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来,网上沸沸扬扬的热点事件中,“17岁中专服装专业的女生姜萍,在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中获得第12名”,显然闹得动静最大——而赞誉与质疑齐飞,更让其成为了一件“划时代意义”的争议性事件。

6月22日决赛到来,在预赛后,就基本上“消失”的姜萍,并未如一些人预料的“弃赛”,而是参加了“线上个人闭卷形式”的决赛。

决赛规则为:“选手可任意选择比赛窗口期内的8小时作答。共有2次小休机会,每次30分钟小休时间,计算在8小时作答时间内”。

这样的“闭卷”之决赛方式,是否能最终让争议息声呢?——严格来说,仍然很难!

毕竟,阿里这一竞赛本身,就与国家或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闭卷”之严格性、权威性难相比肩,且其本就是一家商业机构组织的民间活动,所以,除非姜萍决赛中考0分,估计相关的质疑与争论,都将会继续下去。

网上有一个不完全的调查,其中的质疑者多为高学历——特别是与数学专业相关的业内人士,而支持姜萍者,多为普通网民。

不过,在决赛刚刚过去,由39名参加了此次决赛的选手,联名发出一封要求对此事进行“独立调查”的“请愿书”,也让这场质疑行动,显得更为热闹和深入了。

毕竟,作为一起参加决赛的选手,都有这么多人表达了质疑,则相关方面就很难像此前那样,再保持沉默了。因为,有时“沉默”本身,在公众眼里,似乎就等于“默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看一下发起者称“为不影响姜萍决赛,而推迟到决赛后才发出”的“请愿书”吧:

“主要的质疑如下:一是在达摩院发布的纪录视频中,姜萍同学在黑板上解答一道数学问题时,其板书中出现了明显的书写错误,如将将‘sinπz’写作‘sinπZ’等等,显示出她对这些专业数学表达式和符号似乎并不熟悉”。

“二是复旦大学数学教授姚一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位曾看过姜萍同学答卷的同行评价她‘LaTeX使用熟练’;然而,LaTeX是一种常应用于科技文稿撰写的排版系统,并非数学学习者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且LaTeX对数学表达式的输入错误非常敏感,这与她在视频中频频出现书写错误似有矛盾”。

“三是有指控称,姜萍同学的数学老师王闰秋(预赛排名第125名)可能和其他人一起,协助姜萍同学完成了其预赛答案”。

“请愿者”还要求组委会“采取适当行动澄清事件真相”。

“其一,在获得姜萍同学和王闰秋老师的许可后,向入围决赛的选手公开其预赛答卷,以供审阅。”

“其二,由组委会成员和无利益冲突的第三方专家进行独立调查,并及时、公开公布调查结果”。

这次“请愿”的组织者称:“因为,我勉强还能算是个‘青年’,热血还没彻底凉透……请愿的目的是‘要求组委会展开调查’,而非‘要求组委会证实/证伪事件’……独立调查时,必须有无利益冲突的第三方专家一同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还称,“希望能够还真正热爱数学的人一片净土……希望调查结果能够平息这些争端,让所有热爱数学的人能够回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中,继续探索和欣赏数学之美”。

这位组织者还称:“姜萍同学达到了数学系本科生的水平”,而其质疑的矛头,更多是指向其师王闫秋及背后“团队”。

他甚至称:“至于我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风车”,阿里巴巴达摩院也远不是最大的一座……”。

此言明显是意有所指了——比如,很多国家级官媒的一哄而上;当地政府、学校及不少知名大学,也被裹挟其中……这样的一个个“风车”,虽然能量更大,但是,无论是谁,显然都要将一切态度与行动,建基于一点之上——那就是“真相与事实”!

