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6月22日电(记者王奕涵 程迪)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的渝州绣坊内,吴婉菁正坐在绣架前,执针线的双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小巧可爱的卡通龙图案在绣布上呈现。

江西省新余市种植苎麻、织造夏布的历史悠久。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是以夏布为绣地、以材质命名的绣种。2014年,夏布绣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江西刺绣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西省新余市农民使用传统工艺加工制作夏布(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赵春亮 摄)

36岁的吴婉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民间绣活(夏布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布绣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吴婉菁说,在推动夏布绣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吴婉菁一直追逐着心中的“工匠梦”。

谈起与夏布绣的邂逅,吴婉菁笑言是缘分使然。2010年,吴婉菁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新余,认识了丈夫与婆婆张小红。

张小红是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保护和传承祖辈刺绣技艺的基础上,改进夏布面料的处理工艺、创新刺绣针法,将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麻布刺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提高了刺绣作品的欣赏价值。2002年,她创办了江西渝州绣坊有限公司,搭建了从文物保护、研发再到生产运营的夏布绣特色文化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小红在工作室内进行刺绣(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以麻为纸,以针作笔,以线代墨。远看宛若一幅幅水墨画,近看能看到麻布的自然肌理和细腻的刺绣针脚。”本就喜爱艺术的吴婉菁对风格独特的夏布绣“一见钟情”。2014年,她师从婆婆张小红,开始系统性学习传承夏布绣技艺。

“非遗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包容开放,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在吴婉菁看来,婆婆通过创作工艺品来推动濒危技艺的生存和发展,而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的她需要让非遗艺术回归生活,适应市场。

她不仅学习了夏布绣的基本技艺,还将现代设计元素融入传统刺绣中,让夏布绣艺术“跳出”画框,带领团队开发出了箱包、首饰、灯饰、茶艺用品、文房收纳等上百种夏布绣文创作品。这些作品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夏布绣的艺术魅力,有效挖掘和激活了非遗周边的市场动能。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个性风格的夏布绣国潮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常常供不应求,夏布绣技艺的知名度也进一步扩大。2023年,公司的夏布绣文创产品销售额超6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张小红的工作室内拍摄的夏布绣《清明上河图》的局部(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017年起,渝州绣坊与艺术院校合作,将文创产品的设计权交给年轻人。2023年,公司开始在寒暑假期间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夏布绣文化的线上推广等工作。“青春血液的注入让夏布绣更时尚、更新潮,对非遗技艺的深入了解也增强了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吴婉菁说。

据统计,近年来渝州绣坊带动地方就业创业20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累计约3万人次。截至目前,公司已培养7名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20余名工艺美术师。同时她们还联合新余市残联,在渝州绣坊里设立了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为众多残疾人带去就业机会。

吴婉菁介绍,除了提供资金、政策帮扶,当地政府也在助力夏布绣艺术走出去。近年来,夏布绣通过各类展览、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走进俄罗斯、德国、巴西、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色泽古朴,典雅深沉的夏布绣作品体现了中国人的淳朴、文雅的气质,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张小红说,作为一门艺术语言,夏布绣在向世界诉说中国非遗的风采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