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母亲取去世儿子5.5万银行存款遭拒”居然会上热榜——这难道不是银行的“常规操作”吗?但是网友的愤慨肯定是有原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2023年5月1日,吴大妈的独生子小李不幸去世,吴大妈悲痛之余,想把儿子银行卡里的5.5万元存款取出来,可是却遭到了拒绝。

理由是小李没有立遗嘱,所以必须所有第一顺序继承人都书面同意,才能由吴大妈取出存款。

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和父母。但悲催的是,吴大妈未婚生子,并不知道小李的生父是谁,到哪找这个人“同意”?

银行的工作人员还提出了一个假设:万一你儿子有私生子怎么办?他们也有权继承的。所以存款你无权取走。

好在法院不糊涂,没有理会银行的所谓假设,而是在证明吴大妈系已知明确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后,便支持了吴大妈的取款诉求。

但愿这一判决不仅解决了吴大妈的燃眉之急,也可以为类似情况提供司法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脆弱时刻,这位母亲还要经受冰冷程序的多次创伤,想必一度绝望崩溃。

想象一下,如果这位母亲没有能力走法律程序,或者当场被气倒了,这笔存款最后会被怎样处理?

再假设一下,如果遇到天灾等特殊情况,有些人再也无法去取存款,银行会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他们的继承人?显然不会,因为连亲人主动去要,都要不到。

那么他们的存款是上交国家,还是被人冒名领走?真是细思极恐,却又无可奈何。

相对取款时的磨蹭刁难,银行在催债时的效率则是出奇地高,“79岁老人欲取离世儿子41万存款被拒”“父亲离世300万存款取不出”等话题频上热搜。

相信类似这样的真实案例多如牛毛,不仅是数字,也是辛酸,更是血泪:

一男子信用卡欠银行58000块钱,突发疾病去世后,妻女还没缓过气,就接到银行的催债电话。于是,本就悲痛欲绝的妻女,不得不高度紧张地应付银行的纠缠与诉讼。

显然,银行在追债时的迅速高效,与处理遗产时的拖沓无情,这样的“双标”暴露了服务精神的缺失,其看似“严格把关”的背后,不仅是对法律的机械遵循,更是对人类情况的无情践踏。

而银行这种冷漠无情的做法,也逐渐侵蚀着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潜在威胁着经济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如果有其他选择,人们还愿意把钱存进银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母亲取去世儿子5.5万存款遭拒”事件中,尽管银行最终败诉,但是并不一定代表了某种意义的全面进步:

首先,这仅仅是个案,之所以成为新闻,也是因为“很少见,很新鲜”;其次,普通人应诉成本很高,不仅是金钱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而银行则有强大的法务团队,并且“耗得起”。

为了避免亲人去世后遇到取款或继承方面的刁难,理论上当然有一定的应对措施,比如有网友提醒先不要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告诉银行,而是通过手机转账等方式操作,但是这种行为有可能会损害其他继承人利益,是否违法不得而知。

专家倒是提出一个很好且没有争议的意见,那就是尽早明确遗嘱,并且得到合法公证!但是,哪个健健康康的年轻人,会没事替自己立遗嘱呢?

事实上,银行是有能力,也有办法解决上述“困难”的,就上述个案而言,退一万步说,即使小李果真有其他继承人,银行也有证据证明是吴大妈取走了钱,以其拥有的强大法务团队,有什么可怕的?

而且奇怪的是,银行“怕其他继承人来闹”,为什么不怕“当事人闹”?

——所谓的“依法依规办事”,都是逃避责任、冷漠无情甚至某种见不得人的借口罢了。

不仅是银行,很多部门都需要重新审视服务流程,简化繁琐的办理手续,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确保在遵循法律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则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让社会更加和谐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