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好像越来越看不懂中文了......

例如下面这几个词语:

芭比Q了、蓝瘦香菇、尊嘟假嘟、豹豹猫猫、偷感很重......

乍一看,真的一头雾水。

随机组合的中英文、五花八门的谐音梗,都给如今的中文带来一种奇妙的体验:

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不知道是啥意思。

明明大家都是中国人,但沟通时还需要依赖“翻译”。

然而更吊诡的是。

尽管我们的生活被眼花缭乱的流行语塞满,但真想要精准表达时,很多人反而不会说了。

有网友说,因为网络冲浪太多,每次想表达什么,都只想得到“离谱”“笑死”“大无语”“破防了”。

身体里的情感不论多强烈,最终都只能化作沉默,堵在嗓子里。

“高中大概是我文化素养的巅峰。”

然而不只这位网友,如今有越来越多人的中文都开始退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天在网上刷到一个帖子。

一个网友po出一张落日的照片,提问该如何形容照片中的氛围感。

评论区的一个高赞回答说:

小学生:太阳的余温洒了出去。

中学生:炙热退去,金色却更加浓郁。

大学生:哎呀妈呀,这也太美了。

社会人士:yyds(永远滴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评论,精准地概括了国人说话现状:

用词越发简陋,语言能力逐步退化。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扰:

因为爱刷短视频,语言系统被网络用语高度接管:

开心就是“哈哈哈”“xswl”;

难过就是“我emo了”;

表达赞美说“yyds”“绝绝子”;

表达感谢说“栓Q”;

感觉无语会说“我真的会谢”。

开口闭口都要加一句:“家人们谁懂啊!”

这些话日常说说,倒也罢了。

可一旦说多了,等到要正经表达时就成了有口难言的“哑巴”。

脑子里支零破碎的网络流行语,根本拼不出一句逻辑完整,情绪到位的话。

好不容易挤出一两句,也总觉得“少点文化,上不了台面”。

还记得之前疫情时,日本在给中国捐赠的物资包上写着: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我们中国网友在评论区留下的回应则是:

“赞”“奥利给”“加油”。

也难怪有人吐槽:

“我们急着抛弃的传统文化,全被日本学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语言匮乏的现象,如今统一被大家叫做:

“文字失语症”。

值得庆幸的是。

有不少患上“文字失语症”的人,自发组成了互助组织。

大家会把自己有口难言的事情发在网上,征求网友们来做自己的“高级嘴替”。

最近在翻看大家的留言时,十点君再一次受到了震撼:

咱们的中文,真的太美了!

例如,同样是描绘落日,有人会说“夕阳余晖”,有人则说“落日熔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当看到天空中层叠的云朵时,有人只想到了棉花糖。

有人则说出了“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有人时隔多年,又吃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美食,却怎么都尝不出当年的味道。

这种心情,被一句“终不似,少年游”精准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也有人拍下了桥洞下的两种人生:

一边是一群年轻人朝气蓬勃地慢跑,另一边则是一个老人独自吹着萨克斯。

网友的一句“时光两端,各自美丽”,为这个画面再添些温柔的弧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十点君明白,在当下疲于奔波的日常里,传统文化远不如网络流行语来得有趣。

只是别忘了。

我们作为人,永远有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666”“破防了”“无语子”很难完全概括我们复杂的情感。

而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当年老祖宗们凝练的智慧与情感,放在今天依然是适用的。

就像十点君多年前,曾和重要朋友长期分隔两地。

尽管理性知道“聚散终有时”,但感性上却不免为未来担心。

害怕相聚的时间太少,也害怕长期的分别会让人心越离越远。

这种复杂的心情,一直像团浓雾笼罩着我的心,却又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来。

直到有一天,我翻到了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句诗: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那瞬间心情豁然开朗的感觉,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有人在网上提问:

“中国成语,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个高赞回答说:

“成语,让我们在说话和写作的时候,随时可以插入超链接。”

超链接,特指成语背后的典故与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即就有网友举例:

“我悬梁刺股,终于金榜题名,却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职场,最终丢盔卸甲,倦鸟知还。”

这句话对我们自然不难。

但凡换个外国友人,恐怕就要两眼一黑。

因为单看字面意思,根本不知道是啥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还有网友提出:

“引用典故,说白了就是我们如今的玩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对错与否,咱们稍后再说。

但中国人爱玩梗,确实由来已久。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谐音梗。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有个经典片段。

当时,和珅请一群人吃饭,唯独纪晓岚迟到。

和珅便私下叫人牵来一条狗,想等会儿羞辱纪晓岚。

等纪晓岚到了后,和珅便指着门前的狗问:

“哎呀,纪侍郎这是何物啊?是狼(侍郎)还是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晓岚马上觉察到自己被讽刺了,于是回嘴:

