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覃在昨天写了《1973年,澳总理访华,毛主席问他:达尔文港与达尔文是什么关系?》一文,文中提到,1973年11月2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时,已经是一个重病缠身,行动困难的老人了。

实际上,老覃在更早一些时间写的《1972年,张伯驹给陈毅写了副挽联,毛主席看后急问:此何人手笔?》一文中,更加详细地谈到,毛主席在1971年9月之后,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衰老了很多,像是变了一个人。其中,从1971年9月到1972年2月,他两次重病发作,一度出现了缺氧昏迷现象。

也就是说,从1971年9月以后,毛主席的身体健康情况一直让人担忧。

到了1974年8月,毛主席在武昌东湖宾馆接受来自各地的眼科专家检查,他的双眼被确诊为了老年性白内障。

他的左眼略微能视物,右眼只是稍存光感,几近于失明。

这,对毕生以读书为乐的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在此后长达600多个昼夜的时间里,他再也不能手持书卷,读书自娱了,只能由生活秘书张玉凤给他读文件信件和书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钦佩的是,对于这样巨大的痛苦,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他从不在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面前流露出任何悲伤的表情。反而以他一贯幽默风采的语言艺术来解除别人的担忧紧张和顾虑。

中央负责人通过向张玉凤等人了解,组织有关人员录制了他喜欢的岳飞、陈亮、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的11首古诗词唱片,让他以耳代目,减轻他的痛苦,排解他内心的苦闷。

毛主席对这些古诗词演唱音乐无限痴迷,每首曲子都不听不厌。

根据张玉凤等人回忆,毛主席听得最多的是岳飞第27代孙、上海昆剧团岳美缇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蔡瑶铣演唱的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杨春霞演唱的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现在,在韶山毛主席纪念馆保存的毛主席遗物中,有一批珍贵的古诗词歌曲磁带,均为1975年文化部组织多艺术家为几近失明的毛主席录制的。

其中,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出现在8盒磁带上,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录了12遍之多。

即毛主席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最末两句是“举大白,听《金缕》”。

在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唱的都是“举大白,听《金缕》”。

但有另外5遍最后两句唱的却是“君且去,休回顾”。

这是怎么回事?

曾担任毛主席医护人员的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毛主席当时在杭州休养,身体状况很差,除了双目白内障外,脚也肿得很厉害,举步维艰。他在这一天听说老战友董必武辞世了,悲伤得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他大多数时间是在床上躺着听,时不时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肃穆。他是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老战友的悼念。过了几天,他把词的最末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让录制组重录。

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张晓辉证实,录制改动最后过两句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时间,的确是在1975年4月初。

由此可见,“君且去,休回顾”这六个字,是老年毛主席专为老战友董必武而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董必武,老覃在今年去年五月写的《我党成立于1921年,毛主席为何填自己的入党时间为1920年?》一文中说了,中共13位创始党员,只有董必武和毛主席出席开国大典。

还有,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党史工作者努力钩沉,确认中共一大的开幕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但是,把党的生日定为7月1日,是毛主席和董必武在1937年通过对一大的召开进行了回忆最后商定下来的结果。

可以说,董必武是和毛主席风雨同舟、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忠实战友。

当然,董必武也是一个很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覃在多年前写的《中共谍王,家乡两百多名将军的成长与他有关,曾代理总理和国家主席》一文中系统讲述过董老的功勋和革命成就:他从家乡带出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詹才芳等223位将军,被李先念称为“湖北革命的老祖宗”,众多开国将军“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他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功勋卓著,彪炳千秋。

尽管董老辞世之年,已经九十高龄,属于寿老而终,作为亲友,应该能接受这种寿尽仙去的结果。

但毛主席的内心还是痛、痛、痛。

正所谓:情之所至,实不由己。

张元干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背景是:他和胡铨都是南宋初年激进的抗战派,强烈主张抗金。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议和,他和胡铨上书反对。结果,他被除名削籍,落魄返乡;胡铨则被除名送新州编管。

绍兴十一年,宋金第二次议和后,胡铨对岳飞之死愤愤不平,再次遭到秦桧的打压陷害,被诏令除名,送新州编管。

胡铨途经福州时,与寓居在此的张元干相遇。

张元干感慨其事,作下了《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词的上阕写的是两人英雄相惜的政治信念和爱国情怀;下阕写的则是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阕写的“万里江山知何处”,语对 “回首对床夜语”。作者感伤于往日同居一室、对床夜话,转眼就要相距万里,“雁不到,书成谁与”,再也不能互倾心事了。

但是,张元干生性豪放,笔锋一转,由“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转入“举大白,听《金缕》”,意思是说你我都是胸怀天下,放眼古往的人物,绝不能像庸俗儿女那样只沉浸在私人的恩怨情感之中,请举杯痛饮,听我高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比张元干更加豪放。胡铨不过是生离,董老已经是死别,毛主席用“君且去,休回顾”取代了“举大白,听《金缕》”的送别仪式,意思是说“你且安心走吧,不要眷顾和担忧”,既有对逝去战友的安慰,也包含了一种自我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