“大胆质疑”,是促进我们的社会、科学等进步时,必须提倡的一种精神;当然,此后,更要有“小心求证”的介入——让实践检验真理,让实事求是成为一切行为的准则才行。

目前,网上所传的一些“流言”,大多都是“间接证据”,这更需要当事者的自证,或社会机构的他证才行。

其中,对于姜萍的质疑,主要是板书上的疑点;特别是她最近的中专数学成绩,反差过大,成了质疑的热点——姜萍在3月份的数学月考中,仅为 51分;4月则为83分。

不过,大家质疑的主要方向,还是指向姜萍老师的王闫秋及背后“团队”的参与,但这些仍未得到最终证实,当事者也从未对此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像发起“请愿” 的参赛选手,更是将质疑目标暗暗指向了“竞赛组织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后续跟进者。

其实,对于姜萍声援和支持的大多数普通网友,并非是从证据上予以表达,更多是一种情绪、立场上的站队与支持。

这种朴素的感情,也可以理解。姜萍身上的丑小鸭之逆袭元素,正是广大普通人梦想的人生境界——相信姜萍的成功,成了很多普通人不甘于平凡,但自身却无能为力之下,那种对于天才、偶像的追捧、渴望与幻化。

所以,姜萍已被一些支持者群体给抽象升格成一个概念化的事物,而非只是一个具体而普通的人了——她在一些群体眼中,成了“网文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制造一个如此独特的天才形象,就会带来“人工造神”后的大量利益收割——甚至是正规的媒体,对此也会有盲目追逐的热烈倾向,毕竟,这是多么有标本意义的“正能量”典型啊!

但仍不得不说,数学,这门基础性科学,本身极为纯粹,可惜的是,自古以来,人心并不纯粹——在我们这样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北岛的那句“我不相信”,确实并非只是虚空的诗句!

现在,对于数学,这一最为理性客观的学科,如果竟然都“无法”自证,那岂不是成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对于姜萍、老师王闫秋及竞赛主办方来说,沉默,并不是最好的结果和回答,而自证或他证,对于数学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哪怕是这种开放式的竞赛,大家都有“自由的空间”,但证明姜萍有一定的数学实力,显然并不难——但如果最终的证明,她真的只有中专数学51分和83分的能力,当然也会最终水落石出,真假等于自现了。

而像女性法学家劳春燕却认为“不应对此质疑,应对姜萍予以保护”云云,虽然这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享天下之名者,亦当护天下之公理,正天下之人心”。所以,质疑本身并无问题,关键是,决不能进行“莫须有”的猜测及“间接证据”来证明之。

作为数学之能力,显然证明并不难——比如,姜萍可以公开直播,实时讲解几道网友提出的相当难度题目,几乎就能将一切质疑化为乌有!

但如果,当事人选择始终不予回应,必会给负面舆论提供更大的发酵空间。

像网友们一开始强烈建议姜萍最爱的浙大,能破格招收她,当时浙大的官样回答“要按程序来”,还遭到了批判,但现在来看,浙大还是非常理智和明智,否则,就会将自己置于尴尬境地中。

但现在,浙江大学数高院院长励建书院士称:“有梦想,有追求,终将实现”,并向姜萍抛出了橄榄枝,欢迎她参加浙大的暑假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对于姜萍而言,既是一个良好的上升机会,也是获得证明的较佳方式——相信参加这样的数学夏令营后,其真实水平一定会云开雾散、水落石出了。

当然,姜萍如果拒绝了——则一切或就尽在不言中,答案你懂的;此事也一样可以就此落下帷幕了!

无论结果怎样,人们的支持或质疑,其实,都不必过多地落脚于“姜萍”这个具化的人身上——即使本人也有责任,但她作为一名未成年的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卷入其中。

我们通过质疑,是为了追求真相,是想知道背后的利益方是否有问题,是否存在欺骗社会,让我们的学术、社会诚信蒙羞,再次旁落如“老人扶不扶的彭宇案”那样,变得真相不明、是非不清,令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又一次出现大滑坡,又一次让我们为“假大空”付出极大的代价!

追求真相,不被蒙蔽,是公众的权利;面向事实,追求真实,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未来!【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