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撸铁一姐

热搜新瓜,陈妍希和陈晓被传已经在去年年底离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底的时候陈妍希自曝瘦到88斤,不知道是不是受感情的事情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对于她一米六的身高来说这个体重偏轻,但她看起来完全没有干柴感。

因为她脸型较方,软组织偏厚的缘故,上镜看起来刚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骨相软组织的搭配也会比较抗老

郭碧婷也是因为脸型而上镜吃亏的例子。

浪姐5里,她自爆出道时,被导演嫌“胖到没有艺人素养”。

甚至一度被要求打瘦脸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她多重呢?84斤。

官方裸高169.5,算出BMI=14.5,属于超低范围。胖吗?

而标签化的黑长直造型,竟也是出于遮蔽面部“死角”的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碧婷的脸被嫌弃,着实有些委屈。

她本就是靠美进圈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兼具大气与精致度,出道后的角色多为“花瓶”类,足见美貌不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导演的指责,一方面是受白瘦幼审美侵蚀的影响。

另一方面则折射出上镜标准之严苛。

郭碧婷的面部,唯一能称之为干扰因素的“瑕疵”,就是腮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道早期,这一问题更为明显。

整体过瘦导致面部软组织包裹稀薄,下颌突出与折角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侧拍角度,脸型“方”感严重,廓形不够柔和。

这种面型,却是瘦脸针生效见微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脸受害者”,瘦到皮包骨仍显脸大。

其根源不只在于下颌肥壮,而是骨性的“耳后见腮”在作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

今天叔就来解析下什么是耳后见腮、如何判断耳后见腮、对面部美感的联动影响以及究竟该如何应对。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脸=耳后见腮?

1、什么是耳后见腮?

耳后见腮,顾名思义,是指从背后(耳后or脑后)就能看到腮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本特征为横突+外翻+后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突”,即正面腮骨向两侧撑开,是与主流审美脸型区分的关键。

鹅蛋脸、瓜子脸等标准脸型,多为内收的下颌+适中或偏高的拐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颌内收程度依次增强

耳后见腮,则对应下颌骨量大+拐点低,面型横向拉伸,“方”感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方腮就等同于耳后见腮吗?不一定。

这就指向耳后见腮的第二要素——外翻

常见方颌类型如短方脸、阔面脸,颌体虽大,但仍属内扣型,即下颌内翻。

下面部被“圈”在头脸外轮廓之中,构成“头包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为其反面。

下颌外扩到超出头脸外轮廓边缘,即“头包不住腮”。

腮骨突出于头脸轮廓之外,脸型有明显“凹凸”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VS“头包腮”

那外扩的方脸,是耳后见腮了吗?也不行。

还需具备第三要素——“后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颌角越小,拐点位置越低,下颌向耳后折出越明显。

耳后的暴露面积则越大,即耳后见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外扩的国字脸、短方阔面脸,当所成下颌角没有折出到耳后区域时,下颌仍在头脸外轮廓的覆盖之中

自然不能满足“耳后见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VS短方、国字脸

在外观上,耳后见腮接近两侧翘起的“风”字型。

短方、阔面,则对应两侧相对平行的“田”、“目”或“国”字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也可知,“腮帮子大”不直接等同于耳后见腮。

而是耳后见腮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腮大不一定属于耳后见腮,但耳后见腮一定腮大。

2、如何判断耳后见腮?

首先是“横突”。有两种判定方法。

一是“二宽”法,即颧宽、颌宽关系。

当颌宽远大于颧宽时,即为横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颧颌二宽:颌宽>颧宽

二是颧颌夹角定位法

连接颧突点-下颌拐点,并与颧突点所在垂直线相交,可得颧颌夹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B线位于颧线A左侧时,颧颌夹角为负,为横突。

夹角越大,下颌横突程度越重,脸型越宽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颧颌夹角:负VS正

其次是“外翻”

精准判定可借助面部的CT三维图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翻VS内收

或参考“头腮包围”

当腮骨打断脸型流畅度时,可初步判定为腮骨肥大or外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是“后折”,主要看下颌角度。

耳后见腮的下颌角远低于标准值(1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下颌角、下颌折出度

角度越小,侧面腮骨向耳后的突出程度则越重,下颌后折越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注意,只有横突、外翻、后折三要素齐备时,面型才构成耳后见腮

3、耳后见腮的美感困局

“下半张脸决定丑”,耳后见腮作为方脸的极端情况,出厂配置即带有局限性

一是风格区间窄、驾驭难度大

耳后见腮受下腮扩张,颌宽过宽。

面型形态倒置——“倒三角”型:上窄下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较寻常方脸“底盘”更重,正面重心下压,下面部骨骼膨胀,脸型长宽比失衡

脸型观感更宽大,不够轻盈,易显滞钝、笨重。

上镜吃亏,审美“死角”多,一不小心就成了“饼脸”、“电视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VS小方脸

此外,下颌轮廓凸显、线形直方,骨感强。

成熟度+冷感+钝感,致使耳后见腮特征注定与与柔美、甜感等主流风格背离。

可供选择的类型较为狭窄。

只能往“大”的风格走,如女强人、性感、大气知性等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五官协调的要求较高(小头小脸+浓深五官),妆容限制也大。

网上“方脸改造”的热帖不胜枚举,也反映出耳后见腮驾驭起来之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大众审美接受度低。

就外部审美条件而言,耳后见腮也不讨喜。

儒家的中庸、含蓄理念,使得国人一向偏爱柔婉之美。

硬朗、男性化的耳后见腮与之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上浸淫白瘦幼审美多年,大众对方脸的接纳度低至“地狱级”。

虽然近两年小方脸终于有回潮趋势,但还有很多人仍痴迷于过度瘦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看的小方脸

