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浙江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素来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的美誉。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普陀山还是浙江沿海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岛上还有着一棵全世界最珍贵的树,放眼整个世界,也仅有普陀山上这一棵。

这棵树就是被称为“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仅此一棵

普陀山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温度16.1度,岛上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区系发达。

同时普陀山还是佛教圣地,山上开放的寺庙就有四十多座,因此吸引了很多的信徒前来游玩。

而这棵的普陀鹅耳枥的来历相传也和这些佛教信徒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说普陀鹅耳枥并不是原产于中国,最早是由缅甸的僧人来普陀山的时候引进的

但由于繁殖率低下的原因,引进它的外来僧人根本不认为它可以存活。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这个僧人想象中的那样,或许是因为普陀山真的有佛光普照的原因,这棵树神奇的存活下来了,反而是在其原产地早已绝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这棵树也就成为了普陀山的象征,成为了佛界的菩提

而这棵树的发现也是十分的有趣。

在1927年的时候,我国植物学的泰山北斗,北京大学教授钟观光带领团队到浙江考察和采集植物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这次的主要考察目标就是位于浙江境内的天目山、四明山、天台山、雁荡山以及普陀山。

1928年的4月,钟观光教授让团队里的几个人前往普陀山,当他们赶到普陀山的时候,天空看起来阴沉沉的,就像是要下大雨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们几个人急忙登上了山,进入了佛寺里面。

在登山的途中,几人看着普陀山上雾气蒙蒙的景色,搭配着漫山遍野树木花朵,都觉得这里确实是个植物天堂,非常值得加以保护。

但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这次的考察并没有发现这棵珍稀的普陀鹅耳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两年后的1930年5月,钟观光教授亲自登山考察,才在山顶发现了这棵全世界仅存一棵的珍贵树种。

而当时的钟观光教授并未单独给这棵树命名,而是到1932年,才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将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棵树为什么这么稀少?

难道真是因为普陀山佛光普照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繁殖困难的濒危树

普陀鹅耳枥是桦木科鹅耳枥属,树皮灰色叶片厚实,摸起来就像是纸的感觉一样。

而一提到濒危树种,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种树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一定非常高。

但是普陀鹅耳枥却不是这样,它的生长环境要求并不高,只是喜欢湿度大点的环境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普陀鹅耳枥还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诸多特性

那要求这么低的树种,是怎么把自己变成濒危物种的呢?

普陀鹅耳枥变成濒危的原因其实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就是因为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而这只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普陀鹅耳枥繁殖十分的困难。

普陀鹅耳枥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树种,也就是说,它可以完成自我繁殖。

本来这种繁殖方式可以让植物完成快速繁殖,但是普陀鹅耳枥却偏偏是一个奇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的雄花一般在四月的中上旬开花,而雌花却在四月的中下旬开花,两种花的花期重合时间只有短短的九天。

而要完成繁殖,雄花和雌花必须在这九天的时间里完成授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偏偏雌花总是高高在上,长在树冠的顶部,而雄花分布的却错落有致,上中下都有分布。

这就意味着,生长在树冠下面的雄花必须在这九天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花粉送到树冠。

作为一朵花,雄花想要办到这件事,就只能依靠风的力量。但不幸的是,雄花授粉的时候,正好是岛上出现季风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雄花拼劲全力把花粉送到树梢的时候,突来的降雨和大风就会把这团来之不易的花粉吹散。

即使花粉勉强送到,因为降雨带来的空气中的碱性浮沉,让雌花极难受孕,就算是勉强结出种子,100粒里面饱满的也就只有2粒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度过授粉这个难关之后,另外的一个难关就是种子的发芽。

或许是可怜自己的孩子,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外壳十分的厚重坚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是这层厚重的外壳限制了种子破壳而出,再加上海岛上面的大风天气非常频繁,这就导致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往往在发芽的时候就会被大风吹走。

因此普陀鹅耳枥的母树下面从来没有发现有天然的幼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孙满堂

在这棵唯一的普陀鹅耳枥被发现之后,大量的植物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帮助它完成繁殖的重任。

普陀山的园林管理处对普陀鹅耳枥的保护也十分的重视,先后采取了防腐措施,并且在树干的外围设置了水泥栏杆阻止游客对它造成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在树基的外侧修建了土墙,在大树的旁边设立了一座大理石的宣传保护石碑。

在摸清楚普陀鹅耳枥濒危的原因之后,大量的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许多种设想,其中最有建设性并且最大胆的就是太空育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太空育种其实就是将种子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

在2011年的时候,“天宫一号”发射的时候就搭载了普陀鹅耳枥的树种进行了太空育种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后的时间里,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合力攻关研究,终于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使得普陀鹅耳枥的子代种群规模得到了扩大。

幸运的是,现在的普陀鹅耳枥在人工繁殖的方式下,它的子代苗木已经达到了4万株,回归野外的也达到了4000多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对于已经250多岁高龄的普陀鹅耳枥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子孙满堂呢?

就连现在普陀山顶的那棵“地球独子”脚下,也已经长出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

并且在植物学者的研究下,还通过逐渐引种的方式,把这些子代种苗移植到了省外进行迁地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现在的普陀鹅耳枥生存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当时它没有被发现呢?

是不是也会像其他灭亡的物种那样,默默的消失在历史中,其实大力保护这些植物就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现在保护这些植物,就是为了多给后代留下一抹绿色,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珍惜我们的家园。

参考信息来源:

1.中国绿色时报:《普陀鹅耳枥 地球独一份》

2.极目新闻:《普陀鹅耳枥,曾经的“地球独子”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