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就在此时,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收到一封信件。信件的撰写者姓名岳昌烈,他以自称身为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后人。

读信后,毛主席初步评价这封信的笔触极富个性。信中每一个词句的排列,都透露出撰写者极为深厚的文学素养与独特思想体系。毛主席在读来人的信函之余,对这位名为岳昌烈的信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所谓不愧是英烈之后,岳昌烈在文字功底方面表现得如此出众,深深感动了毛主席。但令他有些意外的是,如此才华盛气的信使却因为失去了工作,陷入困苦生活。于是,他将求助之事放在心上。而毛主席读完之后,只回了五个字,却令对方感动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的后人

在毛主席心中,岳飞是一个崇高的精神偶像。,岳昌烈作为岳飞后人,他理应予以一定照顾。只是毛主席不会忽视原则,不能因为别人的身份就给人家特殊优待。所幸,从信中他读出来人志向高尚,个性坚强,

从信中,毛主席了解到岳昌烈本人的详情。他发现这位信使年少时就深耕笔墨,对四书五经等经典非常熟读。岳昌烈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生潜心研习各类文学作品。

但这样一个懂文品行的读书人,却因环境原因陷入困境。由于岳昌烈个性坚韧不屈,不愿改变自己的原则,加上当时社会不推崇儒学传统文化,他在教书任上受到排挤。最终只好离职自求生路。

而这位岳飞的后人,骨子里更是完美继承了岳飞的精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采取肆无忌惮的武力占领侵略,同时鼓吹亡国奴思想,试图分化国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有意拉拢一些具影响力的人物,起到“打头阵”效应。知晓岳昌烈身份后,他们计划拉拢这位民族英雄的后人,以其在民众中的威望弥补自身不足。

浴是日军代表前来拜访岳昌烈。面对他们的夸张承诺,岳昌烈没有丝毫动容,立即拒绝了他们荒谬卖国的建议。

作为民族英雄后裔,他对国家忠心义气见仁见智。就算生存陷入困顿,也不会因为敌意的美言击败自己的原则。他理解日军诱惑背后的卑鄙目的,绝不会成为他们的棋子。

日军见岳昌烈态度不变,为改变他的想法,又提出更有利的条件。他们指着岳昌烈简陋的住处,开始冷嘲热讽。

紧接着,日军表示如果岳昌烈能帮他们,他们就可以给他设计豪华的房子,每天提供丰富美味的饭菜,一切费用他们全包,只要岳昌烈听从他们的话。

但是,对岳昌烈来说,好的房子和食物只是表面东西,更重要的是他的原则立场。作为英雄的后代,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民族大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昌烈坚定地告诉日军,他不会改变主意。宁愿被打四,也不会做出伤害民族的事。日本人一看来软的不行,那就直接来硬的吧,于是暗地里展开报复。

夜深人静之时,他们会打碎岳昌烈家的玻璃,又或是用脚踹坏房门。有更恶劣的,他们还会在墙边摞起干草,企图烧尽岳昌烈重视的古籍。

这样的骚扰举止,无疑给岳昌烈带来了莫大困扰。但他依然未曾屈服。即便生命面临危胁,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

日军的骚扰并未阻断岳昌烈的追求。在重重困难中,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继续生存下去。

那时国难当头,战乱四起,每个国人都各负其责,抗敌在前。但岳昌烈不同于其他幸存者,他始终在书房中砥砺自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忍辱前行,坚定自我

秉承修身化性的信念,岳昌烈内心永远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纵然日军的骚扰不断,他仍然埋首于书中,追求灵魂的提升。

屡遭骚扰的屋宇并不牢固,但他心中坚定的理想却如钢铁般坚不可摧。在浩劫笼罩国家的同时,他凭一己之力支撑自己。

战争使国家陷入苦难,但终于在1945年得以结束。看着日寇败退,岳昌烈终于得以松一口气。

他当即执笔诗歌,倾泻出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与欣慰之情。诗词中流露着为先烈报仇雪恨的激动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就在战祸过后,岳昌烈个人的生活状况依旧被困局限。邻里眼中,他只是个读书过分的怪人。

他们无法了解他内心对文学的热诚。但对岳昌烈来说,维生已成当务之急。在这关头,找工作成了首要任务。

战后时局变幻,但岳昌烈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并未因此解决。他渴望寻找到自立于世的工作。

