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2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不久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收到一封信,写信的是一位今年毕业的高中生,因为优异的成绩已被保送清华大学。满满的4页纸,这位同学回忆了中学6年,学校给予他的个性化发展环境,让热爱数学的他可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可能。

在今天以“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上,任炜东分享了这个故事,在他看来,这是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训体系后,让学生有了获得成长和出彩的机会。

事实上,这位同学还给学校提了一些建议,包括怎么给特长学生更加充足的自我支配时间、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等。

参与今天论坛的既有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也有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还有多位中小学校长。“拔尖创新人才”的话题把大家聚在一起,缘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工作者急需破题、实践。

那么学校该如何在升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取得平衡,传统的实验班是否可以满足国家选拔、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需要?任炜东的思考是,拔尖不是掐尖,要有高峰就得先有高原。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培养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

任炜东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积累创新知识、发展创新思维,让孩子进行探索实践,这就需要重构学校育人体系。他举例说,该校就和集团校探索了小初高一体化的数学课程,56位数学老师共同打造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类似北京市第八十中的探索,北京市还有不少学校都在尝试,也有一些打破校际界限的尝试,例如已经实施了十余年的翱翔计划,就旨在让高中生有机会走进科研机构或大学的实验室,让学生经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就是这个项目的实践者,在他看来,这个项目因为不涉及选拔,不挂钩升学,也就相对纯粹,不破坏现有教学生态,报名的孩子都是“真正热爱科学的人”。但也存在不足,比如,能吸纳的学生较少,参与项目的学校,每个学校只能推荐两名学生。另外,项目只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开展,覆盖面不够。

冯洪荣也在和团队不断优化项目,打通更多的合作机制。在他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界的必答题。他说,要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使得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面向全体、兴趣导向、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灵活弹性、就近就便、各得其所。

任炜东还在今年的高中毕业生中了一个调查,让同学们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个性化”“多层次”“多元”是学生提及的高频词。事实上,这些来自学生的需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念之一。

在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说,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开阔的胸怀去接纳各种不同的学生,让不同特点的学生、不同风格的学生的潜力都能被看见,都能得到发展。

谢维和反复提及“接纳”,他强调,接纳不等于认可,而是允许存在。

“让不同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获得成长的空间,才能让他的潜力被释放。”谢维和说,老师的胸怀有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成长空间就有多大。

教育部原副部长郑富芝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认真对待,要坚持成长规律、防止拔苗助长,坚持全面培养、防止知识窄化,坚持多样化发展、防止一刀切,坚持实践检验、防止想当然,坚持制度机制建设、防止短期行为。北京作为首都,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资源丰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势突出。希望北京大胆探索,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的发现和培养方面,探索出更多的经验,为全国树立标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建议,要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为具备拔尖创新潜能的孩子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