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终于成功抵达陕北军事重镇——吴起镇,漫漫长征路总算找到了一个归宿。

红十五军团热烈欢迎中央红军的到来,在别人的介绍下,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徐海东,可两人一见面,毛泽东就提出了“借钱”的请求。

听到这话,徐海东顿时低下了头,当时红军所有部队的情况都不乐观,彭德怀那里发不了生活费,林彪则买不起棉衣和柴火,战士都冻坏了。

见大家都这样艰难,毛泽东大手一挥,自信满满地说道:“去山西打阎老西的土豪!”

听到这话战士都欢呼雀跃起来,但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反而不支持毛泽东这样做,强烈反对红军东征山西。

毛泽东冷哼一声,大手一挥,带着部队就出发了,他决定用事实向这些人证明自己的主张有多么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泽东在陕北

“一道道的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是陕北著名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歌词,嘹亮悠扬的歌声瞬间将我们带到黄土高坡上,红军队伍昂首阔步走过扬起风沙的黄土沟子,和陕北老百姓紧紧相拥。

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成功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了甘肃省哈达铺镇,在这个商业繁荣、商铺林立的小镇上,中央红军得到了久违的休整。

红军战士吃着白面馒头和香喷喷的肉炒菜,住在暖和的房屋里,睡在舒服干净的火炕上,一个个都高兴极了。

最让毛泽东高兴的是,哈达铺竟然还有一个邮政局,他立马派人买来报纸,迫切了解自己在藏区隔离的三个月内发生的所有国内外大事。

在诸多报纸中,其中有一份《晋阳日报》,上面写着“陕北刘志丹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并可能与徐海东部会合!”

看到这个消息,毛泽东无比激动,兴奋地说道:“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

随后,聂荣臻又从一堆报纸中翻出一张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虽然不甚详细,但也为红军队伍的未来明确了方向。

22日下午,毛泽东在干部会议上动情地说道:“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

随后,党中央将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担任司令员,毛泽东出任政委,叶剑英为参谋长。

23日,在准备好大量的水和粮食后,红军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朝陕北根据地前进!

蒋介石见中央红军出现在甘南,当即慌了神,他担心红军各部在西北地区会合壮大,开始不计一切代价阻拦毛泽东前进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蒋介石

在国民党尚未形成合围态势前,毛泽东带领部队急行军穿越武山、漳县,渡过了渭河,来到了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

在六盘山山脚下,毛泽东将《陕甘苏区略图》印制了许多份发给了各部队,准备翻越六盘山。

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即将与陕北红军会合,急电毛炳文、马鸿宾和东北军在平凉、固原一带严防死守,妄想阻止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

毛泽东将队伍分成三个纵队,第一纵队为右路,第二、第三纵队为左路,兵分两路继续前进。

很快,红军就击溃了六盘山下国民党军的一个营,开始翻越六盘山。

六盘山,顾名思义就是盘旋六重才能抵达山顶,此地位于宁夏、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山路曲折,山体几乎垂直,翻越难度极大。

但是对红军来说并不算什么,在六盘山顶毛泽东豪气万丈地吟道: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红军顺利进入了陕西环县,蒋介石急了,直接派来5个装备精良的骑兵团,和马鸿逵相互配合追击红军。

就在这个时候,红军抓到了一名国民党便衣侦探,才知道周围竟然驻扎着国民党的两个骑兵营,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人当即爬上高地勘察,发现这股骑兵已经将战马卸鞍,正悠哉悠哉在村边吃草,毛泽东喜不自胜,送上门来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

