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学界进行了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内第一本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性专著,自2024年1月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顺应学界和业界诉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随即启动了《新质生产力》“走出去”工作,目前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和波兰文的推介和翻译正有序进行中,预计2025年六个语种全部在海外发行。

在《新质生产力》多语种图书签约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新质生产力》的“走出去”,对助力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也为助力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智慧经验。”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擎说。

据悉,《新质生产力》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西南财经大学精诚合作,该书作者由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盖凯程和韩文龙领衔。西南财经大学作为财经高校,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学术研究重镇,拥有政治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中宣部下设的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书中指出,从学理上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畴。作者对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表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理论支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

史丹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基础, 同时,新质生产力还为传统行业进行了赋能,通过先进技术提升,传统行业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后,新质生产力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史丹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基础,中国丰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坚持高水平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事实上,自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后,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以及农业农村如何更好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取得更大发展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指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这种潜力不仅对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从产业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包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生产者收入持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农民工失业率下降和乡村文旅产业井喷式增长。”

杜志雄认为,当前需要尽快加快技术扩散、扩大市场边界、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乡村保持长期的景气增长,更好发挥乡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与会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既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又兼顾了质量和速度,还统一了活力和潜力,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海舰认为,当前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新质生产力:一是质变,即创新,从性质改变,到本质改变,再到品质改变;二是质优,关键是“三高”, 即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三是质效,重要的是颠覆性技术;四是质态,即要素形态、产业形态、经济形态。

李海舰建议,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加大包括人才、资金和市场在内的的新质制度供给。在具体对策方面,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包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统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授权运营体系、打造数字经济生态体系,规范数字平台企业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编辑:孟庆伟 审核:郝成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