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苗族民歌

让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学

焕发新生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歌师调解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江千户苗寨。(摄影:逯璐)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

这里不仅保留着传统村落的人情风貌

更蕴藏着古老民族文化

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

“嘎百福”作为苗族民间的说唱文学形式

具有说唱教化

劝人向善的功能

2021年

“嘎百福”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考虑到“嘎百福”在当地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性。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法院便根据这一特点借台唱戏,凭古和今,将民族文化与非遗文化同诉前调解有机结合,在西江人民法庭设立“嘎百福”调解室,聘请“嘎百福”非遗传承人担任特邀歌师调解员,以歌释法、以歌明理、以歌促调,有效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及群众满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邀调解员用苗语齐唱以和谐为主题的嘎百福歌。(来源: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

周志英就是一位歌师调解员。她告诉我们,嘎百福调解很接地气,也更富新意,更动人心。去年,她参与调解的脚散茶场“放羊啃茶”纠纷,效果很好,自己很有成就感。

据了解,一些法官还尝试将法律条文整合成新“嘎歌”,便于调解时对唱。可以说,“嘎百福”调解在当地已然成为一种新型的调解方式。

在这里,嘎百福歌将法律的内涵融入其中,让当地百姓更加容易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山县文化馆馆长吴春花和学生们一起合唱苗歌。(摄影:逯璐)

苗医药背后的司法保护

“苗医药”——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医药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吴章义就提到了这样一起与苗医药有关的案例——苗医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肖像权司法保护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传承人王增世

案例中的被侵权人,正是年近古稀的非遗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传承人王增世。王增世祖祖辈辈从事苗医药行业,在治疗跌打损伤以及毒蛇咬伤等疾病方面十分精深,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王增世也因其精湛的医疗技术被媒体广为宣传,其肖像图片也在网络中广泛传播。

2022年9月的一天,王增世在浏览网络时,发现文某利用某电商平台,销售防脱发产品。然而,在商品详情页文某大量使用了自己的肖像及相关诊疗、传习的图片,图片上还标注有“自家医药、生发古方、传承百年”“祖方防脱生发密发”等字样。

王增世认为,文某擅自利用自己苗医药名医的形象,以虚假宣传方式销售产品,不仅损害了自身合法权益还严重影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医药的声誉,为此,王增世向雷山县法院提起诉讼。

基于此案的警示性、紧迫性,为避免损害后果及不良影响继续扩大,促进电商依法诚实守信经营,雷山县法院在开庭审理前,先行发挥司法能动性,依法及时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责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不得在网络销售平台上使用有原告王增世肖像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宣传材料,立即删除涉原告肖像图片的所有商品的链接;不得再度损害原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声誉,否则将依法严加追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发出后,被告人文某当即对涉侵权产品予以下架并删除所有相关链接。最后双方达成调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雷山县法院不断探索非遗司法保护的新方式、新举措,依托传统村落保护法官工作站、非遗司法保护示范基地等载体延伸服务触角,通过法官定期驻站值岗来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调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