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以来,天祝县抓喜秀龙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将基层治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条主线”强队伍,创出活力之美。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着力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班子、带队伍,让党员干部敢于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敢于在攻坚一线豁得出来。发挥党支部“领头雁”作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章党规党纪,采取“线上+线下”“送学+服务”“理论+践行”等学习模式,引导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转化为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发挥党员“主心骨”作用。按照党员年龄结构、专业特长设岗定责,难事村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引领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发挥群众“主人翁” 作用。全力支持和鼓励“群众敢首创”,通过“草原帐篷会”,让群众敢于“指手画脚”,鼓励引导群众为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出谋划策,想办法、出点子。

“一个目标”育产业,创出富裕之美。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决心,全力以赴兴产业、抓项目。发展新型养殖业。积极与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协调对接,引调天华肉羊种公羊 51只、白牦牛种公牛20头,培育天华肉羊扩繁群20群、白牦牛选育群10群;发展特色种植业。坚持向山旱地要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3119亩,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7800亩,实施高效节水滴灌工程,大力提升高原夏菜产值;发展朝阳旅游业。打造南泥沟-炭窑沟乡村旅游小环线,通过土地草原流转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帐篷城、农家院、牧家乐、生态采摘园,打造骑行观光、草原民宿、藏乡美食文旅品牌。

“一套办法”建新村,创出宜居之美。围绕生态宜居目标,坚持“政府打底子、群众靓庭院”,争取政府奖补资金,建立“四干四奖”机制,打造美丽宜居和美乡村。群众搭顶棚,政府奖花园。积极鼓励群众搭建院落顶棚,对当年完成院落顶棚搭建的农户,验收合格后政府给予资金奖励,用于修建院内花园;群众打地坪,政府奖台阶。对农户出台“你硬化院落,我修台阶”奖励政策,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爱我家、我爱家”全民行动中来;群众靓居室,政府奖书画。成立村组卫生评比小分队,建立周五大扫除、周一评分打分长效机制,对季度评分前30名的农户,落实“你美居室,我送书画”奖励机制;群众美环境,政府奖楹联。制定“你清洁房前屋后,我送楹联”奖励机制,根据农户姓氏姓名、从事产业、文化背景等家庭实际,邀请专家撰写楹联,由镇村两级干部敲锣打鼓送楹联、挂楹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本存折”储道德,创出文明之美。围绕乡风文明目标,建立生态环境、家庭美德、善行义举三个积分台账,以加分项为主、扣分项为辅,通过道德积分存折量化体现,深度融合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以积分兑换用品。成立积分管理小组,实行“一周一评分、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兑换、一年一排名”的积分管理制度,根据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以积分评先选优。持续推广“六个一”乡村治理模式,协调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12件。道德储蓄所累计兑换积分0.89万分,评选“好媳妇”6个、“好婆婆”6个、“最美家庭”5个、“美丽庭院”7个。

“一碗烩菜”办丧事,创出乡风之美。把实化具体化村规民约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支部全程引导、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广泛参与,以“小村规”撬动“大治理”。紧贴实际“立”约。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纳入到村规民约;注重成效“执”约。在全县率先推行“一碗烩菜”简办丧事,不摆宴席、不上酒水、不铺张浪费;弘扬新风“践”约。倡导喜事新办,“烟不过十块、酒不过六十、车不过六辆”,婚嫁彩礼不高于五万,主动破解“人情味”变成“人情债”等旧俗异化问题。

“ 一张网格”抓治理,创出和谐之美。围绕治理有效目标,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精准划分网格。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和无缝隙、全覆盖的原则,将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5个网格。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村党员干部包网格联农户,选聘15名群众威信高、热 心公共事业的乡贤能人担任网格长;健全网格体系。打造集党 建宣传、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要素网格”,建立“周巡查、月总结、年评比”工作机制,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提升网格功能。建立基层协商民主“帐篷会议”“炕头说事”等议事协商平台,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抓喜秀龙镇先后被评为第十六批“省级文明乡镇”“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炭窑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和美乡村”,红圪垯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

全媒体记者:央金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