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6月22日电 题:武汉“茶乡”:一片茶叶“沏出”绿水青山致富路
  新华社记者廖君
  这两天的武汉,时而下雨,时而艳阳。进入新洲区旧街街道的问津茶苑生态产业园,只见层层叠叠的“茶梯”高低错落。尽管过了采茶季,但园区打造的品茶、采摘、垂钓等项目持续吸引游客,让茶农们仍然忙碌着。从“茶叶”到“茶业”,一条茶文旅融合发展新路也为当地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部的旧街街道,有着武汉“茶乡”美誉,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旧街白茶”地理商标闻名遐迩。
  旧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新国告诉记者,现在的旧街街道由以前的3个乡镇合并而来,户籍人口8万多人,常住人口6万多人,有3万多人吃茶叶饭。过去,由于产业规模有限、季节性强,再加上没有形成品牌特色,销售额和利润都不高,当地茶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近年来,当地下决心改变散户耕种、品种单一、靠天收、小块茶园的种植模式,建设规模连片、排灌配套、产加销一体的标准化茶叶产业基地。在茶园发展初具规模的基础上,2022年,街道再次投入各类政策扶持资金超过4000万元,拓展生产基地、更新制茶设备等,一批茶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旧街街道还积极招商引资、培育茶叶生产主体,吸引在外从事茶叶产业的能人回乡创业。通过发放免费茶苗,鼓励当地群众种茶。打造统一的“旧街白茶”品牌,实现统一产品包装、生产标准、产品质量、销售价格。同时整合惠农、乡村振兴和村级公路改造等各类扶持资金1.1亿元。
  旧街街祠堂湾合作社目前由祠堂湾村村民王兵负责,合作社的前身是杨山茶厂。“我从父亲手中接过茶厂时,茶园面积不足300亩,如今合作社有1500多亩茶园,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王兵说,合作社能实现这么大的发展,多亏了街道“村企联营”等举措,村里帮着合作社改善基础设施,合作社按当年效益的一定比例给村里分红。
  如今,旧街街道有8家规模以上茶叶企业、近30家大小合作社,种茶面积近2万亩,茶产业产值逾2亿元,带动了1.2万名农民本地就业。
  在旧街街道石咀村,年初刚落成的问津渡酒店是为问津茶苑生态产业园配套的一个茶文旅融合体验综合体。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茶叶采摘、品茶制茶等项目,今年樱花季、“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吸引了不少游客,这也是当地想实现从“茶叶”到“茶业”蜕变的一个尝试。
  “茶叶采摘主要集中在3月到4月底,剩下时间让茶农靠什么增收呢?”朱新国说,为了破解茶产业季节性强、产业单一的问题,当地以茶产业为纽带,整合其他种植产业合作社及周边家庭农场、茶叶加工公司,村集体及村民通过参股享受保底收益、参与项目分红,确保了村民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实现村、企、民三方共赢。
  据介绍,为了吸引和方便更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当地建成了茶乡大道、东环线和西环线,后期还将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农家乐等,预计每年新增产值1.2亿元,小小茶叶成为旧街街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