不断试图找寻公司工厂,却因为自己不善实务经常受到回绝。读书人在这世面上难自得意,赖以生存的门路常被断送。

岳昌烈深知自己擅读文史但不善应用,与世俗标准相去甚远。然而他内心狂放不羁,难以磨灭对文化的渴望。

找工作遭连续挫败,生计难以为继。他无奈中又不愿屈从,只得寻找别的出路。于是,想起了远在北平的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岳昌烈深知此举于尊严有损,但眼下生存都成了问题。于是执笔向毛主席求助,希望能解困处境。

岳昌烈寄出求助信后,难以抑制内心的羞惭不安。多年来他虽物质贫乏,但志向丰沛,从不曾为个人荣辱退让。

这次寻求外力帮助,对他来说实属难理。可生存在先,他只能硬着头皮写下那信。谁知,这封信带给他的帮助远超他想象。

县政府传达后,两封信一起送至毛主席手上。毛主席颇为赏识岳飞先烈的精神,也对岳昌烈很感兴趣。

在信中,岳昌烈提及自己乃岳飞之后,毛主席即联想起1938年时赞誉岳飞的话语。他当即着手阅读这两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谙文采的毛主席,对岳昌烈笔端之音色钟情不已。更触动他心弦的是,这求助之声中透着不卑不亢。

岳昌烈自幼深受先烈精神影响,自小便对文史典籍深感喜爱。尽管时局多变,但他一直奉行文人修身之道,过着清贫朴素的日子。

他生来便有着深厚的书卷气,喜欢独处于书房抚读典籍。然而,这样的性格在实际生活中易有适应困难。加之战后社会环境变化剧烈,这对他来说未免太突兀。

岳昌烈不擅长社交,又吝啬表达自己。他内心深深热爱文化,却难融入新时代。找工作屡遭失败,只能内省自省,苦苦自斥。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岳昌烈似乎颇为迂腐。但他本人并无不是,只是被时代所限而无法发挥长处。生活陷入困顿,但他始终保持清高的立场,不诉求物质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他确是强者难自强的典型代表。纵然性格有待改进之处,却让人惦念其坚持理想与文化的精神态度。

毛主席回了5个字

不过毛主席对待人民一视同仁,秉持平等公正的治国态度。任何人求助于他,他都不给特殊待遇,更从不利用职权帮人谋私利。

他深知自己手握大权,有责无私地为民众服务是自己的宗旨。若随意干预事务,必然与原则背道而驰,也难维系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有一次,毛主席接见朋友时被提及岳昌烈的情况。他认真倾听后表示,岳昌烈的困境并非本人原因。时局变迁常令人难适应,但为国家文化发展出力的人不应失去生存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昌烈找工作困难,实非本人无能。他自幼受良好文化熏陶,对文字功底深厚。只不过,时代动荡,社会需求改变,这对他这样的文人来说难以适应。

他擅长研读典籍,却不善实务操作。在寻求工作时,这成为最大障碍。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文学素养和爱国精神。

毛主席深谙其中理由。在看过岳昌烈求助信后,更是体会到他生存的艰辛。然就个人素质,岳昌烈并非无能之辈。只是社会环境未给予他发挥所长的机会而已。

这并非岳昌烈个人能力不足所致。相反,一个年迈文人专注学习典籍,在乱世中保持理想追求,这使他赢得敬重。

毛主席深深体会到岳昌烈的困境,决心给予帮助。但他明白,直接给予帮助对方肯定不会接受,

因此,他经过反复研究,选择了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毛主席联系县政府,针对岳昌烈的情况,写了五个字“可适当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文史馆需求一位负责研究古籍的专家。毛主席觉得,这个职位正合岳昌烈长处,又不影响社会秩序。毛主席遂请县政府安排岳昌烈在此工作。

工作一旦确定,毛主席安心许多。他深信这将给岳昌烈重塑人生价值,继续为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文史馆在岳昌烈上任后,确实获得很大帮助。他细致负责,极具责任心。此举也让岳昌烈重新振作精神。在书本中寻找含义,他得以充实每一天。毛主席用心的安排,真为他打开了新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