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将一些特定的日期打造成“节日”、并用来宣传或促销的“制造节日”行为,如“618”“520”“双11”“双12”等。对此有网友发问,这样的“人造节日”充满了人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仪式感”还是“消费陷阱”?

锐评

节日是人类独有的重要发明。古往今来,凡是节日,皆为“人造”。只不过如今的“人造节日”更具商业色彩,并伴随着更为多样化的消费和娱乐活动,它们不太关注长久的精神意义,而是更偏重于放大人类的即时满足感。

成功的“人造节日”能够刺激生产,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有利于经济增长。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人造节日”也能够增添生活情趣,强化社交互动,进而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

但过节也需要奉行适度原则,过多的“人造节日”不仅不会让人真正快乐,反而还会增加人的焦虑。过分的商业操控不仅会让节日失去纯粹感,也让人产生物质和心理压力,并最终导致对人造节日的抵触情绪。打造节日要因时而动,着眼于长期和全局,最要不得的是仅仅为了短期和局部利益就一哄而上,涸泽而渔。

——崔传刚 财经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