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女中音歌唱家张亚洁与春天女子及少年合唱团,以马勒鸿篇巨制《第三交响曲》为2023-24音乐季收官。2个系列、5大版块、总计87场演出历历在目,2023-24音乐季与乐迷及城市的连结更加细致入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闭幕音乐会上,这种连结再现。一位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乐迷宋逸涵在妈妈的陪伴下,特意从武汉赶来上海,现场聆听"偶像"余隆及上交的现场演出。去年11月,还在备战高考的宋逸涵写了一封手写信,表达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上交及余隆总监的敬佩。"上海交响乐团在我的古典音乐旅途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疫情期间,上交社交媒体账号及"数字音乐厅"中的多场音乐会演出,陪伴他度过了紧张的学习时光。"从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唐吉坷德》……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就如这位学生乐迷信中所言,音乐总能让世界更有趣。

在信中,宋逸涵还骄傲地表示自己已经买到这场闭幕音乐会的门票,如今期待了半年多的"古典"之约终于实现。余隆总监也对这位年轻乐迷亲笔回信表达感谢与鼓励,"作为指挥,深感我的责任重大,致力于将最优质的音乐呈现给音乐爱好者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隆总监曾执棒上交以马勒《第三交响曲》为2010-11乐季闭幕,13年后这部"仲夏夜之梦"再次为上交乐季画上句号。该作由被誉为"夏日作曲家"的马勒创作于夏天,宏大的乐队编制、突破传统交响曲式的乐章数目、器乐之外人声独唱与多人数合唱的并置,音乐织体的纵向扩展与乐曲时长的横向延伸,让这部"大部头"令许多艺术家望而却步,其全篇通演也成为了指挥与乐团造诣的"试金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勒在作曲技法上根植传统却有创新巧思,表达超前而不牺牲听感,已经足以在音乐的美学理解与写作技巧上为人称道。而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思与人文内涵更是其经久不衰的奥义所在。在乐界,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马勒:他身逢两个世纪交界时的战火四起,又遭遇家庭不幸,有人便将其作品赋上更多厚重沉敛的悲剧色彩;他长于自然、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有人便从他的作品中解读宏伟宇宙里的万象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隆表示:"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但当我们太过依赖之后,却缺少了对人和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身边美好事物的关注。音乐是种真诚的传递,传递正向的能量,传递爱。宏大的马勒《第三交响曲》中充满了情感细微的对话,与树木花草、与动物自然、与精神世界,最后一个乐章是和‘爱’的对话,留给观众一个同自己对话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国际艺术家全线回归的2023-24音乐季,音乐总监余隆以拉赫玛尼诺夫开场,清唱剧《上海!上海!》掀起高潮,最终以马勒《第三交响曲》收尾总结。英国"国宝级"钢琴家霍夫、肖赛冠军刘晓禹、被称为"音乐老顽童"的大提琴家伊瑟列斯、英国男高音"知识分子型"歌唱家博斯特里奇先后亮相,10天内5场水准一流的演出接连上演,让这个音乐季一开始即高歌猛进;献上"最被打动的小提琴独奏现场"的魏特哈斯、迪图瓦指挥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吕绍嘉指挥布鲁克纳、水蓝演绎勃拉姆斯,多场演出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乐迷"霸屏"式点赞;"上交室内乐"品牌40周年之际,将目光投至中外历史上优秀的女性作曲家们并积极探索古典音乐中的冷门"遗珠"作品,关注人文精神、表达音乐态度;得益于总监余隆和上交的全方位支持,左岸音乐节在黄浦江畔起锚,年轻音乐力量于此集结、孵化、成长……贯穿全乐季的9个月里的无数时刻,成为乐迷心中的典藏。

作者:姜方

文:姜方 图:蔡磊磊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