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这一历史时刻。

从那一刻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开始了她的伟大征程。

然而,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背后,面临的却是无数的挑战与困境:国内需要迅速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国际上则需要争取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与苏联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这一切的重任都落在了毛泽东的肩上。

在开国大典之后的三个月里,毛泽东如何运筹帷幄,统领全局,解决内外问题?他在这段时间内做出了哪些决定,又是如何一步步奠定了新中国后续发展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肃清国民党残余力量

开国大典结束后,毛泽东立刻着手解决国内最紧迫的问题: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军事力量,彻底解放全中国。

此时,国民党军队仍在西南和南方一些地区负隅顽抗,蒋介石试图在这些地区站稳脚跟,企图卷土重来。

毛泽东意识到,必须迅速解决这些威胁,确保新生政权的稳固和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毛泽东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行动计划。他命令人民解放军分成几路大军,向西南和南方进军。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一野、二野向西进军,解放四川、贵州、西康;四野渡江后,占领两湖,随后向两广推进,解放广东和广西。

针对国民党军队桂系部队狡猾善跑的特点,毛泽东指示四野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一系列迅速而有效的军事行动。

1949年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标志着华南地区的解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接着,解放军分三路挥师入桂,于12月14日完成了对广西全境的解放。

在西南战场上,蒋介石试图在四川、贵州等地重新集结力量,阻挡解放军的进攻。

然而,根据毛泽东的部署,二野以大迂回动作出现在国民党西南防线的后侧,而一野作出大举入川的姿态,吸引胡宗南部主力。

11月1日,二野第五、第三兵团在四野一部的配合下,快速突破湘黔防线,解放贵阳,占领遵义。

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迅速向中央请示,乘胜解放和占领重庆。

毛泽东同意后,二野主力部队于11月30日解放重庆,标志着西南地区的解放即将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解放军在西南战场上继续展开行动。

卢汉、刘文辉、邓锡侯和潘文华等分别通电起义,使云南和西康两省和平解放。

接着,二野和跨越秦岭南下的一野第十八兵团共同发起成都战役,至12月27日,成都宣告解放。

至此,除台湾、西藏外,全国各地的军事占领任务基本完成。

经济恢复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应对国民党留下的经济烂摊子。

战争的长期消耗和国民党的腐败治理,使得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上举步维艰。

农业减产,工业倒闭,交通堵塞,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失业众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毛泽东深知,只有尽快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新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毛泽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恢复生产生活。

他强调:“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的经济治理迅速走上正轨,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经济治理中展现了英明决策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首先强调恢复生产的重要性,他指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此,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计划,动员全国人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毛泽东成功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经济的迅速恢复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工业生产方面,毛泽东特别关注东北的工业恢复与发展。

鞍钢作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其恢复生产对全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亲自派李富春前往鞍钢祝贺复产,并代表中共中央赠送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锦旗。

这不仅鼓舞了鞍钢工人的士气,也为全国的工业恢复树立了榜样。

在恢复生产的同时,毛泽东也意识到必须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

国民党统治时期,资本家们通过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导致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毛泽东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狠狠打击投机资本的不法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1月25日,毛泽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了大量粮食、棉纱和煤炭,运往京、津、沪等大城市进行敞开抛售。

这一举措使得暴涨的物价迅速回落,有效地遏制了投机资本的猖獗行为。

通过这一系列经济整顿措施,毛泽东成功地稳定了市场物价,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就财政预算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在各项财政费用中,军费是大头,这种局面应该得以改善。”毛泽东提出,未来几年要逐步减少军费支出,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

他还强调:“所有人员,从中央到地方,在业务以外都要进行生产。”

毛泽东的这些决策,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也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把人民的生活放在首位。

他深知,只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

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他指示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仅改善了军队的生活条件,也为国家节省了一部分开支。

此外,毛泽东还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通过集体力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他不仅强调了向内行学习的重要性,更展现了他开放包容的态度。

毛泽东鼓励干部们向各类经济专家和有经验的工人学习,吸取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用于指导经济建设。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干部们的经济管理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

在开国后的短短几个月内,毛泽东通过一系列经济恢复与建设的措施,成功地应对了国民党留下的经济烂摊子,迅速恢复了生产生活。

他的英明决策和坚韧不拔,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远赴苏联与苏会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深知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新生共和国的重要性。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争取国际支持,尤其是苏联的支持,毛泽东决定亲自出访苏联,与斯大林进行面对面的会谈。

这次访苏不仅是毛泽东的首次出国访问,也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前往莫斯科的专列,开始了他生平第一次出国之行。

毛泽东此次访苏的主要目的是与斯大林就中苏两国间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进行商谈,特别是处理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

这个条约是雅尔塔协定的产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的访苏之行并非一帆风顺。

抵达莫斯科后,他与斯大林进行了多次会谈。

第一次会谈中,毛泽东提出了修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要求。

斯大林对此表示,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修改条约会在法律上给美、英以口实,他们可能会提出修改其他条款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建议形式上保留原条约,实际上进行修改。

毛泽东表示理解,但仍坚持认为必须重新签订新的条约,以符合中国的利益。

第二次会谈于12月24日举行,持续了5个半小时。

尽管气氛融洽,但斯大林避而不谈中苏条约问题。

毛泽东感到有些失望和不满,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施压。

毛泽东指示国内公开发表缅甸、印度等国欲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消息,以此刺激斯大林。

同时,苏联媒体长时间未见毛泽东的消息,甚至猜测斯大林软禁了毛泽东。

为辟谣,斯大林在征得毛泽东同意后,代毛泽东起草了一份答塔斯社记者问的声明,其中提到中苏条约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谈过程中,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交锋充满了紧张和压力。

斯大林的强硬态度和谨慎策略,使得谈判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波折。

然而,毛泽东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毅,毫不妥协地捍卫中国的利益。

他在会谈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果断决策,不仅赢得了斯大林的尊重,也为中国争取到了重要的国际支持。

毛泽东的坚毅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中苏条约问题的坚持上,还体现在他对苏联援助的争取上。

毛泽东明确提出,希望苏联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特别是在解放台湾的行动中,需要苏联的海军和空军支援。

尽管斯大林在军事援助上有所保留,但最终还是同意了提供经济贷款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斯大林让步,同意以新条约代替旧条约。

1950年1月2日晚,毛泽东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斯大林同志已同意恩来同志来莫斯科,并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贷款、通商、民航等项协定。”

这一重大胜利,不仅为中苏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也为新中国赢得了重要的国际支持。

毛泽东在这次访苏中的表现,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他在谈判中的坚毅态度和灵活策略,不仅赢得了斯大林的尊重,也为中国争取到了最大利益。

毛泽东通过各种方式,巧妙地施加压力,迫使斯大林在关键问题上让步,这种外交智慧和策略,是新中国外交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毛泽东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他不仅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毫不退缩,还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

毛泽东的外交策略,不仅体现在他对中苏条约问题的坚持上,还包括他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国际支持的积极争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在外交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成功争取到苏联的支持和新的中苏友好条约上,还体现在他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远见卓识。

毛泽东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依赖于内部的团结和发展,还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支持。他的外交策略,不仅为新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国际支持,也为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严和地位。

通过这次访苏,毛泽东不仅成功解决了中苏条约问题,还争取到了苏联的经济支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这一外交胜利,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新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建国后的这三个月中所做的这几件事情,从国内到国外,无一不为中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