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淮北6月22日电(吕欢欢、王晓飞)6月18日,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刘桥镇杨庄村的安徽莎特针织品有限公司车间内,二十余台设备轰鸣着高速运转,细密的纱线在金属针的牵引下,仅需数十分钟一匹匹布料就“新鲜出炉”。

而在二楼的毛巾、清洁布生产加工车间,随着三台拷边机有条不紊地运转,一条条不同颜色的毛巾被生产出来。在经过包装打包后,这些毛巾将作为外贸产品发往海外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正进行设备调试。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我们村就是一个传统农业村,都是以耕地种植为主,集体经济基础一直比较薄弱。换作几年前,肯定不会想到办起村企,还跟海外市场联系起来。”杨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飞介绍道,蝶变源自2021年的一次改革,彼时杨庄村尚且没有任何一个拿得出手的产业项目,集体经济发展也仅靠租赁收入为主。

如何让集体经济“活”起来,乡村产业“兴”起来?2021年,杨庄村开启结合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的土地流转和集体自营模式,流转1500亩土地,通过机械化作业,节约成本,促进增收。

同时,杨庄村积极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集体引进童车加工项目、针织品公司,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园等项目,积极创办村企,安徽莎特针织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正进行设备调试。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现在我们基本上每天能生产7万条毛巾和30万块清洁布,主要都是外贸销售,而工人多为本村或邻村村民,最忙的时候会有100多人同时作业,每人一天能带来七八十元的收入。”李飞向大家说出一组数据,2023年,杨庄村集体经济收入204.01万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8倍。

李飞介绍,截至目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8万余元,正在谋划以针织厂为抓手,引进新的工艺和增加新的生产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双向奔“富”、多方共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引擎,民营企业则是产业振兴必不可少的生力军。像杨庄村这样的村企联建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濉溪县并非少数。

距离刘桥镇30公里外的四铺镇新庄村皖菊菊业产业园,一株株菊花苗青翠欲滴,村民们趁着早晨天气凉爽,在苗床上培基、浇水、施肥。

2020年,在濉溪县工商联推动下,安徽皖菊菊业有限公司与新庄村结对共建菊花种植深加工项目,带动兴村富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如今,皖菊公司使用村衔接项目资金购置烘干设备、租用村集体土地建设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1.5万元;通过推行“公司+农户”订单式种植,带动400余户村民种植菊花,户均年增收1.5万元,让“小菊花”成就“大产业”。

眼下,“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濉溪县围绕各镇乡村振兴定位,精准搭建村企联建、产销对接、投资兴业平台,狠抓产业培育、结构调整、企业带动,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

目前,濉溪县有596家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项目659项,对接乡村195个,累计投入资金超26.2亿元,集体经济“增收门”不断开启,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