天下的时候,需要这些有实力的武将,没有这些人拼死拼活,就没有帝王家的天下。而在天下已经属于帝王的时候,如果这些有名望的将领不死,很有可能威胁到帝王的天下。

武将要生存就要把握一个度,那就认清功高盖主的危害,再有实力的打工仔,终究是给老板打工的,如果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就要适可而止,避免被卸磨杀驴。功臣被除,十分错误有九分是老板的,另一分是自己的不检点和不谨慎。如果一个武将有一定威望了,而后有不臣之心了,那就大胆的干,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天下不是某家某姓的,只要不怕被骂乱臣贼子就行,打下天下是自己的,打不下来就身败名裂,全家死无葬身之地。能够篡位成功的也是有一定比例的,但对比看都是少数,所以大部分武将出身的重臣是不愿意谋反的,不贪恋军功,就有可能有一条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信就是武将被杀典型的例子,如果说比能打,韩信无疑是刘邦这伙人中最厉害的一个,就连韩信都已经落魄的时候,樊哙都对韩信很尊敬。要知道,作为刘邦的妹夫和得力干将樊哙也不是谁都佩服的。韩信是军事上的奇才,却是权术之争过程中的矮子。他始终都在刘邦的掌控之中,直到最后被处死。名将是皇帝的利器,皇帝再争夺天下的时候,需要用他杀人,在天下已定,为了自己的安全,要毁掉利器,避免利器反过来伤害到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韩信这样的名将还有檀道济、岳飞、年羹尧等人,基本的结局就是没有善终。然而在历史上这些名将中,有一个人的结局不得不提,那就是恢复唐朝天下的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唐朝的功绩,不需要细说,唐朝能够从安史之乱活过来要感谢的人就是郭子仪,后期吐蕃和外藩多次进攻,能够破敌退敌的人也是郭子仪。单从郭子仪能够封为汾阳郡王,就能够知道他的功劳有多大,这么大的功劳,已经是功高盖主了,功劳足够大就是威胁,但是郭子仪能够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先后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身边为将,并能够在85岁善终。作为一代名将,郭子仪真的是情商和他的武力值一样高,保住了命也保住了家族荣耀。

一、在谗言面前,通过表忠心重新赢得皇帝的信任

作为非常有名望的将军,郭子仪遭受谗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面对谗言有时候辩解是没有用的,皇帝能够相信谗言,说明皇帝已经开始怀疑一个人了。当唐代宗因为谗言,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时,郭子仪知道已经有人进了谗言。面对谗言,郭子仪将唐肃宗所赐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唐代宗,唐代宗无地自容,不再对郭子仪有丝毫的猜忌。将领的战功,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平时不需要显摆。一个正常的皇帝是会正视将领的战功的,尤其唐朝从安史之乱活过来,没有郭子仪,就可能没有唐朝,因此郭子仪适时的拿出肃宗的诏书,让代宗自己去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忠于朝廷的,皇帝只能用好言安慰自己的将军。

郭子仪的忠诚还体现在他的清醒,史料中没有他参与皇家立储这样大事的记载,说明他很知道皇帝忌讳什么,自己尽量不去触碰。历史上的很多名将有参与立储之嫌,比如南宋名将岳飞,这其实已经超越一个臣子该管的事情范围,立储属于天下的大事,但属于皇帝的家事,臣子不能参与。一个掌握兵权的人,如果参与立储,对于皇帝来讲更是大忌,一旦将领和储君联合,皇帝就需要提前退休,甚至性命堪忧,因此,将领部不干预皇家的事,是忠诚于帝王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在罢官的时候,不要有丝毫的抱怨和不满

代宗去世,德宗继位,郭子仪所任的主要职务均被罢免,只留下一些虚职和增加了俸禄,年事已高的郭子仪欣然接受,并没有丝毫的不满,也没有任何暗恋权力的想法。其实,贪字是最可怕的,有些东西,贪恋也是得不到的,不如早点放手,见好就收,反而更好。郭子仪的大度也保全了家人。如果郭子仪凭借老资格做出出格的事,德宗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他的家人是要遭殃的,很有可能以往的功绩就会一笔勾销。从长远看,失去的,便是得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恳辞尚书令,体现郭子仪关键时刻的清醒