毛泽东当即指挥部队闪电出击,不到一个小时就吞下了这两个骑兵营,缴获了战马一百多匹,还有十几辆马车的子弹和军装。

红军这下不仅缴获了丰厚的物资,还得到了珍贵的战马资源,在国民党的“支持”下,红军组建了第一个骑兵连。

经此一战,红军也暴露了自己的地点,国民党军立马派人来支援,双方一直战斗到日落西山,最终在夜色的掩护下,红军边打边撤,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虽然红军成功进入了陕西境内,但茫茫黄土高坡上,寻找刘志丹的红军和根据地并不容易,不论走到哪里都是满眼的黄沙,毛泽东心里很着急,因为他知道,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

中央红军一路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一旦来到有吃有喝的地方就不愿意继续往前走了,队伍每到一个村镇都会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

在哈达铺的时候,中央红军整编还有一万四千余人,等到吴起镇的时候只剩下七千多人了,足足少了一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保安县吴起镇

毛泽东派出了熟悉陕西地形的贾拓夫带领一个连的红军,作为先遣队,四处寻找陕北红军,经过一个星期的细心搜索后,贾拓夫一行人终于在陕西甘泉下寺湾遇到了前来迎接的红15军团。

1935年10月8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在贾拓夫的引导下成功抵达保安县吴起镇。

抵达吴起镇的那一刻,红军战士都高兴坏了,瞬间忘记了急行军的疲劳,像个孩子一样又蹦又跳,幸福拥抱到一起。

吴起镇的街道上四处都写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拥护刘志丹”的标语,这些鲜红的大字让这个简陋的小镇变成了最温暖的家。

老乡误以为毛泽东一行是前来骚扰的“匪军”,害怕得四散逃窜,最终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语言不通的乡亲终于了解了情况,又一股脑跑了回来,热烈欢迎中央红军的到来。

战士激动地将当地乡干部高高举上了天空,虽然嘴里说着南腔北调,但是每个人的心情都非常激动,热泪挂在脸上半天没有流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吴起镇会师(油画)

抵达吴起镇后,中央红军迅速安营扎寨休整,几天后毛泽东亲自到红十五军团司令部面见徐海东。

在此之前,徐海东并没有见过毛泽东,在别人的介绍下才知道眼前高大魁梧的男子就是毛泽东同志,两人一见面,毛泽东就主动伸手问候道:“海东同志,辛苦你们了!”

徐海东连连点头,激动地握住毛泽东的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顺利会师,代表轰轰烈烈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顺利落下了帷幕。

可成功会师的喜悦并没有冲散笼罩在陕北苏区上空的阴云,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后,急需大批物资补充,战士经过几年的长途跋涉,一个个都骨瘦如柴、面黄肌瘦,身上的军装也早已破烂不堪。

可当地农民和红军战士每天的伙食,通常就是三碗小米饭就一点酸菜,这样贫困的地方,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红军,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当地农民根本没有办法供养这么多机关和部队。

据李德回忆,刚到陕北的时候,新根据地的面积只有三四万平方公里,除了瓦窑堡外,其余大城市和大村镇都被国民党控制,就连去延安的公路都被敌人占领。

放眼望去,整个根据地除了几个较为肥沃的河谷,全都是贫瘠的黄土地,就连树林都很少见到,满眼只有黄沙和狂风,就全国而言,这里是红军去过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

毛泽东看着日渐转冷的天气深深叹了口气,战士还穿着褴褛的单衣,马上就到冬天了,战士却连棉衣和棉被都没有,算来算去,家底只剩下了1000多块大洋,这些钱供养这么多人,显然不现实。

后勤部长杨至成将困难上报给了周恩来,他认为,中央红军最少需要2000大洋才能度过眼前的困难。

可周恩来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无奈之下,毛泽东只能四处借钱,他给刚刚认识了几天的徐海东写信:

“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两千五百元。”

信件送走后,毛泽东不住摇头,他知道徐海东那里也困难,但是眼下这么多人需要物资补给,只能出此下策,红军实在是太穷了啊!

