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松江区的沪亭北路上,有栋独立的三层小楼耸立在马路中间,将原本宽阔的马路分成了两半。

这栋小楼的主人叫张新国,从周围环境看,这栋房子似乎早就应该被拆除了。但是张新国说什么都要6套房产加1个亿才能搬走,就这样,他坚持了14年,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决不搬走

这栋房子位于这条道路的核心位置,平时来往车流和行人都要为它让开一条路。虽然外形简陋,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座小楼总是令人眼前一亮,当年也让项目进行的工作人员唯恐不及。

政府决定对这个区域进行城市规划改造的时候,张新国一家的这片地皮也被征收了。作为被征地的户,他们本应很高兴能因此获得充裕的补偿。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张新国一家居然不仅没有及时搬离,还同有关部门发生了争执。他们似乎不满意提供的补偿方案,坚持要求更高的赔偿。而这座坐落在马路中心的小楼,也成为他们与政府协商的最大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回到2003年,政府决定对这个区域进行城市规划改造。张新国家的这片地皮也被征收了进来。按照当时的规定,张新国将获得3套安置房作为补偿,由于政策原因,他的儿子还额外能分到1套房产。此外,他还将得到27万元的补助费。共计4套房产以及27万元,面积和金额都很可观。

但出乎意料的是,张新国一家对此并不满意。4套那么大面积的住房和27万元对他们来说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些安置房都是建在城郊,他们日后的生活将不如现在这么方便。买远在郊区的房子对他们肯定是没有用处的。

所以,尽管有关部门解释说这是按照标准给予的合理补偿,但张新国一家认为分得还不够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工作人员的多次劝导,他们始终不愿在同意搬迁的文件上签名。其他人都已收到赔偿搬迁完成,只有他们一家还在原处坚守,不肯接受提供的方案。

尽管其他人都已按期搬迁,只留下他们一家仍固守原地,但张新国一家并不打算轻易接受提供的补偿方案。他们认为,自己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实在太特殊了,远比别人更具有优势。位置就在关键性的马路中间,如果同意拆迁,自己必定会承受很大损失。

所以,为了让政府看到自己家地段的重要性,张新国提出了一个超高的条件——要1亿元的补偿费和6套高档住宅。他深信,以他们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只有报价那么高,自己才会签署同意书让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实际操作中,补偿标准是根据公平公正的规则确定的,并不会因为个别户主的主观要求而随意更改。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与张新国商讨,但他依旧不改初衷。整条马路上只剩下他们一家的小楼孤零零地伫立,项目协调声明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继续推进。

那么这个小楼是怎么建成的呢?

一家老小挤在小楼里

张新国曾做建筑工人多年,通过辛勤工作存下了一笔钱。有一次,他决定利用这笔积蓄在家乡松江区盖一栋楼房,作为自己家人的住所。由于资金有限,他初步只建设了两层楼。尽管简陋,但这至少暂时满足了家人的住房需求,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居所。

两层小楼建成后,张新国一家开始进入住校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后,原有的两层房显得太小无法容纳每个家庭成员。这使得家人之间经常因房屋矛盾而产生一些摩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张新国明白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于是他主动召集全家开会商讨对策。考虑到自身经济实力原因,他提出利用自己多年积蓄的存款,再增建一层在原有楼房上面。不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表示第三层的装修费用将由子女共同承担。

时间进入2003年,松江区政府决定对该区域进行城市规划调整与改造。有一天,张新国一家通过消息得知自己所在的小区将被纳入改造规划之中。

一开始,所有居民都对这个消息感到高兴和期待。因为根据规定,参与城市改造的居民都将成为“拆迁户”,有权获得政府给予的补偿。他们都期待能通过这个机会,换得更好的住房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相关机构开始对拆迁标准进行公示。张新国一家得知实际标准后,立刻变得失望而沮丧。根据规定,补偿面积仅限于房产证上登记记录的面积。但他们自行加盖的第三层由于未通过程序,其面积没有计算在内。

