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璐璐~

在上一篇推送中,我们一起来回顾了关于广东宏远的建队历史~

了解到了广东宏远是如何从首家民营职业篮球俱乐部,一步一步从乙级联赛,再到甲A联赛,最后又是怎么跟广东队合并成为了CBA联赛开创球队之一~

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相信只有林叔才能够完全体会,而作为后辈的璐璐,此时此刻可以想到用来形容林叔的,也只有《六国论》中的经典名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雪,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大体的意思就是指先辈们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璐璐用这句话来形容林叔一点也不为过,如今在外界看来,广东宏远作为十一冠王风光无限,拥有国内最多的球迷群体和最完善的梯队体系~

但实际上广东宏远这一路走来,每一个赛季都是充满着挑战,尤其是在建队之初,每天都是在打破规则中如履薄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上一篇的话题,林叔及广东宏远在顺利进入CBA联赛以后,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因为那是一个更加传统的社会~

在CBA第一个赛季在总决赛不敌八一男篮后,当时的广东宏远还想再进一步去争夺联赛的总冠军~

但是当时的球员作为前国手,前主力的“前字辈”,年纪几乎都是30岁+,比如即将要到房产局工作的辽宁队一哥李春江、前国手“歪把子机枪”张勇军、原广州军区队前国手李群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辆豪华老爷车在乙级联赛和CBA联赛初期还可以表现出老道的经验,但是体力不支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林叔还是想让球队保持冲冠的实力与活力,那怎么办呢?

补充新鲜血液成了补强唯一的道路,当时球队所面临的问题,其实跟现在球队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外部引援或自我培养~

如果是外部引援,在效果上会是立竿见影,而且是阶段性地费用,这对于球队来说是最简单容易操作的,不过有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球员没有归属感和集体感,基本都是向钱看齐~

而自我培养的话,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且实操难度大,可能坚持3-5年后都是颗粒无收,采用当代CBA一位老板的原话,那就是:青训烧钱还不一定能培养出人才,有这个钱,还不如买现成的球员划算~

但如果一旦搭建完成,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都会有源源不断地人才输送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林叔最开始也是选择了引援的道路,但是作为一家民营俱乐部,想在众多体制内的球队中抢到优质的苗子,那概率几乎为零~

而且体制内的基本都为兄弟单位,彼此之间的消息互通和对民营企业的“不屑”是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所以林叔及球队管理层在挑选苗子时,陷入到了极其的被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林叔毅然决然地选择出资70万元来投入到广东队青年队的建设,当时广东队和广东宏远合并时,广东队是留了省青年队的编制,其中由宏远俱乐部和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广东青年队。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广东青年队并不完全隶属于广东宏远,但考虑到吸引全国各地更多的优秀苗子,林叔豪掷了千金~

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广而告之:只要你肯来,我就敢培养,而且花重金培养~

所以当时很多在北方等地不能施展才能的年轻球员,都会在各种“球探”的游说下来到广东东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林叔如此高瞻远瞩的布局下,广东队的青训逐渐建立了起来,而且经过数辈人的打磨后愈发成熟,不仅仅为广东队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也为国家输送了无数优秀的运动员~

比如我们的联哥、鹏哥、朱总、杜导、曲绍斌指导、华哥、朱旭航、董瀚麟、李原宇、杨金蒙、刘晓宇、飞哥、刘传兴、轩轩、杰师傅和旺仔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球员,都是从广东青训体系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广东队可以成为联赛最具底蕴球队的底气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姚明等联赛管理层对陈家从来都是竖起大拇指~

因为林叔的未雨绸缪和敢为天下先的作风,推动了中国篮球数十年的发展,如果每一支球队,每一位投资人都有像林叔一样的心胸和气魄,何愁中国篮球不兴,亚洲篮球不旺~

家人们,你们赞同璐璐今天的观点吗?接下来还想了解哪些历史,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哈~

比赛预告:2024-2025赛季

看完文章,记得给努力日更的璐璐来个一键三连(点评赞)哈,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