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媒体吹嘘为对抗中国的美军“决战武器”,最近又多了一个。

据环球网报道,21日美国“动力”网站披露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发的“蝠鲼”水下无人潜航器最新卫星照片,并鼓吹称这种大型无人潜航器在美军西太平洋地区行动中具有特殊价值,尤其是在与中国可能爆发的“高端冲突”背景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的“蝠鲼”其实更像是个水下无人机

诺·格公司的“蝠鲼”潜航器,是为五角大楼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研发的一种长航时无人海上平台,据称采用了新型节能和能源管理技术,可以低功耗状态下,在人类无法到达的海洋环境中执行长时间、远距离的潜伏任务,并进行快速机动。

从外形上不难看出,这架潜航器具备非常典型的仿生学特征,设计灵感来自于海洋生物蝠鲼。不过,“蝠鲼”潜航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滑翔机”,也就是借助浮力前进,而是采用螺旋桨推进器作为动力,前几年诺·格公司发布的宣传视频就曾展示过潜航器尾部安装了2到4个螺旋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业卫星拍到的照片

而且与大海里的蝠鲼相比,诺·格公司潜航器的尺寸明显要大的多。“动力”根据卫星照片推测认为,“蝠鲼”潜航器的“翼展”约为13米,总长为33米,有效载荷约在8至10吨左右,可能是目前美国海军尺寸最大的海上无人平台之一。

所以,诺·格公司在设计之初也考虑到潜航器的快捷运输问题。据介绍,为了便于美国海军在全球进行部署,“蝠鲼”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被拆解并装进5个集装箱内进行运输、组装,以减少对美军基地和港口的依赖。

从诺·格公司介绍和美媒报道来说,“蝠鲼”潜航器更像是一种水下情报搜集和指挥平台,即利用自身得仿生学特征伪装成鱼群,在关键航道和热点海域潜伏,并对他国潜艇、水文信息进行识别、监测和跟踪,进而提升美军的水下态势感知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的“蝠鲼”是可以在水里游的

2021年美军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撞上海底山脉后,美国海军的调查报告将事故原因归咎于导航小组未能及时发现危险水域,而这其实也反映出美国海军对我国周边海域的水文情报已经长期没有更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美军投放的鱼雷状间谍潜航器经常被我国渔民捞走。

但“蝠鲼”潜航器的出现,无疑将弥补美军情报收集方面的缺失。与鱼雷状间谍潜航器相比,“蝠鲼”的尺寸更大,而且隐蔽性更强,先前美国媒体就曾设想过一种场景,即利用集群化的“蝠鲼”潜入南海或东海袭击解放军舰艇,并鼓吹称,它将成为“决定下一场太平洋战争胜负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金龙鱼”

不过,别看美国媒体快把牛皮吹上天了,事实上,这种被美国视为先进武器标志的“蝠鲼”潜航器,中国早已有类似的产品,而且无论是研发进展,还是对仿生学的应用,都要比美国更进一步,比如去年西北工业大学就曾展示过一架名为“仿蝠鲼柔体潜水器”。

与诺·格公司只模仿了外观不同,我国这款潜航器不仅做到了形似,而且其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也与真正的“蝠鲼”接近90%以上,早在去年就已经通过了南海1025米深度测试,并完成了首次珊瑚礁生长情况监测任务。

除了“蝠鲼”以外,前些年国内企业还曾展示过多种仿生潜航器,从小型的“金龙鱼”到大型的“鲸鲨”应有尽有,可以说我国在水下仿生潜航器研究领域,其实并不比美国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领先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