徐海东看到信后,一言不发地低下头,内心感到十分惭愧,一个劲责怪自己不够细心,没有发现中央的困难,他立马找到供给部长拿钱,得知还剩7000元的时候,徐海东立马拿出了5000元送到了中央,自己只留了2000元。

除了钱外,徐海东还送去了大量缴获的武器、弹药、服装,只挑好的,坏的都留给自己的部队。

徐海东的恩情,毛泽东记了一辈子。即使后来徐海东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错过了大半个抗日战争和整个解放战争,但是在1955年授勋的时候,毛泽东依旧坚持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徐海东

毛泽东刚拿到钱,彭德怀和林彪就先后发来电报,彭德怀在电报中表示俘虏兵要求每人发两块钱,和迁回官兵一样。

红军战士每月也需要一块钱的零用钱,这对巩固扩大红军瓦解白军有重要意义,无论如何困难,都必须实现每个战士一月一块钱的零用钱,俘虏兵两块钱。

林彪则在电报中表示一军团极度缺乏棉衣,部队中因寒致病进医院多达数千人,现在想办法四处弄材料自制,但是没有绝对把握。

彭德怀极度缺钱,林彪则需要大量的棉衣和柴火,毛泽东明白靠这5000元根本无法解决红军的生存问题。

红军要想在陕北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物质需求,可即便立马开垦荒地,也不能解决红军的燃眉之急。

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委员、红军指挥员就红军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展开讨论,会议上众人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毛泽东却半天没有发言,直到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才缓缓说道:“我有一个想法,东渡黄河,打到山西去开辟吕梁山根据地,再通过河北开赴抗日前线,将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结合起来。”

听到这话,李德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他认为红军要么留在陕北,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宁夏、甘肃发展,要么就向北方发展,通过内蒙古得到苏联的支援。

两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李德等人极力阻拦毛泽东进军山西,他们认为眼下红军急需休整和补给,无法支持大规模作战,山西盘踞着阎锡山的晋军和蒋介石的国民党军,一旦被他们两方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是的,东征山西的确有不小的风险,但也能为红军带来巨大的红利。

毛泽东认为,红军东征可以迫使阎锡山将晋军从陕北周边撤回,保护他的老巢,这样子可以大大减轻陕北周边地区的军事压力。

除此以外,红军东征山西还可以直接推动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最重要的是,山西土豪多,经济比较富足,红军可以在山西募集到更多的物资和钱款。

中央政治局通过了毛泽东的提议,李德立马将一封问责信寄到了中央,他认为毛泽东此举就是在拿苏联冒险,当时日本并没有出兵苏联的想法,如果红军真的东征山西,很有可能会牵连苏联卷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李德

毛泽东无奈地笑了笑,看来这位洋顾问来中国革命这么多年,还是不了解眼下的革命形势啊!

接到毛泽东的命令后,彭德怀立马展开了紧锣密鼓的部署。

党中央决定,彭德怀出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毛泽东担任政委,部队从延长出发,一路向着黄河前进。

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部队成功抵达无定河,毛泽东和彭德怀当即带人在无定河上下游十几里长的河岸边展开观察,为红军渡河做准备。

众人足足准备了七个昼夜,才安排好了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渡河点,尽可能了解到了对岸敌人的工事构筑情况、兵力火力布置情况,以确保东渡取得胜利。

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1936年2月20日,红军终于做好了东渡准备!

2月19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声称我军的渡河行动已经引起了敌人的注意,要多加注意敌人在对岸设置狙击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彭德怀

渡河当日,毛泽东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分别从绥德县和清涧县两处开始渡河。

渡河十分顺利,双方部队都顺利登岸,几乎没有伤亡,毛泽东当即指挥部队控制了辛关到三交镇的所有渡口,为红军撤退做好了准备。

随后红军一路势如破竹,占据了吕梁山好几个县城,击退了绥德县、米脂县的敌人,大大减轻了陕北根据地的压力。

阎锡山花了几十万元修建的黄河堡垒群,在红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红军一进入山西,就发现山西比陕西富足多了,只是经过了一个小镇子,就发现这里农民的生活十分富裕,家家户户都十分排场,院子里全都堆满了粮食。

