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叶红梅)6月20日,在第二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汉桥介绍了北京市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并阐明了北京市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共有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比2022年底增加29.7万人,平均每天净增800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市老年人口还将持续增长。按现有人口结构推算,预计到“十五五”初期(2026年),常住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5%;到“十六五”初期(2031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北京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养老服务。

2023年,北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展开。一年来,北京市民政局组织59个街道、72个点位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和服务模式。参与试点推广的30多家市场主体,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接近1400单,相当于建设了一批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实体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社区“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一千多个家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居家照护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市在总结推广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汉桥解释称,“一清单”,指根据街道(乡镇)辖区内老年人各类养老服务需求,组织各类养老服务市场主体,设计形成一整套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清单,具体包括服务项目、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与供给价格等。总的设计思路是对应需求侧,从供给侧明确失能照护、康复护理、助餐助浴、医养结合等7大类158项专业化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些服务由谁提供、怎么提供。

“一平台”,是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建设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以综合体为区域养老服务枢纽,整合辖区各类涉老服务市场主体,搭建具备供需对接、服务商管理、服务调度和质量控制等功能的综合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组织化程度。从用户端看,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网络下单、到店预订、入户开单等方式,提出养老服务需求。

“一张网”,则是指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助浴陪诊、家政维修、康复护理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实体网点,加盟专业服务商为虚拟网点,覆盖区、街(乡镇)、社区全域的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形成综合体运营商、机构运营商、驿站运营商、加盟服务商“四商”组网运行、并网“发电”、联网“供电”的服务供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