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福建省永泰县与尤溪县交界的某座古庙,本是安宁祥和之地,却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访客。他们声称接到民众举报,说寺庙中有一位名为磐扬的和尚身份可疑,怀疑其是国民党的特务。

福建,这个位于我国南部的沿海省份,曾是国民党特务潜入大陆的重要通道。这些特务为了获取情报,甚至不惜使用各种手段,甚至有些人选择剃发为僧,以掩盖身份。然而,当调查组的工作人员对磐扬和尚提出质疑时,他却从容不迫地回应:“我的真名叫杨道明,但我并非国民党特务。我之所以在档案中查无此人,是因为早在30年前,我就已经历过一次生死,仿佛重获新生。”这番话让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感到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为了揭开谜团,磐扬和尚急忙给远在江西的老家写了一封信。那么,这位磐扬和尚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那封信中又透露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看似平凡的寺庙和尚,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谁是杨道明】

1909年,杨道明诞生于兴道县荷溪乡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为人朴实诚恳。为了养育杨道明和他的两个哥哥,杨父的肩上承载着日益沉重的责任。他每天辛勤劳作,只为给家人一个温饱的生活。

杨道明跟那时候大多数的小伙伴一样,小时候也没怎么上过学。他认识的字,大多都是在大哥二哥家,用石子儿一个一个学来的。那个时候啊,能填饱肚子,不挨饿受冻,就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事情了。说到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这种事儿,杨道明从来都没敢想过,也根本就不会去想。

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全国各地逐渐爆发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由于家中男丁都离家参战,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杨道明自然成了母亲重点看管的对象,受到了更为严格的管教和照顾。

1930年2月,红军在荷溪乡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军民誓师大会,目的是向当地的百姓普及共产主义理念,并号召他们踊跃参军。受到当时先进思潮的影响,年仅20岁的杨道明心中热血澎湃。那天,他早早起床,瞒着母亲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邻近的圩镇。他奋力挤到人群的最前面,亲眼目睹了毛泽东激情澎湃的演讲,那意气风发的风采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毛主席的演讲风格既生动又通俗易懂,使得台下的爱国青年们时常热烈鼓掌,欢呼声此起彼伏。杨道明便是其中的一员,深受鼓舞。就在这一年,他满怀热情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并担任了我党驻荷溪乡的财政委员一职。正当杨道明满怀信心,认为已经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意义时,未曾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正悄然逼近。

这一年的十二月,国民党开始对中央苏区发起猛烈的围攻。当地的地主和那些反动武装分子联手国民党反动派,对荷溪乡的村民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在这场可怕的灾难中,杨道明的母亲和大哥遭受了残忍的虐待,最终不幸离世。他的父亲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选择了跳河自尽。而杨道明的二哥为了逃避这场灾难,只能藏身在寺庙中。他的两个嫂子和妻子更是遭受了极大的侮辱,被奸淫后还被卖到了外地。原本幸福美满的八口之家,就这样被这场浩劫撕裂得支离破碎。

生活的重击让杨道明一度深感绝望,然而,就在这时,革命的火焰在他心中悄然点燃。家人的离世,更是让杨道明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和信念。不久后,杨道明与乡苏主席兰瑞洪等五人一起,毅然前往贺溪仓库,抢夺粮食支援前线。然而,他们却意外遭遇了敌军的包围。在这场生死较量中,杨道明幸运地逃脱了险境,得以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1931年5月,经历了第二次反围剿并成功突围的中央苏区,毛泽东再次与杨道明相见。回想起之前杨道明在演讲中所展现出的那份激情与热血,再看看现在身边少了许多并肩作战的同志,毛泽东感慨道:“革命嘛,总是会伴随着流血和牺牲的。你能够坚韧不拔,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击垮,真的很了不起。”

从1931年至1934年期间,杨道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并投身于革命事业。他先后担任过永丰区团委的组织部长,负责青年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负责该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政策执行。随着他在革命工作中表现出的出色能力和才干,他逐渐获得了更高的职务,担任了江西省苏维埃内务部长,负责全省的行政事务和内部管理。最后,他还担任过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内务部副部长,参与制定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起杨道明,他今年才25岁,但你别看他年轻,那股子干劲儿和拼劲儿可真是让人佩服。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能全身心投入,不仅让身边的干部同事们深受感染,更是为苏区树立了许多“顶尖级”的工作标杆。毛主席也多次在全党全军面前夸赞他,说他是那种实实在在、认真负责的好同志。

在经历了极其激烈的突围战斗后,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被认定为烈士,他们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深深缅怀和永远铭记。

1934年8月,经过毛泽东的强烈推荐,杨道明顺利担任了闽赣省苏维埃主席一职。在即将上任之际,毛泽东与杨道明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特别强调了:“你要善于利用闽赣地区独特的地理优势,紧密团结群众,充分发动他们的力量,还要特别珍视现有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我们的队伍。”这些嘱咐体现了毛泽东对杨道明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期望。

谁也没有料到,那次相见竟然成了两人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