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了道不在两边,不在对立的任何一方之中,那要如何才能用语言文字让人明道?这一篇庄子就给出了具体的答案,咱们细细来看。

【原文】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译文】

用指向性概念来比喻,指的不是道,不若以破除性概念来比喻,道是不可指的;以马来比喻白马非马,不如用非马来比喻马就是非马。天地不过一个指向,万物不过就是一匹马。

白马非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这段话是有背景故事的,也就是当时名家的公孙龙和惠施,喜欢搬弄是非,卖弄口舌,搞出来指物论和白马非马论,所以庄子这里提到指和非指,马和非马。

公孙龙是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同一事物中的不同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否定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白马非马举例,公孙龙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

名家 公孙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看不见石之坚,所以无坚。手摸不到石头的白,只能摸到石之坚,所以无白。因此认为坚和白相互分离,故成为离坚白派。而墨家和杨朱提出坚白相盈,名以实存。是对离间白的反击。

这里庄子提出这个点,就是告诉我们,事物是不可分别的,不能那么细分,甚至把白和坚都看做两端,这是背离事物本体的。天地一指也,万事原本是同一个概念。万物一马也,其实万物本是一物。

人容易着相,所以会有那么多分别,你的我的,好的坏的,对的错的,看不到背后都是同一个,万物本一物,众生本一人,受限于视角,看不到看不清。这就是认识论层面的问题了,咱们的古圣先贤把答案给我们了,有几人能看到,领悟到,就看大家学不学了。

在庄子的视角下,一切都是一体,这世界本是没有分别的,就好像那不波的古井,平静无波,而人的指也好,物也好,概念也好,实质也好,都是镜子上的沟壑,水上的波浪,只需要打磨一下,就能恢复如初。

古井不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磨的方法是什么?以非指喻非指,以非马喻非马。什么意思呢?

就是定向爆破,把你产生出来的偏见,给中和掉,消灭掉。我们无法通过立的方式得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破的方式得道。

众生偏左,你就偏右,众生说是,你就说非,众生要上,你就向下,这就是对治。

六祖惠能,有一个救度众生的方法,被称为三科三十六对。

三十六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