“和尚书,这是狼是狗,你要看尾巴,下拖的是狼,上竖(尚书)的是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一旁的御史大人帮腔:

“狼吃肉,狗吃粪,这个东西它吃肉,是狼(侍郎)是狗毫无疑问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晓岚见状,依旧不落下风:

“御史大人言有不当,狼固然吃肉,但是狗也不是不吃。

它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已至此,屋子里笑声一片,无人不佩服纪晓岚的机智才华。

但古人玩梗,不止是抖个机灵,往往都有更深的寓意。

例如,古人诉说情谊习惯含蓄,所以常爱“借物喻人”。

写暧昧会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

写思念会说:“燕草如碧丝(思),秦桑低绿枝(知)。”(李白《春思》)

写别离会说:“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诗词外,典故在名著中更是比比皆是。

像曹雪芹就是个藏典高手。

《红楼梦》中的许多名字,都暗藏了他们的命运: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一本“家亡血史”。

“元迎探惜”四姐妹,都有着“原应叹息”的青春年华。

同时,《红楼梦》的故事开篇是由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四人,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

若把四人的姓氏连在一起读,就会知晓《红楼梦》的结局:

真(甄)假(贾)难(冷)留(刘)。

(《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回头来看看我们如今的热梗。

同样是谐音,芭比Q了,是英文BBQ的直译,原意是“烧烤”。

如今衍生出的含义为“完蛋了”。

同样是藏“典故”,新型“成语”人艰不拆,取自林宥嘉《说谎》的歌词: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暗指“人生艰难,大家应该互相包容扶持”。

相信大家不难看出:

如今大部分的网络热梗比起古人的典故,太简单粗暴了。

尽管都是创造新语言,但不论是用语的美感、寓意还是深度,二者都相差甚远。

《光明日报》曾说:

“典故,往往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或价值观念。

其中包含的情绪共鸣或道理,是可以跨时代传承的。

但网络热梗更多时候只是种谈资,起到助兴的效果,却很难传承文化。”

当然啦,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新词”。

还记得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吗?

陕西省村民周正龙声称自己拍到了华南虎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后来被中科院专家证实“照片作假”。

“正龙拍虎”由此而生。

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了利益做假,被揭穿后还死不承认。”

由于“华南虎事件”的影响力大,社会的认知度高。

“正龙拍虎”被称为“新生代词语”优秀代表。

至于这类优秀的“新型成语”是否能继续传承着我们的文化,我们只需:

顺其自然。

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所说:

“语言的形成是一场大浪淘沙,现在网络上的新成语能否流传,要看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吗?

当时,羽生结弦蝉联男子花滑的冠军,成为66年来达成此举的第一人。

而央视解说员陈滢的一句点评,引发了全日本的热议: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短短16个字,就完美概括了羽生结弦在赛场上的风范。

引得日本网友纷纷赞叹:

“中文真的太美了,能简短精美地说出复杂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如此。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总是会一次次地被咱们中文的翻译惊艳到。

曾有一段中文翻译,在网上很红:

那段话若直译为:

在这世界上,我爱三样东西:

太阳、月亮和你。

太阳代表早晨,月亮代表晚上,而你代表永远。

但若用古文翻译,则变为:

浮世三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

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又或者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句:

让生活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美丽,像秋天的落叶一般死去。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

被郑振铎翻译成: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有电影《怦然心动》中最经典的一段台词: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直译

不过比起正文,翻译中最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标题。

既要简短,又要有意境美。

像经典爱情电影《魂断蓝桥》,若直译就会变成《滑铁卢桥》。

仿佛是个纪录片名,毫无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或者是讲不伦恋的电影《洛丽塔》,则被翻译成《一树梨花压海棠》。

取自苏轼写的一首诗,是关于一位80岁老汉迎取18岁小妾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电影《廊桥遗梦》,讲述的是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若用英文直译,则是《麦迪逊的桥》。

冰冷乏味,丝毫体现不出电影中的遗憾心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董卿曾说过:

“因为时间有限,我几乎从不重读其他的书。

除了唐诗宋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诗宋词字面上的极简,背后蕴含的意境与情感共鸣却千古共通。

在不同年纪读,也会有不同的感触。”

“字面极简,却意蕴万千”,便是咱们中文的博大精深。

或许,传统文化算不上我们如今生活的“必需品”,却可以是精神世界的“高级滋养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的课文《最后一课》吗?

里面曾有一段话: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语言,意味着文化的传承。丢失语言的文明,很快就会被同质化。

点个【在看】吧,愿中文之美能绵延不绝。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的词汇越来越匮乏了呢?又曾在什么时候被中文震撼过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十点君聊聊自己的故事。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