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为了迎接将要到来的五一劳动节,最新的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了天安门的城楼上。

然而,新画像挂上去不久,不少的北京市民质疑道:“为什么毛主席的新画像只有一只耳朵?还有视线也太朝上,整体看来并不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上级领导部门听到了群众的意见,将这幅画像撤了下来。

那么,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都经历过怎样的变化?

那个时候,毛主席的画像并不会一直挂在天安门上,只有特殊的日子,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的时候才会挂。

事实上,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前后后总共就有八个版本。

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人民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在热烈欢呼。10万多的北京市民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在国内外的新闻报道中,注意到游行的人群中巨型的毛主席画像和斯大林画像。

不少人觉得,画像中的毛主席穿着一身中山装,显得朴素,和其身份地位不太匹配。

中宣部当时的副部长胡乔木联想到五一劳动节快要到了,再继续悬挂穿着中山装、戴着帽子的毛主席画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这幅画像不过才面世了几个月,众人一致决定该换新的画像了。

之前还有人提议说:“帽子遮住了毛主席的精气神,感觉还是换一幅不戴帽子的比较好。”

所以,中央决定再找一位画师重新绘制,至于画师经过千挑万选,选定了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莽曾经在延安担任过美术教员,现在又担任该工作室的副主任,是一名资深级画家。

当辛莽得知自己要为毛主席绘制一幅免冠画像时,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为毛主席画像,内心十分激动。

同时,辛莽也开始担心起来,给毛主席画像之事非同小可,一定要认真仔细,千万别出了什么差错。

辛莽找来毛主席所有的照片,一一对比就为了挑选出一张合适的照片,绘制出令人满意的毛主席画像。

最终,辛莽选定的是一张毛主席微侧着脸,眼睛微向上看的照片。他认为这张最能体现出毛主席指点江山的气势,作为新画像正好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定了毛主席的照片,辛莽等人就立马开始了繁忙的绘制工作。

当时,辛莽并没有绘制过巨幅画像,但是他还是相信自己能够顺利完成。

于是,辛莽带着左辉、张松鹤等人一起绘制毛主席的新画像。画像绘制的过程和之前相比差不多。

左辉、张松鹤等人在脚手架上忙上忙下,一刻也不敢懈怠。

辛莽主要负责站在远处时刻观察绘制过程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及时指正出来,保证画像整体的美观和角度不出现偏差。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但还是忙得不可开交。在他们严格把关的绘制下,这幅画像耗时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绘制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莽他们望着自己绘制出来的毛主席画像,感到很满意。在他们看来,毛主席的精神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无任何的不妥。

当中国人民欢呼劳动节的到来,很多人赶到天安门前,想要亲眼目睹毛主席的风采。

可是,不少的北京市民在观看后,对毛主席的新画像感到不满意。

他们觉得照片中的毛主席侧着脸,只有一只耳朵露出来,在照片中看起来挺美观,但是放大数十倍后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评价,只露出一只耳朵真的不够好看,有种偏听偏信的感觉,还有眼睛有往上看,本来悬挂的位置就比较高,站在地面上会觉得有点高傲缺乏亲近感。

胡乔木收到人民的反馈意见后,迅速把画像撤了下来这已经是他撤下来的第三版毛主席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乔木找到辛莽嘱咐他,在国庆前务必要重新绘制一幅毛主席的新画像。

辛莽再次接受中央交代的新任务,内心想着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辛莽广泛吸取大家的意见,选中了一张毛主席和全国劳模的合影。他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第五版毛主席画像。

这幅画像中的毛主席身穿中山装,双目炯炯有神,慈眉善目,展现出领袖的力量。

这次毛主席的新画像在国庆到来时,面向人民,收获了大家一致的认可,直到1952年的国庆节才被换下来。

毛主席画像总是需要更换,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周总理提出:“能不能选择一张合适的照片固定下来?”

为了保证毛主席画像的效果,有关部门决定从全国中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完成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从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中有30多名画家来到了北京,分别为众多领导人绘画。

经过层层筛选,张振仕的作品受到了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的认可,以后专门绘制毛主席的画像。

张振仕接受任务后,结合之前辛莽创作的版本,绘制了一幅新的毛主席画像,这也就是第六版。

张振仕这次所创作的毛主席画像,显得端正庄重,面容和蔼可亲。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用这个版本作为草本,更换毛主席的画像也不像之前那么频繁。

第六版毛主席画像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后来在1963年,更换过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张振仕年事已高,行动起来腿脚不太方便,中央就不再安排他来绘制巨幅画像。

毛主席的画像一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是从1966年开始。

1966年8月,中央讨论后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上永远悬挂毛主席的画像。

1967年国庆来临前,周总理等人觉得毛主席的画像应该重新绘制,就决定安排王国栋来完成。

王国栋接到任务后,开始积极征求周围人的意见。他将别人提出的意见,一字不落地记在笔记本上。

从构思如何创作到选取照片,王国栋都考虑周全,时不时地翻阅自己记录的文字,争取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绘制的初期,王国栋因为之前没有绘制过巨幅的画像,还吃了不少的苦头,遇到了不少的难题。

