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正在多伦多的一家社区图书馆假装学英语,窗外是一个建筑工地,刷到国内Manner咖啡店这两天接连曝出店员与顾客的冲突,随便写几句。

这个事情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次大家普遍站在店员一边,而不是顾客一边。很多人注意到,在Manner的高性价比后面,是员工的高强度工作。想起过往大家更多的是站顾客一边,这个变化蛮有意思。

我一直有个观点:有时候我们其实是不公平制度的受益者。这是普遍存在的,但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忽视了。

去年到了加拿大,这个感受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为什么?因为只有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它才会凸显出来。

初到这边的人,生活上很不适应,体现在两点:1、物价死贵,肉蛋奶还好,蔬菜尤其是叶子菜,怎么也得是国内的三到五倍;2、国内各种快捷便宜的服务没了,主要是快递外卖,但是普遍慢,而且贵不少。

简单的说,但凡涉及人力,都贵得要命。再举个例子,去外面吃饭,菜价贵、要加税不说,还要给服务员至少15%的小费。你去翻小红书,无数这类吐槽,是“国外月亮不如国内圆”的主要表现。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我们这拨人其实在国内是占了便宜的,占了不公平制度的便宜,平时不觉得,到了国外,发现没了,一时之间便有点难以接受。

这里还有一个身份差异的问题。比如看到窗外工地上的工人,我就在想:如果你在国内是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是个开滴滴送外卖的,是个饭馆的服务员,是个农民,你到了这边,你会怎么想?我想这和作为白领、中产、官员和老板的想法是有所不同的。

但换位思考是很难的。为什么说占了不公平制度的便宜?很简单,权利不平等必然导致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比如说,在这边,如果你是非法劳工,你打的是“黑工”,肯定是时薪比本地人要少,福利就更不要说了。再比如说,即便都有合法身份,但有没有工会又有不同。而在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不会比这边的非法劳工更高,考虑社会大环境,有些方面恐怕犹有不如。

所以,我们所有的快捷便宜的劳力服务和廉价的水果农产品,其实都建立在这种不公平制度之上。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很多人觉得我付钱了,凭什么还要体谅你?这是不对的,即便抛掉做人的礼貌问题。

承认自己占了制度不公的便宜,是一个相当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

不仅是劳动服务行业,其他领域也是。比如我之前是干新闻的,媒体人往往只愿意接受自己是新闻不自由的受害者,而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同时也是受益者。这是一个不开放、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某种程度上,所有从业者都是享受特权的国家工作人员(即便没有编制)。我说这句话当然不是在新闻管制辩护,而是希望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以前说媒体人就是“信息的服务员”(类似饭店服务员),很多人不能接受,其实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定位——在“官方宣传员”和“理想主义者”的中间位置。

对于社会中层来说,很多时候,同时处于受害者与受益者之间。虽然让人别扭,但仔细想想,在中国这个身份社会,这不奇怪,非常合理(再往上是纯粹的受益者,再往下是纯粹的受害者)。

回到Manner咖啡馆风波,为什么这次更多人站在了店员一边?

除了店员是年轻人,更能引起网络主流用户的共鸣之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形势更加窄憋,大家回旋的余地都小了,挤到了一起。二十年前,老一代民工虽然很苦,但跟农村比,心理感受还是不错的,而新一代白领中产也在节节高升,大家日子都在变得更好,自然好说话。时移势易,现在不一样了,下坡的时候摔到一起,谁的脾气能好呢?

这个新闻的特殊性背后传递的信息是:原来被损害群体离我们并不远,跌着跌着就到了。换位思考虽然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实在不行,把你换到那个位置就能理解了。

所以倘若基本事实无误,我对这类事件中某个人的某句话某个举动是否得当没啥兴趣。呼吁把店员开除了,把顾客身份挖出来网暴一顿,有意思吗?很多人总是对个人是非太过关心,而对控制人的背景兴致缺缺。好比姜萍事件,关于她是否作假的讨论,百倍千倍于中国教育制度的讨论,真是令人疲倦。群众斗群众的戏码就这么有意思吗?

如何改变这种群众斗群众的的困局?只有一个把所有人当人看的社会:你是狗,就被人鼓噪着互相咬;你是人,就会互相尊重。前两天,我说根源在于把人当人看。但如何才能这样话没说明白,其实很简单:多伦多大学毕业和技校毕业的人,都只有一张选票。这种古墓派公知的结论毫无新意,审美疲劳,但就人类所有过去的历史而言,还有别的解决途径吗?没有。