即使是经过镜头考验的艺人,脸部稍稍发腮,也逃不过一番审判与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耳后见腮也不一定丑,只是需要特定的适配条件。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的美感联动

1、耳后见腮的气质关联

耳后见腮,本质上是骨性结构的特殊类型

即腮骨体块厚重+廓形强势,占据面部骨骼的主导。

此时,架构“支撑”超出均值,给人“地基”稳健之感。

大气、厚重,自带居高临下的压制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耳后见腮VS尖薄腮

同时,大骨量+外扩廓形的男性特征,赋予此类面型(尤其女性)英气与攻击性

突出且重量感的方下颌,易给人坚毅、稳固、有主见的情绪联想

五官匹配到位,则能催生出难以模仿的高智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化学课》布丽·拉尔森

同为耳后见腮(轻度)的奥黛丽·赫本,将其过耳腮P掉后,力量感大为削弱。

庄重的优雅失去特有的俊感调和,美感层次单薄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耳后过腮,实属一剂“猛药”。

用得好,于美感与辨识度,能起到双重buff叠加的增益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Shalom Harlow

但“消化”不了,就成了美之阻碍,甚至是首当其冲的美之“大忌”

2、耳后见腮的适用差异:丑or美

其适配条件可结合国内外审美差来理解。

欧美追求骨感,热衷做“加法”,以打造or突出耳后见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则偏爱圆润、柔和的自然款,外扩+折角突出的耳后见腮,自然成为“瑕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撇去“天时”(时代审美)与“地利”(地域文化)的影响,耳后见腮的待遇截然不同。

根源更在于耳后见腮与人脸的适配程度

受两方面影响:颅面平衡+量感中和

首先,高加索人种多为中颅型,头骨狭长,骨骼深度与立体度高。

黄种人多为圆颅型,头前后半径较短,形状偏圆,廓形平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颅型:左高加索;右黄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美人本就头颅+下颌收窄,腮型再过于瘦削,会过于集中,观感易逼仄。

粗壮的下颌轮廓,一是结构上能起到“补充”作用,平衡大的颅面比例

二是增强下颌量感,与纵深大的五官体块匹配,从而提升舒展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种人追求V脸同理,但“反其道而行之”。

颅面偏宽,且没有强势的骨骼结构对接。

下颌过于突出,会横向拉伸脸型,进一步增强面部钝感

内娱许多女星,进圈第一要事便是将过耳的腮骨砍掉,以实现颅面与面部的均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需考虑个体特征,亚洲人对耳后见腮也不必“喊打喊杀”。

当下颏突出、面中立体度 ( 颧颌聚拢度 ) 较高时,架构对耳后见腮的包容度较高。

长下颏纵向拉伸面型,“颧包颌”横向上向内收敛外扩的腮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向收敛+纵向拉伸

当五官、骨骼浓度偏高时,与耳后见腮的兼容性更高。

耳后见腮同时拉伸颌宽与面型,造成中下面部折叠度降低。

面部留白过多,易给人面型过于宽大、量感过重的观感。

这也是许多耳后见腮类型,不胖却显“胖”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偏浓的五官与骨骼,则与耳后见腮适配。

重结构+重五官,一定程度上能中和涣散的面部比例。

也可“负负得正”,开辟出气场霸道的浓颜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应对耳后见腮?

1、源头重建型

若要彻底摆脱耳后见腮的困扰,只能凭借物理手段

但与寻常的下颌骨手术不同,耳后见腮因对应重度肥大+外翻+折角后突。

单纯的磨削下颌角/骨,难以完全解决需求

需在磨下颌骨、劈外板、弧线截骨(“V-Line”骨切除术)中,选择两项以上进行组合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术式

削腮=“铲平”下面部支架

不谈生理,仅从美感上讲,后期可能出现“第二下颌角”、颧骨被放大,以及挂不住肉,致使臃肿感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险与收益同在,只能说谨慎选择。

2、修饰中和型

相较于高成本的医学手段,对普通的“耳后见腮受害者”来讲,操作性高的方式更具性价比。

首先是发型。

发型的下部要满足“遮”的功能,如两侧包裹腮骨的直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下部膨胀的卷发。

S型的曲度较直发更有“呼吸感”,遮挡腮骨,却没直发沉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细节如S型刘海、八字刘海等,能起到同样效果。

但长度需能覆盖至下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型的上部则要“放”

当额头不存在颞部凹陷等问题时,应尽量露出。

放大上庭,平衡过宽下颌,上移视觉重心,削弱耳后见腮的笨重感。

但齐刘海应避雷,凸显腮骨廓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S×

其次是妆容。

妆容能发挥的作用有三:一是收敛外翻腮骨

通过在下颌轮廓正侧面打阴影,以弱化过宽腮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平衡脸型。

用高光提亮额头与下颏,纵向拉伸脸型。

视觉上脸型长度增加,自然宽度有削弱,视觉重心随之上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放大五官,收敛面型中心。

这点主要针对浓五官类型。

核心为“重结构+重五官”:在修容之外,注重强调五官的形状与上色。

通过放大五官,将他人的注意力由突出的腮骨转移出去。

同时成就热烈、浪漫or大气、庄重的氛围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淡五官+耳后见腮的类型,建议淡妆为主

注重整体妆面的平整度、整洁感,尤其眼妆上色,大地色或浅裸色为优选。

避免五官撑不起浓妆,而导致面部矛盾过多,加剧美感的偏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的来看,耳后见腮这一特殊面型要素,美丑与否不能一概而论。

需结合具体特征加以判定。

但根源还是在于个人的审美观念:当你不认为耳后见腮是“瑕疵”时,它何尝不能成就辨识度之“武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