王国栋发现手里没有符合尺寸的画布,只好找来三块画布拼接在一块,不过可想而知这样做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

画布拼接处的痕迹过于明显,整幅画作给人的感觉不平整。无奈之下,王国栋只好向中央汇报了这件事。

中央知道后,立马安排相关人员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找到有能力的工厂,才织出了大小合适的画布。

有了画布,王国栋的创作可以正常运作了。为了让画作更贴近毛主席的形象,还申请观察一下毛主席。

很快,王国栋得到了毛主席的正面像,一边在心里想着毛主席的神态,一边绘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流逝,毛主席比之前的那张半侧脸画像要更加年长一些,不过眉宇中透出更多的慈爱。

与前人作画最不一样的是,王国栋专门把毛主席画像的背景设计成了红色,表示新中国是新生的朝阳。

王国栋不仅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体现民族特色,还借鉴了西方的油画技巧,将毛主席的风貌展现得栩栩如生。

这个时候,毛主席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是眼神中的坚毅和果敢是没有办法掩盖的。

当人们站在天安门前,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会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的关爱和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伟大的毛主席逝世。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强忍着泪水为毛主席绘制了最后的一幅巨像。

从这幅巨像,无疑将王国栋的情绪融入其中,深深思念着人民的领袖毛主席。

直到现在,挂在北京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就是这一版,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版。

第二年,王国栋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够绘制巨幅画像,将为毛主席画像的重任交给了自己培养的爱徒葛小光。

葛小光在1977年就跟在王国栋的身边,他对毛主席充满了崇拜之情,结果重任之后,更是尽心竭力地绘制毛主席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毛主席画像是画家亲手用颜料绘制,遭受到雨打风吹,所呈现的效果也会变化。

为了保持毛主席画像最完美的状态,在每年的八月份都会换一次。还有为了不影响交通秩序,只能晚上花上一个小时完成。

毛主席逝世后,西方国家在报纸上胡编乱造,声称毛主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0年,邓小平接受了外国记者的采访。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刚一见面,就开口提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会不会永久保留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掷地有声地回答:“永远保留下去。”通过回答,让全世界知道毛主席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格外耀眼,不少人都以为画像是国庆前两天挂上的。

实际上,早在2月份,为了庆祝北平和平解放,那个时候已经被挂上了。

在7月7日,为了纪念七七事变,又换了一幅,这是第二版。

当开国大典上,所看到的已经是第三版,是由周令钊所创作。

开国大典意义非凡,必须保证每个细节都能到位。负责人员绞尽脑汁地思考合适的人选,绘制一幅更加完美的毛主席画像。

很快,负责人员决定找周令钊。他担起这个重任,还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份,他曾带着自己的学生绘制一幅毛主席带着八角帽的画像,这幅画像被放在六国饭店会议室的正中央。

周令钊之所以绘制本来只想突显会议的重要性和威严,没想到吸引了中央领导人的目光。

大家一致认为这幅画像很有毛主席的神韵。到了9月初,负责人员考虑人选的时候,自然想到了他。

距离开国大典所剩时日不多,周令钊必须加快进度,他当即带着学生赶到了绘制的地点,开始忙碌起来。

这幅巨型画像,足足有6米高,4.6米宽,绘制起来十分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令钊站在搭建好的脚手架上进行绘制,每画一小部分,就要再爬下去,站在远处看看是否有什么不到位的细节。

周令钊手里拿着毛主席带着帽子的照片,甚至吃个饭都要琢磨一番,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研究清楚毛主席的特征。

这张照片上是周总理选出来的,毛主席看后也觉得很满意。毛主席不喜欢太过于严肃刻板的照片。

所以,周令钊想要将革命时期毛主席意气风发的模样展现出来。他们夜以继日地努力,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

周令钊他们根据领导的要求,专门请了著名的书法家在照片的下面书写“为人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荣臻听到画像快要完成后,立马前来看一下最终的效果。他看到毛主席的画像先是一句“像,真像。”

周令钊感到欣慰,还没来得及高兴。聂荣臻此时指出了一个问题,毛主席的风纪扣是开着的,不太妥当。

聂荣臻接着说道,开国大典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场合,决不能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

周令钊听完解释后,仔细想想也觉得有道理,还是聂荣臻考虑得比较周到。

他们又赶忙将毛主席的风纪扣扣紧了,画作完成。经过验收合格,周令钊心也跟着踏实了。

可是,在开国大典前的凌晨,睡梦中的周令钊被喊醒了,通知他将毛主席画像底部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去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时间急迫,周令钊赶忙踩着梯子到画像的下面,把毛主席的衣服延长,遮住了下面的字样。

周令钊完成毛主席画像,彻底放下心来。接着,他亲眼见证开国大典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总之,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的毛主席画像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切崇敬和思念,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