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好像格外脆弱,胡某宇案看得人心里发酸发闷,我们用心守护的花朵到底发生了什么?

抑郁症在青少年当中比例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困境,如果不被更多人看见、传播,像这样可怜的事,可能还会无穷无尽的发生

说一个扎心的真相,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调查显示,24.6%的青少年存在抑郁症状;《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分析了超过3万名青少年,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而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血与泪。

一位儿童心理医生说过,在他看诊的很多孩子里,很多经常说这五句口头禅

我真没用

我没胃口

真没意思

烦死了/累死了

我又失眠了/我睡不着

看完这五句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想到一句话:

「那些得抑郁症的孩子的背后,很可能是整个家庭病了。该治疗的不只是孩子。」

但是,孩子要不受家庭影响,太难了!

因为好多问题常常披着完美家庭关系的外衣,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两句话——

一、“我都是为你好”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那种充满“悲情感”的父母。

黄执中有一次在《奇葩说》中讲了一个妈妈,每次都把鱼肉给自己孩子吃,自己吃鱼头。

吃了一辈子鱼头的妈妈,临死的时候才跟自己儿子说:自己其实不喜欢吃。

小时候,我能听到这样的故事大多都是感动。但黄执中却犀利地指出: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会怎么办?会非常愧疚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鱼头妈妈”真的太多了,苦情式的道德绑架在亲子关系中随处可见

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没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不用忍受到现在。

算了,就当没养过你这样的女儿,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我自己过。

很多养育者意识不到的是:

自我牺牲式的付出里,都包含着昂贵的讨要。

讨要的是孩子的顺从、内疚、甚至讨要一个完美的孩子。

当孩子达不到理想中的期望值时,牺牲者就会有强烈的委屈感,更甚的还会萌生出被欺骗、背叛的感觉。

牺牲者讨要的就是孩子的内疚,他们索取的是一个孩子的“痛苦

而这种痛苦除了降低孩子能量、让孩子产生无力感和自责、把亲子关系越推越远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师崔庆龙有句话说得好:

“健康的关系,不需要在一个不需要牺牲的情境下牺牲,当牺牲产生时,就已经把自己视作成本,而这样的成本,必然包含着其暗自索要的等值物。 ”

二、“没事,大度点”

周围还有这种家长,致力于把孩子养成“抖M”。

孩子摔倒了,马上安抚:没事,不疼。

孩子被欺负找大人诉苦,立马被怼回去:小事而已,你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

孩子玩具被邻居孩子抢走,大人一脸无所谓:玩具而已,咱们家多得是,你要大度点大家才爱跟你玩。

经常这么鼓励孩子容忍大度的家长,还总是深感自豪,觉得自己养出一个独立自主,宽容大气的孩子。

其实被这么养大的孩子,反而很容易变成习惯性压抑或者忽略自己感受的性格。

可别忘了人啊,天生就有自我防御机制。

摔倒了觉得痛苦,就是要表达出来,才会吸引外界的注意让别人给予更多的关爱。

被欺负了觉得委屈,才会识别对自己不友好的人,避免继续付出造成更大的伤害。

玩具被抢走而生气,是自我边界被侵犯的本能反应...

可是我们经常陷入这么一个误区就是用孩子能否“忍受痛苦”,当成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

可这种教育方向,无异于帮坏人培养一群不懂反击,甚至乐于牺牲自我的猎物。

《圆桌派》里心理学专家李松蔚老师就说过:

“被PUA的往往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现代文明高等教育始终告诉人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接受那些让人感到痛苦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不这么教孩子会不会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我一直都坚信,懂得真正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别人

看到、理解、包容孩子的情绪问题,让孩子真正地被共情到内心脆弱的部分,才能推己及人去共情别人。

所以,一味让孩子忍让实在是一种低级的教育方式

不要等到孩子把内心压抑成一座火山,在爆发的那一刻才追悔不及。

这个世界上压根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也必然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

我们总在不断探讨原生家庭地问题,并不是为了责备谁,也不是让大家怪罪自己的原生家庭,自认倒霉。

而是为了帮助大家找到症结所在,让我们更好的解脱,勇敢向前看,避免把不健康的模式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在家庭关系里犯些小错,犯错了也不必太过苛责自己。

我们必须要明白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如此才能及时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纠错,避免家庭的病灶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我们常说育儿是一场修行!育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戳蓝字领资源: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