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叶挺出走后,项英多次提出辞职,主席很恼火:不想干就算了

1940年5月29日,延安窑洞内,毛主席对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发怒了。

毛主席生气地将袁国平递来的一封信砰的一声摔到了桌上,板着脸说道:“又是辞职!要么认真干,不想干就算了!”

袁国平心想毛主席一向和蔼可亲,从未见过他如此发怒,他站在那儿一言不发,手足无措。

毛主席愤怒未消,闭口不提,只是大口吸烟,烟雾很快弥漫在窑洞里。

最后,毛主席说道:“你可以走了,给我捎个信,没有他项英,地球照样转,新四军也垮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国平

项英名义上是新四军副军长,实际上是政治委员(新四军行政序列属于国军,而国军不能设立政委一职)。

在当时的新四军,政委的权力高于军长,拥有军政大事最后决断权,这表明党对他的极度信任。

为何项英要多次提出辞职?

表面上看,是项英和叶挺之间存在矛盾,深层次看,是新四军领导人在任命时出了问题。

叶挺认为,作为新四军军长,应该对军内大事有决定权。

项英认为,叶挺虽然是军长,但不是党员,属于党外人士,按照党的原则,党指挥枪,大事应该由党来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英的想法,无疑也是中央的初衷。

叶挺心里不太接受,如果我的话不管用,我只是个傀儡,那我还有什么必要留下。

因此,叶挺多次提出辞呈,拒绝继续工作。

为何不能像八路军那样,任命党员担任军长,而非要叶挺担任?

简而言之,如果可以这样做,党是不会让叶挺担任军长的,这只是无奈之举。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国共两党共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北方红军由共产党领导,改编为八路军,分为三个师。

南方红军则组建成一个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虽然口头上答应抗日,但内心依然将共产党视为心腹之患。

实际上,他对将南方游击队组建为一个军心存不满,认为自己吃了亏。

在周恩来的坚持下,蒋介石最终被迫同意。

然而,在确定新编军领导人选时,蒋介石企图扭转局势。

他竭力阻挠,不愿意让我党将领担任军长。

蒋介石对周恩来说:“我建议薛岳担任新编军的军长,黄维担任参谋长,康泽担任政治部主任,而你们党派的成员只能担任副职。”

周恩来自然不会接受蒋的提议。然而,他没有发火,而是冷静地提出:“既然你认为我党成员只适合担任副职,那么在国防部的任命中是否也应如此呢?”

蒋介石沉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接着说:“我认为,应该由彭德怀担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担任政治部主任。”

蒋介石听后怒火中烧,但他不便当面发作,只是板着脸保持沉默。

会谈陷入僵局。

这时,蒋介石的亲信张冲提出:“既然我们无法就此达成一致,那么是否考虑找一个既不属于任何党派,又精通军事的人来担任军长呢?”

这个提议让周恩来和蒋介石都陷入沉思,他们都觉得这是个妥协的好办法。

然而,找到一个两党都能接受且具备军事经验的人选并不容易。

经过反复考虑,他们仍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这个问题被搁置了下来。

会谈告一段落,周恩来从庐山乘火车去上海,在那里遇到了叶挺。他突然想到:叶挺不正是一个无党派的人士吗?

叶挺,原名叶挺,广东人,1896年出生于惠阳水楼村,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

1924年,叶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共产党。

一年后,他回到广州,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兼独立团团长。

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率领独立团赫赫有名,所向披靡。

在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役中,独立团勇猛无敌,一举击溃吴佩孚的主力部队。

在武昌的战斗中,独立团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凯旋而归,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之名。

随着北伐军的胜利,武昌被攻克,庆功大会在武汉举行。总司令蒋介石亲自为叶挺颁发勋章,并晋升他为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

1927年春,叶挺被任命为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和武昌卫戍司令。

不久之后,四一二政变爆发,蒋介石对共产党展开了镇压。

南昌起义于8月1日爆发,成为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回击的开始。

作为共产党员,叶挺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南昌起义以及后来的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前往莫斯科。在中共六大期间,他受到了王明等人的批评,指责他应对广州起义的失败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挺听后表示不服,认为全国形势敌强我弱,许多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并非仅广州起义失败。他认为失败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没有经历挫折,革命事业如何能成熟?他还认为能够举行起义本身就值得肯定,不应被视为过错。

受到委屈的叶挺决定脱离组织,离开莫斯科,前往德国。

后来,他来到澳门,寄居在岳父家。尽管叶挺脱党,但他的初心依旧不改,仍将自己视为一名共产党员。

得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消息后,他激动不已,决定回国投身抗日战场。

告别了妻儿,他踏上了回国之路。

但是叶挺已非党员,无法联系到党组织,他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在街头徘徊。

恰逢周恩来路过,两位战友意外相遇。

得知叶挺的打算,周恩来非常兴奋,告诉他在庐山与蒋介石的争执。

“蒋介石不允许共产党员担任军长,非要党外人士执掌军权,你去面对不正是恰当时机吗?”周恩来建议道。

叶挺欣然同意,他正是为了抗日事业而归,此时正是他渴望的机会。

在商议后,叶挺立即与周恩来告别,前往苏州淞沪警备司令部。那里,他会见了自己在保定军校的学长张治中,并表达了自己想参加抗战的愿望。

张治中是蒋介石的重要将领之一,身上洋溢着红色的荣耀。他立即向蒋介石传达了叶挺的意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听闻后十分赞赏。叶挺是北伐时期的杰出将领,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他自愿投入战斗,对国家来说是莫大的好事。

尽管叶挺曾是共产党员,但后来却备受排挤,与党疏远了十年。此时他正愿意投靠国民党,为其所用。

蒋介石想到这一点,立即与叶挺会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提议他担任红军南方游击队改编后的领导。

叶挺欣然接受,并建议使用他在北伐时的部队番号第四军。

最终确定了南方游击队的新名称——“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939年9月28日,蒋介石发布命令,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新四军应运而生,成为华东抗日战场上的主力部队。

叶挺于11月抵达延安,与毛主席进行了深入交流,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

然而,十年的党外生涯造成的隔阂不是一次对话就能解决的。在党的军事指挥权原则问题上,我们党不会掉以轻心。

因此,尽管叶挺是军长,但新四军的实际指挥权始终掌握在项英手中;这并非他主动要求独揽大权,而是党中央的安排。

党之所以如此安排,乃是无奈之举。如果彭德怀或项英能胜任军长,我们不会选择无党派的叶挺。

然而,叶挺对此有所不满。他认为,身为军长,应当担负责任,也应当拥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