除此之外,在分配房产设计上,由于政策原因,他们的儿子仅能分到两套房产。而周边一些家庭,例如因特殊情况多分一个房产,这令张新国感到不公平。

他们早前为满足子女需求增建赖以生存的房子,原本也有指望通过改造换得可观补偿。但结果却低于其他邻居,这对于他们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最后,张新国前去向相关部门反映自己的看法,希望补偿标准能够作出调整。但事与愿违,负责人无法满足他非常离谱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政府公布的补偿标准无法让张新国满意时,他决定采取更强硬的姿态来争取更高的利益。

由于他认为家中的第三层房屋并不应该算在补偿标准之外,加上他儿子分房数低于邻居,这明显不公平。于是,张新国他决定提出超高的补偿要求,以求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只有同意给予1亿元的补偿费和最少6套高质量公寓房产,否则他将不会同意搬迁。这离标准规定实在是差距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负责人将这个请求加以驳回。因为根据既定规则和程序,标准是公平制定的,不可能因一户之言而随意更改标准。否则将会破坏全体居民的利益。

但张新国仍然不改初衷,坚持认为自己的位置与面积应获取更多。最终,双方在此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他的固执态度也给项目带来一定影响。

向现实妥协

尽管张新国多次前往政府相关部门,试图借助个人立场和主张来争取更高的补偿标准,但由于政策制度难以因为个别情况而突破例外,他的诉求最终未能得到解决。

这无疑令张新国感到非常不满和沮丧。他回到家中将情况讲述给家人,但由于长期累积的不平等待遇,加上标准难以改变,他们之间也矛盾重重,开始不停地争吵。

尤其是对于签署同意搬迁的文件一事,张新国的家人表现得非常坚决消极。他们认为政府提供的补偿完全无法体现自己的实际付出,更被视为次等居民作出不公平安排,这样的待遇他们当然不能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由于项目组方面需要全面签署才能推进下一步,他们的坚持也成为障碍。项目组多次来家里与张新国商讨,希望让他们能理解并支援政策执行,但每每都以不成功告终。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国一家在这个项目中的地位更显特殊。他们成为组织上唯一没有同意的“钉子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国一家坚持不搬的立场也使得他们的困境进一步加深。当地政府在他们周边地区陆续完成道路建设后,他们家的位置变得异常突兀。

每当街道两旁的车流顺畅起来,只有他们家门前的路段由于建筑阻塞而显得狭窄拥挤。白天,他们需要格外小心才能在车流中穿行;到了晚上,更是难以支撑令人叫苦不断的车辆噪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糟糕的是,由于道路两旁建筑物的遮挡,有些不熟悉环境的司机在驾车经过时难免会发生碰撞事故。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出行,也给生命安全带来真实隐患。

然而,无论项目工作人员如何相继前往进行说服,张新国一家的立场始终没有任何松动。他们认为只有坚持自己才会获得应有的尊重。但与此同时,生活质量的下降也令人忍无可忍。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张新国渐渐意识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时,松江区动迁办上任了一位新主任——陆辉。听说这里有一个难解的个案后,他特地前往了解情况。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陆辉下足久远地了解了张新国家的出发点与真实需求。

多次深入交流了解后,陆辉意识到这仅仅是一个通畅项目工期的陈年老案,而家人的健康和生活才是首要事项。于是,他以真挚的态度与张新国进行了诸多沟通。

随着时间的深入,张新国也慢慢对陆辉产生了信任。同时,日涉危险的生活也让他渐渐意识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早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陆辉的详细分析,张新国明白如果选择不搬迁,将只能得到一套房产作为补偿,这显然得不偿失。而如果选择同意搬迁,依然可以按原计划享受更充分的补偿,包括四套住房和27万元补偿费。在充分权衡后,张新国选择接受陆辉的建议,同意进行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