土豪家更是不得了,家中处处都用着玻璃窗户,门口挂着厚重的门帘御寒,房间里锅碗瓢盆、酒壶酒盅各式各样,琳琅满目。所有家具都是刷着高档的油漆,就连踩在脚底下的凳子都油光水滑得十分闪亮。

当地的老百姓十分欢迎红军的到来,纷纷主动检举土豪的藏身之处。跟着当地老乡,红军战士来到了地主老财私藏家产的地窖,里面全都是珍贵的物资,光皮袄就有几百件,还有许多古董字画、金银器皿,这一趟来打阎老西,真是没白来,光是在一个镇子上就筹集到了数万元的钱款。

东征一直持续到了四月下旬,毛泽东带领部队来到了黄河岸边,少共国际师的一个排早早等候在黄河边,迎接毛泽东渡河,返回陕甘革命根据地。

当时带领少共国际师的是一个名为赖际发的同志,他知道渡口两边都有阎锡山的重兵把守,随时都可能向渡口进发,为了保证中央首长安全过河,赖际发设置了三道防线,结果一连等了两天,都没有看到中央首长的身影。

夜幕降临,赖际发焦急地在黄河边走来走去,突然一个十来岁的红军小战士气喘吁吁跑了过来,说道:“岸边有几个人提着马灯向这边走来,不知道是敌是友,要不要开枪?”

赖际发赶紧爬到大石头上定睛看去,他的眼神很好,一眼就认出了身材魁梧高大的毛泽东,连忙带着战士冲上前去,激动地和毛泽东握手问好。

赖际发兴奋地说道:“我们一直在等候中央首长的到来,没想到您来得这么晚,附近敌情很危险,咱们快离开吧。”

毛泽东哈哈一笑,对赖际发打趣道:“我们走了那么多路,肚子饿得咕咕叫,你总得管我们一顿饭吧。”

听到这话,赖际发赶紧带着毛泽东去吃饭,没多久,热乎的饭菜就准备好了,赖际发还专门炒了辣椒菜,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

吃过饭后,毛泽东笑着问道:“不要着急。长征时敌人追得凶不凶?咱们在黄河边上再跟阎老西转一转嘛!月亮有圆有缺,海水有涨有落,敌人不能总是追赶我们,他们很快会退去!”

没想到毛泽东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哨兵赶来报道说国民党军队正在迅速后撤,赖际发当即一脸震惊,毛泽东说的话也太神了吧!

毛泽东哈哈一笑,说道:“我们的十五军团正在向太原逼近,阎老西怕后院起火,急着去救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阎老西”阎锡山

自红军进入山西,阎锡山就没有一天安生日子,刚调兵增强了太原的防御,没想到红军调头就在汾水流域打了洪洞、文水等地,红军一路上专打土豪,为红军筹款,绝不跟阎老西的部队多纠缠。

气得阎老西在老巢里一个劲骂娘,赶紧打电话让蒋介石派兵支援,没想到蒋介石刚派兵进入山西南部,毛泽东就带着红军渡过了黄河,回到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这下,不仅阎锡山气得骂娘,就连蒋介石都是一句一个“娘希匹”,毛泽东带着没有物资、没有弹药,就连棉衣都没有的中央红军,硬是将阎锡山和蒋介石耍得团团转。

此次东征,红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毛泽东高兴地说道:“打了胜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物资,还唤醒了群众!”

东征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红军迅速扩充了8000多人,筹款五十多万元,这笔钱彻底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给红军搞“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时间和成本,漂泊了几年的红军队伍终于在陕北扎下了根。

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随即到来,即便被国民党大军重重围困,红军仍旧在贫瘠的黄土高坡上创造了奇迹,将陕甘革命根据地变成了物资充足的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