唐代宗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尚书令这个职务很特殊,在唐朝初年,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此后就没有人再担任过尚书令。如果郭子仪做了尚书令,就相当于自己的功劳和李世民相当,这显然是郭子仪不敢接受的。郭子仪两次上表请辞,体现了作为对朝廷有大功之人的清醒。如果他要是敢做尚书令,那么,后面就会有人进谗言,到时候郭子仪有再多的理都是说不清的。面对诱惑,要想清楚,有没有可能里面的危险。居安思危,面对朝堂上的危险情况,不得不考虑清楚,什么是危险,尽最大可能避免危险。

唐肃宗对于郭子仪几乎可以确定是全面信任的,这是由安史之乱的形势决定的,不信任郭子仪收复不了失地,解决不了叛乱。代宗则不同,叛乱基本解决,郭子仪的作用开始变弱,威胁也就变多了,因此郭子仪必须要小心和代宗相处。好在代宗,还在用郭子仪,不得不尊重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

四、真正不徇私情,囚子请罪显然大智慧

郭子仪自己能够做到不让皇帝抓到把柄是明哲保身的一方面,家人和亲戚朋友不出事也是关键,在这方面足见郭子仪的大智慧。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迎娶了唐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郭暧也就成了驸马。在夫妻发生口角的时候,郭暧不知天高地厚,说自己的父亲郭子仪不稀罕做皇帝,如果他想就没有你父亲(代宗)的皇位。这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事,郭子仪马上向代宗请罪,并杖打郭暧。这件事如果被别人抓住把柄,即便郭暧是驸马也没有用,只要皇帝不高兴,郭家就有灭门之祸。这就是《罪打金枝》故事的原型。历史上有很多权臣的家人不检点,最终酿成大祸,比如霍光的妻子毒死了汉宣帝刘询的结发妻子,这也成了后来刘询灭霍氏满门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足够的威望,皇帝也轻易不敢下手

吐蕃和地方割据势力,对于郭子仪非常尊重,甚至可以说,只要郭子仪出面,不需要武力就可以让这些对唐朝朝廷造成威胁的力量信服。一个对皇帝表忠心,然后又很有威望的人,皇帝一般是不敢杀的,杀了的话,容易失去在全天下的威信,以后再有人要威胁朝廷,谁能够站出来保护自己呢?皇帝也不傻,只要不真正危害到自己,这样的大臣对自己来说就是安全的,必须利用好。因此,郭子仪在唐肃宗、代宗时期特别受重用,德宗继位的时候,郭子仪年事已高,已经八十多了岁,失去重要职位也没有什么话说。毕竟还给他加封为太尉,仍然兼任中书令,虽没有实权,但皇帝的尊敬还存在。

六、真正让对手感动,以德报怨实现化敌为友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皇帝非常信任宦官,宦官集团开始左右朝政,这些人对于朝中重臣郭子仪是反感,最恨人的一件事是皇帝身边宦官中领头的叫鱼朝恩,鱼朝恩指使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这其实就是非常过分了,把别人先人的坟墓挖了,属于不共戴天之仇,掌握兵权的郭子仪,很容易因为这件事造反。郭子仪并没有造反,也没有想办法杀鱼朝恩,而是试图化解矛盾。郭子仪这样做无疑是聪明的,鱼朝恩敢这么做,肯定背后有支持的势力,甚至这个势力就来自于皇帝。如果郭子仪有任何的异动,正好给了别人以口实。郭子仪再有威望,谁也不愿意和叛臣贼子为伍,迎接郭子仪的只有身败名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帝王与名将良相,在明处是君臣乐,在暗处可能就是权力争斗。郭子仪在经历安史之乱和唐朝一系列的内部争斗后,能够在85岁上善终无疑是聪明的,也给后世臣子好好上了一课。一个臣子,再有实力,也不要得意忘形,天下是皇帝的,作为臣子要处处小心。看看后来的岳飞、年羹尧等人,虽有帝王兔死狗烹之嫌疑,但也和自己不简单有关。慎之又慎,是一个人始终要做好的。能够做到滴水不漏,才能拥有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