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苏州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苏州)、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苏州)及博士后流动站(苏州)揭牌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校地双方携手深化合作,围绕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共同构建政产学研创新平台,持续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曲福田,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查颖冬,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刘西忠,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等出席活动。

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

校地合作举办本次活动,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智力和人才支持的应有之义,更是回应时代需求、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长远之谋。中国人民大学希望与苏州市和各兄弟高校加强合作、携手共进,不断增强历史主动性,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强化人才支撑为使命,携手打造解读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地、助推新质生产力的智库高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胜地,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曲福田在致辞中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此次研讨会和揭牌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自觉和时代担当。希望江苏社科界与中国人民大学围绕相关领域加强战略合作,更加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充分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数字经济强大引擎,携手共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省域创新发展高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展现新担当,为推进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新贡献。

查颖冬在致辞中表示

当前,苏州市正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近年来,苏州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日益紧密,此次活动是校地双方深入践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双向奔赴的有力举措。未来将大力支持研究中心依托苏州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样本,努力形成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谱写“强富美高”新苏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经济是推动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也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苏州市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夯实数据底座,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此次,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苏州) 揭牌成立,将充分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等优势资源,立足苏州和长三角,汇聚政产学研一线资源,开展数字经济复合、交叉、前沿研究,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

✍︎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在园区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在苏州校区设立分中心,聚焦苏州及长三角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形成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对策研究的联动,构建“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平台。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苏州)正式揭牌。

✍︎

依托区域产业生态优势,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围绕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方向,招收高水平博士后人才,同时加快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博士后孵化站建设,推动“新工科+新文科”结合,强化智慧治理学科建设,结合园区及苏州发展需求和重点产业领域,融入区域协同产业服务生态,为地方延揽高水平人才,打造“人工智能+社会科学”前沿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成长的策源地。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苏州)获揭牌。

当天,“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苏州研讨会同步召开,来自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谋校地融合发展新路径。

来源:园区融媒体中心 陈致理/文 陈雨禾/图

拟稿:胡兴怡

审核:朱霜

审签:单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